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态的基金市场 边缘化的股票型基金

  互联网金融的热潮究竟给基金行业带来了什么?这是一个非常值得业界深思的话题。对这个问题,思考的角度有很多,笔者在本文中并不想展开,但一个值得警惕的现象是,互联网金融极大推动了以货币基金为代表的固定收益类基金的份额扩张,但迄今为止,并未对权益类基金份额的扩张带来显著的影响。这一现象的另一层含义是,高风险的股票型基金在国内基金市场中所占比重有下滑趋势。笔者以为,一个股票型基金日益被边缘化的基金市场不是一个正常的基金市场,而是一个病态的基金市场。

  2010年中期以来股票型基金占比持续下滑

  我们查阅了2008年以来货币市场基金和股票型基金净值的市场份额的变化情况。发现二者呈现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即股票型基金占比增长的时候,货币市场基金占比往往下滑,反之亦然。而在2008-2010年间,尽管股票市场持续低迷,但股票型基金占比并未出现明显下滑,甚至2008年末的低点也维持40.24%的市场份额。而在该区间货币市场基金则占比较低,绝大多数时间市场份额低于10%。这一局面在2010年二季度开始发生变化。股票型基金市场份额在触及53.20%的高位后开始逐步下滑,而货币市场基金的规模占比开始逐步攀升。最新的2013年三季度末的数据显示,股票型基金规模占比已经下滑至38.93%,近六年来首次低于40%,而货币市场基金的市场份额占比高达21.10%(图)。

  值得注意的是,二级市场走势并非是决定性因素。事实上,今年A股市场走势分化,创业板走出牛市行情,股票型基金整体收益水平不错。在这种背景下,股票型基金市场份额依旧下滑令人担忧。

  股票型基金理应占据半壁江山

  事实上,在成熟国家的基金市场中,股票型基金在共同基金中的比重大约在50%上下。近些年,美国市场、欧洲市场股票型基金的比重都超过50%。受益于海外股市的复苏,这一趋势在2012年依旧保持。2012年,美国市场上共发行了96只美国股票型基金和89只海外市场股票型基金,但仅有84只应税型债券基金和9只市政债券基金发行。

  相比较而言,中国台湾市场是一个比较另类的市场。在多数时期,中国台湾地区股票型基金资产规模占基金市场份额低于20%,投资者们更多地投向了债券和货币市场基金,两类基金的比例非常高。然而,业内人士认为,台湾的基金市场是一个相对病态的基金市场。股票型基金被边缘化表明机构投资者没有体现出本应具备的专业优势,对于投资者而言,买入股票型基金与直接投资股票没有大的区别。于是,投资者对股票型基金的信心逐渐丧失,结果就是要么进入股市去冒险,要么留在低风险区域以自保。

  如今,大陆的基金市场也出现了类似台湾地区的现象。2013年三季度,股票型基金的市场份额占比已经跌破了40%。笔者以为,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如果股票型基金市场份额继续下滑,不仅机构投资者话语权会进一步下降,中国股市的价值发现、资源配置以及融资功能都会受到影响。

  基金业正在放弃存在的价值与核心竞争力笔者经常思考,基金公司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现今的基金公司,要么热衷于和各类互联网渠道打造“各种宝”,要么热衷于充当各类“擦边球”资管项目的通道。更有甚者,出现了类似某C字头基金公司这种“除了投资,什么都做”的基金公司。这是股票型基金被边缘化的重要原因。在笔者看来,以上种种皆不可持续。依托互联网金融带来的货币基金热潮本质上来说是利率没有完全市场化阶段带来的一次倒逼利率市场化的进程,随着银行利率逐步市场化,货币基金的吸引力也将随之下降。货币基金是基金公司产品线中的重要一环,但并非核心竞争力所在,也不可能成为基金业的救星。至于通道业务,不过是政策空间带来的夹缝机会,偷着喝口汤还可以,大吹大擂当成特色,放在历史长河中,难免贻笑大方。

  笔者仍然固执地认为,基金业的本质是“受人之托,代人理财”。这个行业存在的价值是基金公司能够表现出比普通老百姓在投资领域中的专业性,即客户认可基金是专家。那么,投研才是基金公司的核心竞争力。至于资本金、政策红利、通道、互联网……这些都只是浮云而已。股票型基金的日益边缘化在提醒我们,或许,基金业正在放弃自己存在的价值与核心竞争力,这一点无疑是可悲与恐怖的。

  本刊记者 赵迪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