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度以为美国人也大爱奢侈品,不过在洛杉矶生活了6年之后,我的观点慢慢发生了转变。
圈子和阶层
住在街对面的邻居是典型的美国中产阶级。男主人安东尼是一家金融机构的中层,太太梅丽尔是一位小学教师,两个人的年薪加在一起至少35万美元,属于上层中产之列。可两个人的衣着打扮却和普通人没什么两样,就连他们16岁的独生子马克,也从头到脚都是“超市货”。
2008年年底,我所在的社区要举办新年派对,要求大家盛装赴宴。我特意花300美元租下了一件老款普拉达礼服,希望它能帮忙撑撑场面,我想梅丽尔一定也会在这种场合亮出自己的实力。可当晚她只穿了一件湖蓝色的CK礼服,梅丽尔对此的解释是,选择CK符合她的中产阶级身份。
在美国,人们对自己属于哪个阶层,应该是哪个圈子里的人,心里十分清楚,对“哪个阶层就应该有哪个阶层的样子”的观点也非常认同。而衣装和座驾是最能直接反映阶层的东西,所以人们大多会做出符合自己身份的选择。梅丽尔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山鸡不会因为背上插了几根五彩斑斓的羽毛就变成孔雀,没有人认为购买了奢侈品就能跻身上流社会。
美国人也不是不喜欢高端品牌,但奢侈品的消费人群大多只限定在固定人群,比如企业金领、时尚界人士、演艺明星、职业运动员等,他们或因工作需要,或因个人喜好而选择了顶级大牌,他们的收入水平与消费能力也是相匹配的。而普通阶层的消费心理,则大多偏于理性平和。
个性与品位
美国人对大牌奢侈品不那么感冒还有另外一个原因,那就是在美国能够买到的品牌实在太多,人们的选择面很宽,完全没必要只盯着那几个所谓的顶级大牌。
同事珍妮从祖父母那里继承了一大笔遗产,有一年圣诞节,我和她一起去逛梅西百货。一走进卖场,珍妮就快步向一个我从来没关注过的服饰品牌走了过去,并很快选中了两条男士围巾。这两条围巾和某奢侈品牌的价格不相上下,我不明白珍妮为何不选大牌。于是珍妮从围巾的花色到样式,从设计到质地,都给我分析了一遍,然后问:“价格相差不多,可性价比却更高,换成是你会选哪个?我可不愿意为那些大牌的天价广告费买单。”一句话问得我哑口无言。
美国人不愿意用大牌来包装自己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那就是他们把个体看得高于一切,喜欢彰显个性,标新立异,并认为这才叫引领时尚。
在一个慈善晚会上,我意外见到了“股神”巴菲特和比尔·盖茨。那天,他们都选择了小众品牌的正装,就连时尚杂志的资深编辑对这个品牌也是一头雾水。像巴菲特和盖茨这种人物,已经完全不需要用奢侈服装品牌来证明自己,再加上他们都是热衷于慈善事业的低调之人,穿奢侈品牌反倒显得流于庸俗,与身份和品位背道而驰。
个人与家庭
越深入美国人的生活,我越觉得他们的价值观与众不同。相较于一些喜欢用标签式的奢侈品往自己身上贴金的中国人,美国人更愿意把钱投入到维系家人情感以及家庭基础建设上。
蒂芙妮是我的瑜伽教练,日常生活中她总是穿着很家居的平价衣服进进出出。当她告诉我为了去看一场丹佛野马队的比赛,她居然给全家每人买了一套400美元起价的标准橄榄球套装后,我半天没有合拢嘴。她笑着告诉我:“和装扮自己相比,我更愿意花钱为家人做一些事情。在家庭集体活动中,我和老公、孩子们的互动更强,关系也变得更加亲密,这绝对是一瓶范思哲香水所无法达到的效果。”
有统计显示,2013年,平均每个洛杉矶家庭用于配置滑雪、打猎、钓鱼、露营的装备与工具的投入高达1.16万美元。如果再算上交通费和食宿支出的话,这笔钱是相当可观的,可见很多美国人对此毫不吝惜。
即便是收入有限、生活节俭的中下层美国人,也不会积攒一笔钱用来给自己买大牌货,而是为家中添置大件用品。给我们家做固定小时工的露西给家里添置了一台价值不菲的冰箱,而平时,她经常去超市购买快到保质期的食品。“对我来说,能让老公在下班后痛快地喝上冰镇啤酒,让放学的孩子们吃到可口的冰淇淋,就是天底下最幸福的事。”露西满足地说。
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有些人倾尽所有把大牌穿在身上,而美国人却用金钱过自己想要的生活,为家人和家庭谋福谋利。
范琪 口述 塞北的雪 整理
(士心摘自《知音·海外版》2014年7月上)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