郭霁红:让中国晚会领跑世界的女人

  • 来源:小康
  • 关键字:郭霁红,春晚,秋晚
  • 发布时间:2013-02-28 13:31

  从春晚到秋晚再到元旦晚会,央视所有的大型文艺晚会,几乎找不到一个是郭霁红没有掌过舵的,但在全国所有文艺演出的导演中,也只有郭霁红把晚会带到了国际电影节上,并且三次拿到了休斯敦国际电影节的最高奖项。

  个人简介

  郭霁红

  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委员,北京大学硕士。中央电视台高级编辑,电视综艺栏目《中华情》总导演、制片人。曾获中国电视文艺最高奖“星光奖”一等奖;国家对外宣传“彩虹奖”特等奖。连续七年担任中央电视台面向全球现场直播的“中秋晚会”总导演,开创了“全息山水景观晚会”的电视导演手法,2010年捧得第43届美国休斯敦国际电影节至尊奖项:最佳作品、最佳导演金像,成为央视最具实力和品质的导演之一,被媒体誉为“中国新生代电视导演的先锋派代表人物”,获得2010年中国网络人气明星奖。

  2010年4月17日晚上12点,已经等待了4个多小时的郭霁红登上美国休斯敦国际电影节领奖台,她导演的《宜春月·中华情--2009中央电视台中秋晚会》荣获了评审团雷米金像奖最佳作品和最佳导演两项大奖。

  这是她第三次登上休斯敦国际电影节的领奖台,2006年和2007年,郭霁红任总导演的《江城月·中华情》和《海峡月·中华情》分别获得第39届美国休斯敦国际电影节电视文艺类最高奖白金奖和第40届的评审团最佳导演奖。

  郭霁红导演的《中华情》系列节目,不仅让休斯敦国际电影节的评审团感到很意外,更让他们觉得不可思议。最早,他们并不相信这样大型的文艺晚会是现场直播,认为至少要录制两次才能最后剪接。评审最初看到《江城月·中华情》时,除了得知中国有个中央电视台,更被以黄鹤楼作为背景的舞美所震撼。

  评委们问郭霁红,“你们造这样一个楼,舞美得花多少钱啊?”郭霁红告诉他们,“这是中国很有名的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的‘黄鹤楼’,中国古代就有,他们做的只是在前面搭了一个水池。”

  这种全方位、全信息,巧妙利用实景演出的晚会也正是郭霁红开创的“全息山水景观晚会”。

  走出国门的“中国创造”

  美国休斯敦国际电影节主席亨特·托德在接受采访时说,“每次看《中华情》,一开场就能抓住人的眼球,而且每一台节目都有令人赞叹的艺术创造力。”

  郭霁红说,《中华情》系列晚会的成功得益于中国大量的电视晚会观众群体。“这些年,中国电视文艺在世界上是非常尖端的,中国晚会的制作量是全世界最大的,”郭霁红说,“美国的晚会没有这么多,他们有颁奖晚会,还有就是在时代广场的跨年晚会,但是远远不如中国的豪华。”

  相比之下,美国拉斯维加斯的秀和明星的个人演唱会则是中国望尘莫及的。郭霁红曾多次专门飞到美国看这些演出,有时候,一个明星的演唱会或者一场秀要看三四遍。她曾在自己的一台元旦晚会中借鉴了麦当娜演唱会的立体大屏幕,并做了进一步的改良,让当时的观众耳目一新。

  在厦门的《海峡月·中华情》中,郭霁红动用了航拍、水上拍摄、陆地跟拍,甚至在电视画面的呈现上运用了虚拟技术,搭了一座人们向往现实中存在的桥。除了在当时厦门的澎湖岛国际会展中心设有遥望台湾的主会场,在鼓浪屿、台湾101大厦下还设有分会场,甚至还有一个会场直接放到了游轮上。节目开始时,游轮从鼓浪屿起航,等到晚会快结束时,游轮到达主会场。

  很多当时在厦门的领导,后来离开了厦门,对当时的晚会都印象深刻。他们告诉郭霁红,那是多年以来,他们第一次看到厦门那么美。

  郭霁红第一次担任大型文艺晚会总导演是在1996年,对于当时以专业第一名的成绩从广院毕业的郭霁红来说,这个等待稍显漫长。她的很多同学在大学刚毕业时候,就在地方台的大型晚会做了总导演。但多年在央视的等待,也让郭霁红经历了4届春晚和很多大型文艺晚会演出的磨练,在实战中总结经验,也不断尝试新的表现方式。

  从“春晚”到“秋晚”

  一直到报考大学,郭霁红从来没有想过自己将来会跟电视沾上关系。

  还在上小学时,她就羡慕广播员,“那时每天去上学,早上六点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都会广播‘新闻和报纸摘要’,那个时候她想,如果能去广播电台当个主持人,就已经非常好了。”

  考大学时,郭霁红本想报考新闻专业,她想要以后在报社当个记者。郭霁红的父亲是历史老师,郭霁红受父亲的影响,从小就喜欢文学和历史。她的老师发现她在文工团拉二胡拉得很好,加上她又喜欢文学,就建议她试试能够把音乐和文学联系在一起的--电视“文编”专业。

  在这之前,郭霁红甚至都不知道这个专业具体是干什么的,但她考虑到能够把自己的这两个喜好放在一起,就报考了当时北京广播学院的电视文编专业。其实,当时的郭霁红并没有电视的概念,她想,如果到时候进不了电视台,去广播电台也是不错的选择。

  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也是中国电视业迅速发展的时期,加上文编专业的毕业生并不多,1989年郭霁红从广院毕了业,就和班上的另外两名同学到央视实习。当时她进了春晚导演组做了两年的助理导演,两年之后,只有郭霁红留在了央视。1991年,她和毕福剑搭档做春晚副导演,而当时春晚的副导演也只有两名。

  郭霁红连续做了两年的春晚副导演,正好赶上1992年央视四套国际频道开播。当时的四套覆盖率很低,在国内几乎看不到,即使重点覆盖的香港和台湾也只有少数地区可以看到,而对于当时四套的记者来说,连找个人采访都难。台里的老人都不愿意去,但郭霁红主动要求去四套发展,“如果不去,我上面都是老师辈的,新的地方机会也会更多。”

  2004年,郭霁红开始筹备秋晚,和春节联欢晚会一样,中秋晚会也要筹备半年的时间。也是在2004年的这一届秋晚中,郭霁红第一次尝试她所创办的“全息山水景观晚会”的想法。从2004年到2012年,和春晚两年换一个总导演不同,郭霁红连续7年担任秋晚总导演,让中秋晚会带有明显“郭霁红个人风格”。虽然秋晚的影响力不能和已经有31年历史的春晚相比,但秋晚已经得到观众的认可,也形成了品牌。

  第一年秋晚成为最大遗憾

  就是在郭霁红第一次尝试“全息山水景观晚会”的时候,现实跟她开了个大玩笑,而成为她在做晚会以来最大的遗憾。

  选择把第一届秋晚设在上海,郭霁红有特殊的想法。“对外宣传的文艺晚会出发点跟一般晚会不同,是为了让世界了解中国的现状。所以就要把真实的中国反映给观众。如果把会场设在演播室,观众会说你这个是搭的,反映不出中国真实的现状,这也是全息山水的初衷,”郭霁红说,“上海是中国的建设做得最好的城市之一,并且中国第一批留学生都是从上海坐船出发,可以说上海是华人华侨最早的‘精神家园’。”

  郭霁红选择了上海外滩以及黄浦江边的陆家嘴,东方明珠一带作为晚会的背景,主会场设在上海国际会展中心。在东方明珠塔下,她做了一组风帆,其中,东方明珠作为最高的一组桅杆。她在黄浦江上组织十几艘游轮按照既定路线航行,并且在黄浦江对面的一个五十多层的大厦上做了一个60×50米高的视频同步直播,效果非常震撼。

  郭霁红还写请当时很多“大牌明星”莅临。刘翔的父母,吴敏霞和她的父母,还有白先勇和当年还健在的陈逸飞作为高端访谈嘉宾。就连和周璇同时代的老上海明星,现年八十多岁的吴莺音,也从美国专门飞过来参加当时央视的第一届秋晚……

  一切准备就绪,在直播前一天的六点录制备播带。就在离录制备播带开始前两个小时的时候,郭霁红接到上海气象局的消息,第二天台风将正面登陆上海。当时听到这个消息,郭霁红的眼泪在眼睛里打转,她有功亏一篑的感觉。“觉得自己精心准备了这么长时间,一个人积攒了这么大的激情,瞬间被扑灭。”

  她马上组织各部门紧急准备,当天晚上的备播就是“直播”。因为嘉宾采访不能彩排,本来要第二天直播时邀请的嘉宾,当天晚上必须全部到位。第二天晚会时燃放的烟火也要当晚全部备齐。

  虽然仓促,但最后节目录制效果还不错。就在第二天上午十二点钟,郭霁红又接到上海气象局的消息:台风绕道北上,没有经过上海。这次郭霁红又开始准备当晚的直播。但是这个时候更加困难,很多前一晚能够出席的大牌明星,要么生病,要么已经离开上海,就连烟火也只剩下了一点。直播结束后,郭霁红觉得,跟她原来预计和想象的效果相差非常远,“这是我第一场中秋晚会,是我最遗憾的。那次是两边凑都没有搭齐,两边都有遗憾。”但是后来,这台节目依然获得了“对外电视文艺节目一等奖”。

  不放弃就只有做到底

  央视的第一次海外春节联欢晚会,也是郭霁红导演的,即2005年底在美国洛杉矶拍摄的“海外华人华侨春节晚会”。在那之后,陆续有了一些国内在海外举办的个人演唱会和晚会。

  在洛杉矶曾经颁发过艾美奖的帕萨迪纳剧场,3000人的座位座无虚席,当地华人观众的情绪非常高涨,很多在国际上名声大噪的华人艺术家,如吕思清、孔祥东、高曼华等,都参加了这次晚会。

  两个小时的演出,现场气氛很热烈,演出圆满成功之后,所有人去开庆功宴。当时央视驻洛杉矶的记者要截视频发回国内做新闻联播报道,就在这个时候,郭霁红接到记者的电话,节目半小时后之后的十分钟开始陆续有黑白花纹闪过,十分钟以后全部都是黑场。当时郭霁红觉得不可思议,用她的话来说“全傻了”。

  她马上请示台里的带队领导,分析原因,后来得知,他们租用设备的公司背景是一家亲台公司,因为台湾在洛杉矶的势力要早于内地,是当地亲台势力的刻意破坏。没办法,节目只能第二天重录制。但是第二天,很多演员在第一天当晚就赶飞机离开参加别的演出,并且也不可能再大规模地组织观众。

  其实刚到洛杉矶,郭霁红就有一种不安。“我们在国内的春晚一般都要经过9次彩排,才能进入到最后的直播。但是我们当天上午到了洛杉矶,只有一个下午的彩排时间,晚上就要录制,这让人感觉太不靠谱。”

  在这种情况下,郭霁红安排了摇臂,并且用摇臂把整个晚会的观众反应都录了下来,因为这路信号是单独的,没有被破坏。郭霁红说这是得益于她当年在春晚的经验。就这样,又把能叫回来的演员第二天全部叫回来,不带观众重新录制。

  回到北京之后,只剩下3天的后期制作时间。郭霁红在这72小时的时间里没有闭过眼。她一直在后期编片子,“这个事情如果做砸了,无论什么原因,以后就不可能再委派你做什么了。”郭霁红说,“如果你热爱这项事业,这也是必须尽的责任。”后来,这期节目获得了当年星光奖的二等奖。

  消瘦的郭霁红看上去文文弱弱,但说起话来声调和语速像机关枪。她的好朋友吉娜说,上学时候的郭霁红不是这个样子,性格内向,不爱说话,可能是多年来的导演工作让她变得利落干练。其实,郭霁红觉得自己并没有太大的改变,她上学时候喜欢奥黛丽·赫本,现在她的衣柜里,有定制的奥黛丽·赫本在电影里穿过的所有大衣的所有颜色。有人把郭霁红她们一批晚会的女导演形容成为“铁娘子”,其实,郭霁红这个“铁娘子”心里一直住着一个小姑娘。

  《小康·财智》:做《中华情》的“经典诵读”是怎样的初衷呢?

  郭霁红:我们本来做的中华情都是非常时尚的,也是华语音乐的国际品牌。做古典情怀系列,是因为有一个契机,2008年中宣部有一个经典诵读活动,各个城市都在做。当然我们对外的频道也需要承担这个责任。

  《小康·财智》:“经典诵读”这个系列都有哪些特别之处呢?

  郭霁红:因为如果做纯诗词的朗诵演出,我也查过此类节目的收视率都不是很理想,因为这个是曲高和寡,老百姓能静下心听你朗诵的比较少。我就想应该怎么结合,后来请任志宏,广播界的“中国好声音”,他的声音很古朴,有一种“悠悠”的感觉,我们再配以古画等。这个就跟我个人的喜好有关系,我从小就非常喜好诗词,可能受学历史的父亲的影响。

  《小康·财智》:春节即将播出的《中华情·秦关寒月》第二期跟以往的“经典诵读”系列有哪些不同呢?

  郭霁红:因为以前我们做了很多都是江南的诗词,这次做的是甘肃的边塞诗,要跟西北风沙的质感类似。在朗诵的过程中,用沙画来诠释诗的意境,就和沙画质感和它的表现形式非常接近,适合诠释边塞诗,比单纯人在那里朗读更吸引人。另外就是总导演出镜,我出镜来讲述诗词前后的背景故事,这样就不枯燥。然后再交叉进行延伸诗词意境的明星歌曲,收视率就比较高,好看好玩。

  《小康·财智》:在你导演的所有晚会中,会发现水的因素特别多,即使没有水的地方也要搭设一个水池,这是出于怎样的想法呢?

  郭霁红:用水有三个原因。第一,晚上的水就像是一面镜子,它把同样的灯光舞美量,增加了一倍,这是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一个就是水波纹可以动,把本来静止的画面变成有动感的画面,非常有韵律,让人看着心里很润。还有就是,中秋晚会时很重要的是要表现月亮,这样天上一个月亮,水里一个月亮,两个月亮就像朋友一样,会给人一种内心温暖的感觉。

  《小康·财智》:做了这么多年的晚会,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郭霁红:人生挺充实的,因为这个工作我走了国内很多的地方,也看到了普通的游客看不到的古籍善本、珍贵的文化史料等等,这是得益于这个工作,让我积淀得更深了,觉得非常丰富,虽然辛苦得跟驴一样,但是内心非常满足。

  文|《小康·财智》记者 晁珊珊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