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曲滋淳讲述关岛的故事

  • 来源:新体育
  • 关键字:关岛,东亚运
  • 发布时间:2013-11-05 13:25

  关岛,一个位于西太平洋的岛屿,面积549平方公里,旅游业支撑着这个只有15万人口的弹丸之地。它是美国在亚太地区的重要属地,几十年来一直与军事联系在一起。本届东亚运动会上,关岛只收获了一枚银牌,记者不禁对这个小岛屿的体育事业产生了极大的好奇。

  曲滋淳先生祖籍辽宁丹东,1973年到关岛定居,现任关岛奥委会副主席。他是关岛奥委会中唯一的华人,现年71岁,见证了关岛体育几十年来的变迁。下面,请读者一起分享曲老先生的叙述。

  “我们参赛的目的就是给年轻人一个机会”

  从15万人中要选出运动员参加东亚运的24个项目,这是个很困难的过程。我们的全部参赛者来自各行各业,有的在政府工作,有的在旅游业工作,也有在校的学生。所有运动员都要上班和上学,都是兼职,没有职业运动员。比如说,这次来参加龙舟比赛的人一半以上有自己的工作,下午5点钟下班之后才能为比赛训练。他们来参赛还要请假,请假是没有薪水的。我们奥委会需要写信给他们的老板,或者出面协调,希望老板能够同意给运动员一个假期,毕竟他们是代表关岛出战。

  龙舟比赛的另外一半是学生,他们白天要上学,晚上要准备功课,不能因为比赛而影响学习,所以每天的训练更加紧凑,能拨出一点时间摊到龙舟上,已经很不错了。我们要把年轻人带到正轨上去,他们都来参加运动,就不会学坏了。经常参与体育运动,年轻人就有了寄托。

  关岛其实没什么特色项目,团队运动很盛行,比如足球和篮球,排球比较少,但是主要以玩为主,还谈不上专业。我们看见其中比较好一点的,就会加以培养,告诉他们好好打,篮球协会有优秀教练教你们,将来出国比赛就是对你们的奖励。奥委会给了年轻人一个机会,激发他们参加运动和向上的心理。虽然关岛的孩子在比赛水平上距离职业水平还有很远,但他们的起点已经非常高了。关岛从第一届东亚运开始参赛,前几届大概每次只能拿个铜牌,这次能够拿一枚银牌,大家已经非常满意。关岛奥委会成立的目的不是培养运动员争光,而是给年轻人一个机会去参加运动。

  1978年国际奥委会正式接纳关岛的时候,只有7个项目可以参加国际比赛,现在扩展到28个项目,我们参赛的主力军就是年轻人。各种国际比赛,如亚洲杯、东亚运以及大洋洲组织的赛事,没有奥委会是不能参加的。之前,我们都是在岛上自己玩,关岛奥委会成立之后,他们才能出去,和世界各地的高手交流。如果局限在岛上,可能觉得自己已经不错了,但出去才知道,世界这么大,人家的水平要高很多。

  体育对于年轻人的意义首先是付出,没有付出就没有体育。然后是服从,早上几点出去,晚上几点回宾馆,大家都要听教练的安排。还有守法,每一项体育运动都有规则,规则就要遵守。

  即使在东亚运上能够拿到奖牌,我认为这些孩子也不会去做职业运动员,他们的水平其实并不高。东亚运动会只有9个国家和地区,虽然在亚洲比较强,但他们派出的运动员也以年轻人为主,况且跆拳道这项运动也有一定的偶然性。艾伦虽然拿到了跆拳道银牌,但是离职业选手还有很大的差距,而且也没有专业的教练把他们培养到更高层。

  另外,关岛的体育政策是想办法和学校配合,把学校的运动做起来。在关岛,体育课作为一门固定的课程,从高中开始上,我们要跟教育局协调,为关岛培养年轻的运动员。

  “从奥委会到运动员,我们没有职业选手”

  过去我们很少报名足球、篮球之类的团队项目,因为这需要很多人,我们凑不起来。现在是凑起来了,但是年龄有大有小。所以,你看我们的篮球、排球和龙舟,会发现有些人年纪比较大,就是这个原因。第六届东亚运我们代表团有132人,是历年来最多的,过去都是四五十个人。现在团队的运动组织起来了,人数就上去了。

  关岛没有职业运动员,我们能凑成一支队伍代表关岛征战国际比赛,已经很不容易。另外,关岛医疗条件也不好,有好的医院和设备,但没有好的医生,这对于运动员来说不是一个好消息。

  关岛的体育,政府没有资助。关岛奥委会完全是一个业余的组织,会长、秘书长和理事全是无薪的。我们平时有各自的工作,自己的事做完之后,才有时间处理奥委会的事务。我们的组织里没有一个人的工作和体育有关,不过年轻时都爱好体育。我本身是商人,以前是游泳运动员。我们的会长布拉斯练过柔道,秘书长喜欢棒球。有一位理事米兰达当初是保龄球运动员(关岛历史上第一位300分选手)。所有参加的领导不管当初是运动员,还是对运动有兴趣,都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培养下一代。

  因为在奥委会供职的人在关岛还比较有名,所以我们的费用都是靠面子去募集的。这次参加东亚运动会,吃住和服装都由奥委会负责,而机票需要运动员自己解决。年纪大的已经有工作了,拿个七八百块出来比较容易,而年轻人需要跟亲戚朋友来凑。

  艾伦的银牌很宝贵,他创造了关岛在东亚运动会上的最好成绩,但我们无法给他奖励,只是一个荣誉,最多在关岛报纸上有所体现。关岛这么小的地方,大家都知道是谁家的孩子,年轻人是以荣誉感来参加比赛的。

  明年我们还要参加太平洋运动会,这些都需要奥委会筹款,额外的钱我们只好尽量省。奥委会曾经试着和政府协调,让他们支持一下关岛的体育发展,但始终没有结果。我们的官员和运动员都很熟悉,一共就这么多个,平时他们训练我们都会去看。奥委会每个月开一次例会,各项运动需要什么帮助,都会从中沟通和协调。

  如果将来东亚运改制为东亚青年运动会,关岛仍然不大可能获得举办权。首先,受到章程上关于身份的限制,关岛只能作为参赛者出现在运动会上。其次,关岛没有那么多运动场,体育设施虽然齐全,但都比较落后。唯一的体育馆就是关岛大学体育馆,只能装5000人。关岛的体育交流很多,一方面是参加国际大赛,我们身为国际体育组织的会员有这个义务,偶尔也有棒球、足球的代表团访问关岛。

  “进入奥林匹克大家庭一波三折”

  我祖籍辽宁丹东,出生在广西桂林,我们一家1947年到了台湾,大学毕业后我到美国读书,之后就在关岛定居,一晃41年过去了。我见证了关岛体育的发展史。确切地说,关岛奥委会成立是我提议的。

  1974年我刚去关岛时,当地只有一个业余运动协会,保龄球是其中一项。那时候我觉得关岛的保龄球打得不错,但没机会出去比赛,因为我们不是国际保龄球协会的会员。我就去向国际保联申请,他们回信说下个月在新加坡开会,你来旁听吧。

  去了之后,我提出希望给关岛一个机会参加国际赛事,遭到了美国的反对,因为关岛属于美国,每年会费要送去给美国总会,但我们的运动员又不能代表美国参赛。我觉得这是不合理的。

  当时的保龄球协会会长很同情我们,他说有空会来关岛考察一下。当时关岛有两个30道的保龄球馆,美国海军的球馆是16道,空军的是12道,这么小的地方就有这么多保龄球场。那时候没有什么娱乐活动,保龄球就是最大的娱乐。国际保联观察团发现这里的保龄球基础还不错,于是他们同意了。经过正式申请,国际保联会长到关岛来为我们颁发了证书。

  保龄球有了组织之后,我想,我们为什么不申请参加国际奥委会呢?我身边的人都说不可能,我就按照申请保龄球的经验,给国际奥委会写了一封信。他们很快表示可以,不过你们要有7个项目在国际体育组织之中,其中有4项要属于奥运项目,于是,我们就手忙脚乱地准备申请材料。

  成为国际体育组织成员要交会费,我们出去比赛也要花钱。因为得不到政府资金上的支持,遭到了岛上部分参与者的反对。弄了很久,终于凑足7个项目,国际奥委会才在原则上同意了我们的请求。但也有个条件,关岛要得到美国奥委会的许可,才能自己组队参赛。我们写信给美国奥委会,他们很快开了绿灯,因为我们也没什么好运动员,他们就痛快地答应了。

  1987年,萨马兰奇来到关岛,正式给了我们许可。1988年汉城奥运会是关岛第一次在国际舞台上亮相。第一次的经历总是很新鲜,我感觉一切都很盛大,奥运会能够把世界各地的人集中在一起,非常了不起。从汉城奥运会开始,我作为关岛奥运代表团的领队连续参加了6届奥运会。在北京奥运会上,我感觉特别温暖。中国奥委会的人都熟,大家都特别照顾我,我回去丹东看了看,老家已经没有人了。

  “我把关岛带进了东亚运”

  关岛能够参加东亚运动会,我在其中做了很多事情。1992年我到香港参加亚洲保龄球赛,和香港奥委会主席一起吃饭的时候,他提到了东亚要组织运动会。我说你们能不能邀请我们啊?他表示自己说了不算,要东亚参赛国家和地区都同意才行。我特意飞到北京来找中国奥委会的何振梁,他说这个的确不好办。我又给何先生讲道理:关岛离东亚这么近,体育发展还处于萌芽阶段,运动员没有机会参加比赛。我们关岛奥委会没什么钱,如果去新西兰、澳大利亚这些南太平洋地区参赛,贵得不得了。

  何振梁对我的想法表示支持,但他也指出只有中国支持是不够的,还要去跟东亚另外几个国家和地区商量一下。我又去了日本、韩国、香港和澳门,跟他们解释,他们后来都同意了。

  就这样,东亚各国和地区在1992年上海的理事会上修改了组织章程──如果所有的成员都同意,可以邀请附属会员参赛。我们终于获得了参加东亚运动会的资格。我是1942年生人,年纪大了,到处跑太累,希望关岛奥委会能够允许我退休。他们总是劝我再坚持一下,因为我跟亚洲国家和地区都熟,这个方面还需要我来交涉,东亚运动会或许就是我作为参与者的终点。

  “东亚运动会已遇到瓶颈”

  东亚运动会已经存在了20年。关岛代表团从最初的30人增加到130人,中华台北从200人增加到现在的400人,每个代表团参赛的规模都在不断增大。但事实上,现在亚洲和世界性的各种比赛不计其数,大家都有点承受不起了。

  另外,对于项目的设置也是让东亚运难以维系的重要原因。第一届上海东亚运动会上有15项运动,第二届变成了17项,到第五届一下子猛增到了23项,天津这次变成了24项。每个举办国都觉得决不能比上次规模小,项目多了才有面子,这是人的正常心理。

  天津东亚运,中国一开始也只提出17项,但大家都不满意,最后居然讨论出24项。会上有人提出了构想,把东亚运的主要目标定位为培养年轻人,将来好让他们进一步参加奥运和更高级的国际比赛,这得到了大会的广泛认同。比如篮球要改为三对三,排球改为沙滩排球,目的是控制比赛和缩减规模,东亚运就此画上了句号。

  文 王敬泽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