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夏丹:阳光住在心里

  • 来源:37°女人
  • 关键字:欧阳夏丹
  • 发布时间:2014-08-06 15:22

  在许多年轻人眼里,她是幸运的,是成功的模板。可是,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坐得住“冷板凳”守住初心,在看不见未来时积蓄能量,于热闹纷纭中保持清醒……这是欧阳夏丹的选择。

  剪刀、尺子和修正液

  很多人并不知道,今天坐在《新闻联播》直播台上、受亿万观众瞩目的欧阳夏丹,当年做的第一份工作,竟是装订人事档案。

  1999年,作为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的优秀毕业生,欧阳夏丹被分配到上海电视台新闻频道。意气风发的她,满心想着可以拿起心爱的话筒一展才华。可那时新闻频道每个岗位都有主持人,台里便安排她先到行政办公室帮忙,工作内容是装订人事档案。

  每天早上8点钟,她准时上班,打开抽屉,一页一页检查员工档案,看看有没有写错或者遗漏信息,发现了就动手改正或填补。剪刀、尺子、修正液,那段日子,欧阳夏丹整天和这3样为伍。3个月过去了,焦虑一点点吞噬耐心:这样的日子,什么时候是头啊。和她同时进入电视台的同学,已经陆续有了属于自己的栏目,干得风生水起,而自己还整天干着不相干的事,能不急吗?

  可以诉说苦闷的,只有远在桂林当医生的妈妈。读高二那年,爸爸因病去世后,妈妈撑起了家。电话那头,妈妈语重心长地说:“挑大梁的想法没错,但要看机会。没准儿领导就是在考验你,看你愿不愿意干小事,能不能先把小事干好。”

  “小事做好才能成大事。”这样一想,“冷板凳”倒坐得热乎起来。不久,电视台策划搞一场华人新秀歌手大赛,决定启用“新面孔”。有人和导演提议:台里分进来个扎辫子的小姑娘,看着蛮有灵气,可以找她试试。上妆后的欧阳夏丹不仅在外表上变了个人,专业素养上的出彩发挥更令在场的同行和观众惊艳。晚会顺利播出后,新闻频道的领导对她说:“准备准备,上节目吧。”

  活在自己的节目里

  1999年9月23日,欧阳夏丹在《上海早晨》开启了她主播生涯的首秀。《上海早晨》是一档从早晨7点到7点半的直播节目,作为一个新人,要身兼播报、读报和访谈3项任务,压力可想而知。“感觉自己还没在游泳池里适应,便一下子被推进了大海。”

  闹钟是她的伙伴,一个不够,她在床头摆了两个。每个工作日的凌晨3点45分,震耳的铃声就会把她从睡梦中拖拽起来。因为太早,那时没有专门为早班播音员化妆的化妆师,欧阳夏丹就睡眼惺忪地对着镜子自描自化。4点多钟,外面天还黑着,她已经摸进了办公室,对着电脑检索新闻流程单;刚送来的报纸摊了一桌子,通过快速阅读,她和同事们圈出当天读报的重点;而在前一晚,她已经在睡前做好了第二天将要面对面访谈环节的功课。

  一周5天,日复一日,天天如此。为了确保早晨上节目的状态,她几乎推掉了所有晚上的邀约和应酬,给自己立下了死规矩:晚上9点半前,必须躺在床上。

  主持人听起来是个热闹的行当,她却过得异常清静。当别人逛街、唱卡拉OK、旅行时,她仿佛一个绝缘体,安静地活在自己的节目里。

  勇当“北漂”

  在上海工作了4年,欧阳夏丹凭着努力成为电视台的当家花旦之一,声名鹊起,不但拥有了一批忠实的“果丹皮”粉丝,还有了一套属于自己的小房子,日子过得舒心安逸。

  这时,在央视经济频道任职的一位校友向她发来英雄帖:“我们正在组建一档全新的晨间节目,需要找一个性格开朗的女主播,具备将观众从被窝里唤醒的感召力,我觉得你特合适,速来试镜。”

  试就试呗,她跑到北京录了影。一直惦记着找阳光型主持人的制片人,一看见她的名字就笑了,“欧阳夏丹”,简直就是“夏天红彤彤的太阳”嘛;再看她的主持,更是喜出望外,“太契合了,你就是我们需要的阳光”。

  可真到了做抉择的时候,就像一块大石头投进了平静的心湖,激起了层层涟漪。真要放弃上海安稳的生活、渐起的名声,去北京重新开始吗?好不容易结束了“海漂”,苦日子熬出了甜头,再去当“北漂”?如果跑到北京,发展得不好怎么办?

  一个个大问号,压在欧阳夏丹心里,沉沉的。

  大学班主任的一句话点醒了她:问谁都不管用,问问你自己的心,到底是安于目前的舒适稳定,还是趁着年轻再去闯一闯?

  2003年8月,拖着4只大箱子,欧阳夏丹只身来到北京。第一天,北京干燥的气候就给了她一个下马威——流鼻血。她没心没肺,乐呵呵地和朋友说:“这叫开门红。”

  “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

  《第一时间》初创之际,团队里的同事个个如同打了鸡血,玩命儿地干,都奔着“打造国内最棒的晨间节目”这个目标往前冲。“新北漂”夏丹也拼了。每天晚上8点半,台里碰头会,负责人将第二天要播的新闻列成表格,人手一份。她与主持人马斌一起讨论:第一眼看到这个新闻什么反应,如何去聊这个话题。两个人“过堂”后,赶快休息。凌晨4点起床,早晨7点,欧阳夏丹便会带着她阳光的笑容和亲切的问候,准时出现在《第一时间》,“以资讯唤醒每一天”。

  欧阳夏丹清新的播报、马斌诙谐的读报,让《第一时间》一推出就受到欢迎,收视率一路飙升。有观众留言:看到主持人欧阳夏丹充满阳光的笑脸,感觉一天都有好心情。而给观众带来阳光的背后,是她与黑夜、与孤独、与自己的战斗。

  刚开始,她不是央视正式员工,没有通行证,每天凌晨到台里上班,都要先去传达室敲窗户,将里面睡得正香的看门人唤醒,为此常遭白眼。两年后,她终于有了证件,证件发下来的那天,她如释重负,第一个念头居然是:再也不用去敲传达室的窗户了。

  她喜欢罗曼·罗兰的那句话,“要播撒阳光到别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2007年,带着阳光的笑容,欧阳夏丹收获了中国播音主持最高奖——“金话筒奖”。

  欧阳夏丹总把自己取得的成绩归因于幸运,其实背后,是不为人知的寂寂执守。夏丹平时订阅了10多份报纸杂志,每次做专题前,她都会查阅相关资料集中“进补”;同行的经验,她更迫不及待地第一时间分享和研究,柴静的《看见》、白岩松的《一个人与这个时代》、郎永淳的《爱,永纯》、芭芭拉·沃尔特斯的《试镜人生》……都摆在案头。

  2011年9月25日,经过中央电视台公开选拔,欧阳夏丹一路过关斩将,成为了《新闻联播》历史上最年轻的“国脸”。

  每天压力那么大,为什么还能阳光拂面?欧阳夏丹说,她有自己的“光源”。多年的采访,让她拥有不少来自基层一线最普通的劳动者朋友:洗脚妹、高速公路收费员、乡村医生、保安师傅……在他们身上,欧阳夏丹感受到的是韧劲,是情怀,是一种特殊的能量。

  任春

  (摘自《解放日报》2014年5月16日)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