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救股市

  6月24日,这是A股历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天。

  这一天,距证监会主席肖钢履新刚满一百天。对数千万A股投资者而言,却有如梦魇:上证指数放量重挫5.3%,重回“1”时代,创下近4年来的最大单日跌幅;深成指跌幅更大,达到6.73%,创下四年多来新低。短短四个钟头,两市超过1万亿市值被蒸发,相当于整个创业板消失!

  救救股市!

  究其原因,银行间“钱荒”蔓延似乎是造成本次暴跌的元凶,偏偏在这个时间点上,美联储可能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预期使得雪上加霜。造成的结果就是:银行缺钱,股民受伤。而更有意思的是,央行及证监会当天均表示不会“放水”救市,但却在第二天向部分银行注入了流动性,也直接使大盘当天逆转100多点,让一些有十多年股龄的老股民也目瞪口呆。

  那么,到底要不要救市就成了坊间的一个热门讨论话题。我们认为,站在短期角度来看,以“放水”来维护短期市场并不可取,因为这不是长效机制,以后又会周而复始地发作;站在长期角度来看,救市是有必要的。如果将时间放长一点,从6124点至今,股市已下跌了5年零8个月,无数投资者伤痕累累,每年都有几十万投资者含恨离场。这期间,美国道指、标普都创了历史新高,德国的股市也处于历史新高附近,可我们的A股却与经济增长完全背离,创出四年多的新低,直逼1664点。为什么?制度设计使然。顶层设计的缺陷使广大投资者不但没有享受经济发展的成果,反而成了部分既得利益者的盘中餐。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救市”其实就是“治市”,这不但是必要的,也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一环。

  资金错配 银行钱荒

  在以往,银行缺钱会被人当成一个笑话,但这一幕却在近期实实在在地上演。

  6月6日,市场传闻光大银行对兴业银行的同业拆借资本金本应到期,但因为头寸紧张,光大银行选择违约,导致兴业银行的千亿到期资金未能收回。尽管当事银行事后均进行了否认,但此后银行间拆借利率的急剧飙升又印证了银行缺钱的事实。在过去很长时间中,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隔夜利率超过4%就可以被归于资金紧张的行列。往常的话,一旦资金紧张就会在公开市场上投放资金,解各银行之口渴,故很多交易员都管央行叫“央妈”。但这一次,“央妈”选择了袖手旁观,并放话称“自己的事情,自己解决”,这使得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隔夜利率在过去的一周中曾超过13%。

  6月24日,央行签署了一份“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关于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事宜的函”,央行认为当前我国银行体系流动性总体处于合理水平。其实,冷静下来思考,可发现,央行的说法是有道理的。一家城商行业务人士认为,“新增贷款大部分在空转,增量资金在银行间,银行在自己玩钱。”显然,银行的钱有很多并没有流向实体经经济。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表示,金融机构的钱并没有放在实体经济中,而是放在别的地方,比如说房地产,或是放在之前4万亿元的投资中,或是借贷了现在收不回来。同时,部分商业银行奉行激进的规模扩张政策,业务铺得很广,战线拉得太长,甚至远远超出了自身的资本实力。当有“锅盖锅不住”时,只得“短借长贷”,频频向同业拆借资金。值是一提的是,影子银行也是在这一背景下繁荣起来的。这就埋下了祸根:当资金链上的某个环节出现大的问题时,就有可能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多家银行可能同时面临偿付压力。

  另外,美国退出量化宽松(QE)的预期越来越强烈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市场预期资金会从亚洲、拉美等新兴市场流出,向欧美地区快速回流,进一步加剧了“钱荒”。于是,蔚为壮观的一幕出现了:银行板块跌幅超过7%,兴业银行、平安银行与民生银行齐刷刷躺在跌停板上,也直接带领大盘本周一砸下100点长阴。

  A股制度设计亟待改革

  钱荒只是导致这次大盘急跌的导火线,放在A股的历史长河中,这并不算什么。统计数据显示,单日跌5.3%只能排在历史上第19位。那A股的投资者为何这么恐慌就非常值得探讨了。其实,个中根本原因在于制度设计没有考虑到投资者的利益,让广大投资者没有安全感。综合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是发行制度不合理。A股是全球范围内少数实现IPO行政审核制的国家,既然IPO由行政决定,而不是市场决定,那么,其中必然会存在寻租行为,所以,我们可看到层出不穷的圈钱运动、造假案件,以及大股东疯狂套现等,几乎没有法律或制度来保护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二没有完善的退市机制。在A股几十年的历史中,退市的公司寥寥可数,这就导致垃市场规模庞大,但圾股成堆。没有优胜劣汰,就没有吐故纳新,最终整个市场失去了活力,很多投资人也因此而变成了中国式赌徒,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的不稳定性。

  三是造假成本过低。几十年来,A股有为数不少的上市公司被发现造假,但鲜有力度很大的惩治措施与政策。这种情况在成熟市场是不敢想像的。2001年,美国安然公司被发现造假,公司相关责任人入狱,公司在一年后破产,中介机构安达信会计事务所破产。正因为这样,美国绝大多数上市公司不敢铤而走险。证监会万福生科造假案的处理开了一个好头,期待以后有更多更完整的政策出台,遏制造假之风,净化环境。

  本刊记者 王博文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