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中国科协第16届年会上,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院士所做的主题报告引起了广泛关注。
正如韩启德院士事先“声明”的,报告内容既有“大胆质疑”,而且确实具有“颠覆性”,他指出:调查显示,常规的健康体检,对死亡率并没有影响。周围的很多朋友读后,果然受到“颠覆”。本期,我想就这个很多人都习以为常的问题和大家讨论一下:常规体检到底还要不要做。
常规体检到底有没有用
韩院士在报告中阐明:有一个荟萃研究,是将16项研究结合在一起,根据对18万人进行的跟踪调查发现,除去老龄人口,其他人做不做健康体检,对死亡率并没有影响。
这个结论让很多朋友困惑不解:这些年我们一直提倡和鼓励更多人定期进行常规体检,可是作为中国卫生领域最具权威的专家,韩院士却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做不做健康体检,对死亡率并没有影响。那么做常规的健康体检对维护我们的健康到底还有没有用?
反复阅读这份报告,不难发现,如今的国人确实面临过度检查、过度诊断乃至过度治疗的个别状况。但是以我个人观点,积极有效地预防疾病的方针始终是科学的、有益的。
早检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仍是维护和提高个人健康状况的不二法门,万不能轻言放弃。著名导演娄乃鸣当年如果不是体检时查出早期乳腺癌并及时予以治疗,很难预料20多年后她依然能活跃在荧屏上。而一位好朋友的夫人,因为从来没有参加定期体检,待到症状出现再去医院检查时,宫颈癌已经转移扩散到淋巴系统。顽强坚持了一年后,最终痛苦地告别了人世。所以,我可以负责任地说,坚持定期体检,非常有益。
警惕过度体检
报告中之所以对体检提出了质疑,跟当下过度体检的状况有关。现在,一些体检机构设置的体检套餐项目繁多,用尽高端仪器,甚至让体检者花上万元做CT进行全身检查,而很多人都认为体检项目做得多一些也没什么坏处。其实,过度体检会带来很多伤害,比如做一次胸部CT,辐射剂量相当于拍100张X光片。
其实,高科技影像检查也有其局限性,检查脂肪肝、肝纤维化、肝硬化,传统超声波的准确度要比核磁共振高。CT、核磁共振、胃镜、肠镜等,这些检查最好针对特定人群,或者在一般体检中发现有某些疾病倾向的人,可以再做进一步检查,普通体检者并不需要。
提醒年轻女士,不要过多地接触放射线,可能会增加患乳腺癌的概率,应根据个人实际情况进行体检。健康体检一年做一次,半年复查一次就行了。复查也不是所有的项目都要做,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选择。
体检应该向个性化发展,可以参考家族病史、所处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比如长时间用眼过度的人,就需要检查眼底。住在噪音很大的地方,就要注意听力检查。有抽烟习惯的人,则应注意肺部X线透视或拍片检查。
体检并不是诊断
现在很多人混淆了健康体检和疾病检查,这其实是两回事。体检不是诊断,只能作为一种疾病筛查。简单说,你去体检的时候,其实身体上是没有明显症状的。如果你已经感到身体某个地方不舒服,那需要到医院进行疾病检查。
根据我的观察,很多人收到体检报告后,要么不仔细看,要么看不太懂,有些疾病隐患也就被忽视了。
还有些问题是慢性的,需要从生活习惯下手,比如颈椎病、血压和血糖的问题等等,即便有专业人士提醒,很多人也坚持不了几天,根本起不到健康的警示作用,做了也是白做。
体检只是健康管理第一步,应该根据结果调整自身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等,变被动治疗疾病为主动管理健康。
一个人从正常状态到疾病状态要经过漫长阶段,如恶性肿瘤形成时间一般在10年左右。如果我们能对健康多一些重视,就能尽可能地防患于未然。
TIPS:不同年龄女性应做哪些体检
18~39岁,应做乳房、胃肠、骨盆、子宫颈抹片、盆腔超声波、人类乳头状瘤病毒(简称HPV)等检测;40~49岁:除了上述项目外,应包括乳房X光片、卵巢癌变指标检测;50岁及以上:应再加上骨头矿物质密度检测(BMD)。25岁以上,以及性生活开始3年及以上的女性,每1~3年应进行一次子宫颈抹片检测,这可降低70%患子宫颈癌的概率。
本期嘉宾:陈冬牛
北京昭光大众健康研究所所长,《药物与人》杂志社执行社长兼主编,著名健康科普传播策划人,与著名健康专家洪昭光教授合作创建北京昭光大众健康研究所,策划并首创国内大型健康电视直播节目《健康你我他》,策划出版洪昭光著《不生病的生活方式》等畅销书籍,总销量超过500万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