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历了京东和苏宁的一番激战之后,大电商们的粉丝更多了,那么,更好的服务、更便宜的价格的美好时代真的到来了吗?
希望小订单越少越好
电商最不想看见的便是小金额订单。一般要求订单金额满29元或39元才免收运费,这不仅仅是电商为了平衡物流成本,最核心的目的是为了避免小金额订单的出现。“如果一件商品赚不到15元,就是赔钱的,”某大型电商的工作人员说,“每一件商品从进入库房到最终发送到用户所需要的费用,平均下来在15~16元左右。”
它们也不知道对手的价格
如何做到自己的价格全网最低?每家电商都有自身研发的比价系统,实时盯牢竞争对手的商品价格。某电商前数据分析人员说,同一件商品它们的价格策略通常是对方售价乘以99.5%。当然,比价系统也有失灵的时候,如在商品价格下标注“3天内下单立减100”,比价系统就难以实时算出真实价格。而采取增加标注方式的电商,也是为了阻碍别家的比价系统获取自己真实的价格信息。
有些商品永远不会便宜
电商间存在着激烈的价格战,没有谁会蠢到把每件商品的价格都定得比对手低。3个因素决定了定价策略,首先是商品成本,其次是供求关系,如果是独家销售的商品,那么电商便拥有更多的自主定价权。除此以外,用户的价格敏感度决定了哪些商品需要采取低价策略。“厨具、家居、汽车用品等商品,标准化程度不高,价格定高一点儿也无所谓。”某电商运营中心的工作人员称。而那些价格比较透明、容易进行对比的商品,如电子产品或书籍,用户对它们价格变动的敏感度会非常高,而电商拿来打价格战的多数也是这类商品。
它们出手阔绰,利润不高
尽管省去了传统零售商的中间环节诸多费用,但电商的生意并没有我们想象的好。大的纯电商基本都不赚钱是业内共识,区别只在于赔多赔少而已。某专业人员认为:“如果电商不投广告费,或者把广告费砍一些,每件商品还能挣点儿钱。”但在仓储与配送上不断投入资金,使每件商品的仓储与配送成本仍然很高,且很难降下来。
不保证入驻店铺卖的是真货
关于电商出售的名牌的真伪,客服从来都说:“我们对这些店铺进行了严格的审核,您可以放心购买。”事实上,电商审核的只是入驻店铺是否具有合法的经营资质,真正销售的商品是否符合检测报告以及是否拥有品牌授权,它们不会进行验证。不过电商会采取事后审查制度,例如在某电商的条例里,只要有多个消费者称买到假货,它们就会将这一系列商品下架。
优惠券可能没你想的那么好
遇到一年冒出来好几次的店庆、节日,返券促销是常用手段。有的力度还特别大,动辄满200送200等,但你要记住羊毛出在羊身上。优惠券赠送力度越大,那么商品价格虚高的可能性越大。先提价再打折是常用手法,比如一些大比例买返的活动前夜,电商会偷偷把价格先调高到7.5折或更高,和原来的6.5折比,即使促销力度大也不算捡了多大便宜。而为了凑单满返,你可能还买了很多不必要的东西。
它们卖书有定价权
在电商整体普遍亏损的情况下,图书可能是最有希望先盈利的。某出版社销售主管说:“由于电商的批量大,有些还采取与传统书店寄销制不同的包销不退货方式,出版商普遍会给电商更低的进货折扣。”这个折扣现在往往是电商说了算,它们掌握了卖书的定价权,也就掌握了利润空间。一般出版社给电商的折扣是5~5.5折,给实体店的折扣则往往是7折,成本上就相差近20%。
专门的线上版家电让你无从比价
家电品牌商对定价权十分重视,为防止出现恶性竞争,家电品牌商早在几年前就针对线上线下推出了不同产品。区别大部分只是型号上的变更,配置一样,但价格不同。消费者主要通过产品型号去比价,变更型号让人很难在不同电商之间和线上线下之间比价。
规模更大的电商实力一定更强
某电商原从业人员说,电商本质上还是做零售,零售的核心无非两条:供应链效率的提升和成本的下降,想掌握这两条,都需要规模做支撑。电商的物流一般分为第三方和自建物流两类,比如京东投资布局,主要是为了保障服务品质和进一步降低成本。按刘强东的说法就是“速度等于70%的客户”。而照上述电商行业分析师的说法,规模做大才能从供应商处拿到更多的返点,提高毛利。
王茹芳 唐晚霞
(摘自第一财经周刊网)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