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志华:复制莱茵河畔模式!
- 来源:经理人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关志华,巴斯夫,莱茵河畔,化工企业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3-04-09 16:37
“化工企业=环境杀手!”—拿这个说法问100个公众,或许大半的人都赞同。但全球化工巨头巴斯夫告诉你,它可以是环境的友善者。这家公司通过寻找客户利益相关者的需求、签署全球化学工业委员会“责任关怀”宪章,以及在中国独创的供应链自律组织,希望为化工业树立正能量形象,并推广复制“莱茵河畔”模式。
一个化工企业要谈可持续发展、社会责任,相信吗?
世界最大的化工公司巴斯夫,尽管在欧洲、亚洲、南北美洲等41个国家,拥有超过160家全资子公司或合资公司,但现在,它在中国投资的每一个项目,都将遇到新的挑战。这种挑战不是来自政策性影响,而是来自如何消除舆论和公众的疑虑。在安全、健康和环保意识日益增强的中国公众面前,巴斯夫需要扮演好一个正能量形象。
也许,巴斯夫会说这样的“放心案例”:在自己的母国—德国,政府花了30多年的时间和精力,让欧洲的“父亲河”—莱茵河,成为污水变清、鱼儿重现的环境下,允许它在莱茵河畔的路德维希港,继续运行着一座占地10平方公里的生产基地。但我们更关注的是,在中国,巴斯夫能复制“莱茵河畔”的故事吗?
“不断推进化学品管理,履行自己的责任。”在巴斯夫工作了17年,现任巴斯夫全球高级副总裁、大中华区管理董事会董事长关志华表示,“巴斯夫不仅在德国总部,而且还在所有的投资国,奉行的都是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可持续发展的一头涉及企业自身利益,一头涉及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外部关系。深知这种“道可道,非常道”的巴斯夫,在中国这个被其视为其中一个最大的投资市场上,又是如何做出战略选择和行动?
拒绝低端竞争
《经理人》:包括巴斯夫在内的部分世界级化工企业,预期了2012年度在销售额和EBIT(息税前收益)的增长,但从中国市场来看,却出现了反差。根据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最新数据,去年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同比增长26.0%、总产值同比增长12.2%,但利润总额却同比下降6%。如何分析这一不同的中外产业形势?
关志华:产能过剩矛盾突出、效益下滑、创新能力弱和环保压力大,依然是摆在中国化工企业面前的四大难题。
从中外对比上,我认为,金融危机后,大部分跨国企业都进行战略和业务调整,及时进行产业升级,相比之下,中国大部分化工企业在4万亿的国家投资下,没有及时做出自我变革,即使是今天,我们看到固定资产的投入、产能的投入,实际上大多数在红海竞争。红海的最大特点是比拼价格,最终导致中国化工企业利润普降。
巴斯夫要寻求自己的蓝海。我们的做法是,一方面研究直接客户的需求,一方面还研究客户和他相关利益者的需求,从而让我们的生产对象、研发目标、市场诉求,回到企业生产本质上来,而不是盲目参与恶性竞争。
《经理人》:从巴斯夫的经验角度,中国化工行业的发展模式需要做出怎么样的改变?
关志华:我遇到中国化工行业同行,为什么交流最多的是产业模式、技术研发的话题?
首先,中国化工企业需要对自己过去的发展模式有清晰的认知。过去,中国化工行业的发展,是受惠于早期基础物资匮乏的市场需求,以及后来的国家高速发展机遇,从而支撑了扩产和投资。
其次,前期的发展中,大多数企业的产业模式是粗放型的,我很少看到他们在研发上有很多投入,或者和大学院校、科研机构进行合作。这样的现状下,转型和变革是很难的。
一个优秀的化工企业,最重要的是它生产的产品具有竞争力,它的技术具有很高的门槛,同时,它绝少参与低端竞争。
复制“莱茵河畔”模式
《经理人》:一个化工企业,本身在民众中就被贴上“环境破坏者”的心理标签。以巴斯夫80亿在重庆三峡附近投入的MDI生产基地为例,遭到了当地民众的抗诉。巴斯夫如何证明自己是一家绿色的化工企业?
关志华:在中国,过去很少看到公众对化工厂投资有异议,现在多了起来,说明公众对健康、环境、安全等问题已经重视起来,从这个角度,化工企业对自己的行为约束需要日益重视起来。对于我们在重庆的项目争议,需要解释三点:
首先,我们的投资是配合西部的发展需求,巴斯夫可以带动当地相关产业链、就业、财政等等一系列工程;其次,我们有合法的环保证明和合规的经营;再次,我们投资的项目,距离三峡有2公里;而且在工艺上、污水处理,都符合国家标准环评标准。
尽管如此,公众还是不放心。为了让公众放心,我们在当地组织了社区委员会,成员都是当地的民众社区的代表,我们和他们做定期沟通,邀请代表参观工厂,并向他们做透明解释。
作为巴斯夫在华的最高领导人,我也亲自参加社区面对面的沟通。我在沟通上,也一再表示,在环境保护管理最为森严的德国,巴斯夫在污水治理、碳排放、化学品管理中做到什么样的标准,也一定在中国会做到。尤其是,巴斯夫在重庆的投资项目,完全借鉴了在德国莱茵河的生产、安全和环保模式。我想,不论外部舆论如何,当地社区以及其他的公众,会有自己的独立判断。
《经理人》:已经在中国成为行业领导之一的巴斯夫,又如何将自己在欧美可持续发展中获得的经验,影响中国?
关志华:我认为,作为在全球化工行业,乃至全球企业中有重要影响力的巴斯夫,不仅有责任保持自己的业绩增长,还要为自己所处的每个市场承担责任。这种责任在我看来,有两方面:一是如何让全球优势化工企业共同履行责任;二是作为大企业,如何带动业务伙伴,甚至更多的中小企业。
先谈第一个。我本人在2007年担任在中国的“国际化学品制造商协会”主席,这个协会有50多家会员,成员不仅都是全球在华的外资化工企业,而且还是国际化工协会联合会“责任关怀”宪章的签署企业。这份宪章有重要的一条是,“签署公司,不但在公司所在的母国推动责任关怀,也要在投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推动责任关怀。”
于是,我们联合这些外资企业,于2008年在北京公布了一个“北京宣言”,旨在自律我们这些跨国公司,用欧美在化学品管理、安全、清洁生产、运输、污染防治等方面同样的标准,规范自己在中国的行为。后来,“国际化学品制造商协会”又和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合作,向中国同行推广责任关怀理念,2010年底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以观察员的身份,正式加入了国际化工协会联合会,为继续推进中国化工行业责任关怀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经理人》:除了影响中国化工行业可持续发展之外,在对中国的关系企业,其他中小企业影响中,巴斯夫具体怎么做?自己的利益点何在?
关志华:首先,化工行业的产业链很长,涉及一系列相关利益企业。无论是从私利还是公利上,巴斯夫都需要保持这条链在环保、健康和安全绩效上有良好的表现和发展。为此,经我本人提议,在中国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的平台上设立了一个“1+3”企业社会责任项目,就是让一个大型的理事会成员企业,和供应链上下游的供应商、物流服务商和客户三种业务伙伴,结成一个共同团队,通过最佳示范案例和专业知识的分享以及定制解决方案,指导合作企业提高管理绩效,参与企业之后再把这个模式复制到它的供应链上,从而形成雪球效应。
在“1+3”项目上,巴斯夫的作用是,让自己在中国的关系企业,分享到巴斯夫成熟和先进的管理体系,从而共同控制供应链风险。该项目目前已进展到了第三轮,前后总共有27家巴斯夫的供应链合作伙伴参与。至今,在中国已有130多家企业参与到“1+3”项目中。
另外,我们也考虑到,可持续发展的标杆企业,不能仅局限在化工行业,还应更开放性的寻找到新兴的企业,于是“金蜜蜂”的概念应运而生。继“1+3”项目成功实施后,我们又提出了“金蜜蜂”的创意,并在2008年开始发布“金蜜蜂企业社会责任·中国榜”。这个概念,是缘于我们发现蜜蜂是一个有1.2亿年历史的古老生物,与我们倡导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不谋而合,另外,巴斯夫希望企业在采蜜的同时,也能像蜜蜂一样,传播责任花粉。
和“1+3”项目不同的是,“金蜜蜂企业社会责任·中国榜”主要针对中小企业,不论其行业类别和企业背景,只要根据相关履责标准进行填写和申报,然后经过专家团的审核,就可能获得评奖。现在,我们又将这个项目推进了一步,称之为“金蜜蜂2020”。我们关注创新、低碳、能效管理、包容性增长、供应链、员工、金融、农业、社区、信息化、水资源、知识产权保护共11项企业社会责任议题。
巴斯夫用上述11项指标看别人的同时,其实也在看自己。我们认为,在冲击2020年业绩目标中,不能以牺牲环境以及社会的生态效益为代价。
附文:
在莱茵河畔做化工,巴斯夫如何抵消公众疑虑?
巴斯夫的全球最大化工厂设在德国莱茵河畔,且距离最近的居民社区只有20米。德国政府和莱茵湖畔居民何以视如无睹?
因为,巴斯夫专门投资成立了一家高标准的专业污水处理厂,每年处理1.2亿立方米的废水,其中的83%是自己生产中的化学品,另有17%是来自当地居民的普通废水。
对于废水排放,巴斯夫实行24小时的监控。如果废水处理厂的给水和排水系统故障,环境监测中心将把污水收集在储水罐内做隔离,并查找原因。
另外,也包括冷却水的回流处理。巴斯夫自有的供水系统,每秒都会从莱茵河引入40立方米的水,其中90%用于冷却。这些冷却水不经过污水处理厂,而是直接由专门的下水道系统收集,再注入到莱茵河。与冷却水回流有关的排水口有13个,巴斯夫会不断记录水量、有机碳总量和温度、PH值等等。一旦出现数据异常,巴斯夫会立即启动应对措施。
■文/沈伟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