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商业银行新的战略选择

  • 来源:银行家
  • 关键字:低碳,经济,商业,银行
  • 发布时间:2010-04-26 14:50
  当前,全球面临来自气候变暖的自然危机和由次级债引发的金融危机的双重挑战,而克服这两大危机的一个共同途径就是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在美国,发展以新能源为代表的低碳经济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而在我国,也正在逐步形成低碳经济热,使与低碳经济发展有关的金融业务发展迅速。

  低碳经济可否构成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

  2003年,英国发表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提出要用低碳基能源、低二氧化碳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替代当前的化石能源发展模式。以此为标志,开启了低碳经济时代。在国际上,低碳经济被认为是第四次工业革命,向低碳经济转型成为各国的发展共识,预示着经济增长模式的根本性转变。发达国家的实践已经证明,低碳经济的发展,能够为银行带来新的盈利机会和崭新的发展空间。

  支持低碳经济是银行业的主流倾向。2003年6月,在世界银行的组织下建立起了一套自愿性原则,来促进商业银行业务发展与其社会责任的协调。这套原则便是今天为人们所熟知的“赤道原则”,该原则为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制订了统一的环境与社会责任标准。截止到目前,全球已有69家金融机构(主要是商业银行中的国际知名机构)宣布采纳赤道原则,赤道原则正逐渐成为国际银行业发展的行业规范。我国的兴业银行也于2009年2月宣布接受该原则。

  支持低碳经济已经能够稳定获利。为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欧盟监管者创造了新的资产类型——碳排放配额,规定企业每年可以进行一定额度的碳排放,超额排放的企业可以从配额有富余的企业购买不足的部分。包括巴克莱银行、美林银行和德意志银行在内的许多银行,已经从这种新型资产的交易中获利。2008年,欧盟各银行通过参与这种交易获得了约5亿欧元的中间收入。按照这样的发展势头,10年后全球碳排放额度的交易量有可能增长到2万亿欧元,仅是从事碳放权交易,银行就可以稳稳获得30亿至50亿欧元的收入。

  从国内的情况看,率先进入低碳经济的兴业银行、浦发银行,都在这一新兴的领域取得了不错的业绩。兴业银行是中国首家推出节能减排项目贷款的商业银行,2009年上半年,该行已在中国国内提供了约42亿元的“绿色信贷”,支持项目100个;同期浦发银行发放的绿色信贷总额达到220多亿元。近三年来,浦发银行绿色信贷贷款累计发放达到1000亿元以上,涉及能效项目、可再生能源项目和其他环境保护类项目,经济效益显著。

  低碳经济在我国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尽管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还很低,暂时还不承担强制性的减排义务,但已经成为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国,同时也成为各种气候灾难最大的受害国。据世界银行预测,如果中国经济能够保持当前的发展态势,中国将在2010年后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温室气体排放大国,现在不采取行动,届时中国将为被迫减排付出高昂的代价。为避免这样的窘境,目前中国很多地方都提出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例如上海、杭州、德州、无锡、吉林、珠海、贵阳、南昌、厦门、保定等多个城市提出建设低碳城市的构想,还有不少城市正在加入此行列。所以,低碳经济在我国发展前景广阔,商业银行存在大量的商机。

  积极主动支持低碳经济发展是商业银行新的战略选择

  客观来讲,由于我国尚不需要承担国际性的减排义务,有关部门对此的重视不够,配套的财政支持和金融监管政策措施缺乏,加之自身认识上的局限,导致商业银行普遍对低碳金融不够重视。即便在为数寥寥的已经有所行动的银行中,其推动力通常也是来自银行内部的企业社会责任小组等远离企业的核心决策层的职能部门。对比之下,美国总统奥巴马的能源新政甚至将低碳经济的新能源战略提高到重塑美国领导地位的高度来看待,欧盟国家也早已行动起来,欧美银行在低碳金融这一新兴领域,已经将我们抛在后面。

  低碳经济是未来经济的命门。美国能源对外依存度达到60%,而再过10多年,按照目前的经济发展模式,我国能源的对外依存度将超过美国。未来能否通过发展低碳经济降低能源对外依存度,是国家经济安全的关键,是国家经济实力强弱转换的分水岭。在欧美发达国家看来,低碳经济领域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制高点,哪个国家率先占领了这个制高点,就将拥有经济发展的主导权和规则制订权。对我国来说,能否紧跟国际低碳经济的发展步伐,直接决定了我国经济在未来能否长期继续保持平稳快速增长。

  发达国家的低碳经济已经走在我们的前面。以英国为例,低碳经济及相关产业每年创造的产值已经超过1000亿英镑,并为88万人创造就业机会。低碳产业已经成为英国经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2009年度的财政预算中,英国政府更是在低碳经济相关产业中额外追加了104亿英镑以促进其发展,而美国奥巴马政府也宣布了一个1000亿美元的类似计划。这些国家几年前围绕低碳经济开发的先进技术,正在以日渐迅猛的态势加速投入应用。

  低碳经济的兴起最终将重塑各国的经济体系。低碳经济引发的是一次新的技术革命、产业革命,是全球新的经济增长点。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全球行动将导致产业和金融资源发生巨大的变化。为了减少温室气体尤其是二氧化碳的排放,消费者、企业、各行各业,甚至整个国家都将不得不放弃建立在碳排放基础上的现有消费方式,转向新的、污染较小的替代方式。截至2009年2月,全世界投入的3万亿美元刺激经济复苏的资金中,有超过1/3是投在了绿色低碳经济领域中。

  低碳经济的兴起将直接影响银行的业务。一方面,促进“低碳经济”转型的各种措施(如征收碳税等),会导致现有很多行业的企业成本大幅上升,盈利能力下降,商业银行在这些产业的风险会提高;另一方面,为了资助减排项目和建设相关基础设施,需要投入巨额资金。新的产业将会应运而生,其规模将超过我们的想象,商业银行的新业务机会又应运而生。为应对信贷可能面临的环境风险,国际主流商业银行在信贷业务中积极开展对相关贷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估,以减少对高能耗、高污染项目的贷款,并在贷款过程中严格执行环境风险的监测。

  我国的商业银行必须思考在低碳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定位。目前在国际上,各银行主要专注于如何支持自己的短期业绩,在某些情况下,甚至是如何确保自己的生存,对转向低碳经济的宣传不多;而在我国商业银行生存无忧的情况下,千万不要忽视国外同行对未来投身低碳经济所做的准备,一定要着眼于未来的经济发展趋势,认真思考在向低碳经济转型中扮演什么角色。

  2009年年初,麦肯锡公司对全球企业的低碳经济发展积极性进行了一项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全球60%的受调企业已经或正打算将低碳纳入企业发展规划中。我国的商业银行必须主动引导所服务的企业适应这一国际化潮流,不断作大作强。否则,当我们的企业在低碳经济的竞争中败北,我国的商业银行也将进入自己的冬天。

  现阶段商业银行在低碳经济中的获利模式

  根据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对低碳经济介入的深浅不同,可将商业银行的获利模式简单划分为以下几种。

  品牌塑造模式

  将从事低碳金融服务作为品牌宣传的策略,追求的是宣传效应,对具体的业务仅是简单地尝试,被动地适应,最多是对服务的客户的种类有所筛选;在银行内部,主要是像荷兰银行集团(ABN)那样设定二氧化碳减排目标,通过选用环保建材进行营业场所装修,推广无纸化办公,利用视频会议系统等先进技术有效降低差旅等举措,来践行减排责任等。因此,在低碳金融方面的努力,主要体现在“致力于打造优秀企业公民”等银行有效履行社会责任的宣传方面。

  业务创新模式

  商业银行通过有针对性地开发新业务品种,使支持低碳经济有了更多的实际内容。例如,原始CDM(清洁发展机制)交易类似一种远期交易,不确定性和风险较大,其发展面临一定的障碍。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商业银行介入其中,为项目开发者提供信用增级,由此创造出经担保的CERs(核证减排单位),大大促进了该市场的发展。类似的还有,商业银行开发的各种连接不同市场的套利产品,如CERs和EUAs之间以及CERs与ERUs之间的互换交易,基于CERs和EUAs价差的价差期权(Spread Option),等等。目前,国内外许多银行都有推出与碳交易价格(现货或期货价格)或价格指数挂钩的基金类产品,并成为近年来金融市场上最引人注目的创新产品之一。我国部分商业银行推出的诸如“绿色信贷”等业务,也有部分属于业务创新的范畴。

  行业协会模式

  根据某个行业的转型要求,出台行业性的银行服务方案。在这方面,国内银行完全处于萌芽状况。2009年10月浦发银行与天津中新生态城投资管理公司等十家单位,在天津联合发起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自愿减排联合组织——生态城绿色产业协会,旨在通过推广低碳金融解决方案,助推低碳经济在中国的全面推行。该协会希望通过设立绿色基金为会员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开展大规模的节能减排公益行动和节能减排商业运作模式的创新尝试。事实上,对于类似于光伏产业这样的新兴行业,适宜以行业协会模式发展银行业务,以便掌控行业风险。

  交易所模式

  由政府建立类似欧盟的碳排放权交易所,银行提供碳信用的登记、托管、结算和清算工作,尝试进行碳信用的借贷业务,即提供所谓“碳银行”的服务,以促进了自愿减排市场的发展。目前在我国已经在探讨此类交易所的设立,部分商业银行也有意愿参与其中。

  综合化金融模式

  现阶段,全球领先的商业银行大都设立起了与碳减排相关的投资基金,对减排项目进行直接或间接投资。比如,荷兰银行推出“低碳加速器”基金,直接投资于那些未上市,但致力于降低碳排放和提高能效的公司;德意志银行成立的“德银气候变化基金”,集中投资于适应其气候变化方面取得显著进展的公司,等等。在我国,金融控股公司发展迅速,借助母公司的支持,完全可以尝试为低碳经济企业提供综合化的金融服务,提供除信贷、结算等传统业务之外的直接投资、发行债券、上市等配套服务。这将是最有前途的服务模式。

  在政府和监管部门的主导下构建面向未来的“绿色银行”

  假如没有政府更强有力地推动,假如没有监管部门的更明确地监管导向,在低碳经济领域,我国仍将无法改变目前“企业不热心、银行不上心”的被动局面,将错失与发达国家同步发展的良机。

  政府必须双管齐下,全力推动低碳经济发展。我国应当认真考虑,设定政府任期发展低碳经济目标并严格考核;以信贷补贴、财政配套资金拨付、减免税收、社会责任奖项等四大手段为先导,旗帜鲜明的倡导低碳经济;尽快推出碳排放权配额和成立交易所;对重点行业设定必须达到的减排硬性要求;今后将耗能和碳排放量标准作为公司上市必须达到的强制性指标之一;推行碳生产率评级,根据每单位碳排放所创造的经济价值确定扶持和限期淘汰的企业,等等。

  以浙江为例,2008年,浙江省财政针对节能项目共投入补助资金近7000万元,以工业领域内的石化、机械、冶金、纺织印染等高耗能企业为主,由此带动企业节能减排直接投资达27.44亿元,浙江2009年全年将安排5亿元财政资金,为企业节能技术升级改造提供贷款贴息。这些努力已经获得良好的成效。

  制订鼓励银行支持低碳经济的监管政策。近年来,银监会已经在倡导绿色信贷方面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国家环保总局、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于2007年曾联合出台了《关于落实环境保护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对不符合产业政策和环境违法的企业和项目进行信贷控制,以绿色信贷机制遏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盲目扩张,收到显著成效。在我国,90%的企业生产、项目发展及新项目建设都需要银行信贷支持,若能好好管控,90%的项目均会受到约束。所以,银监会也一直希望银行建立绿色评估信贷的金融模式,并把这种模式转化成对银行信贷的实际操作能力。

  但是,银行在审批环保及节能减排项目贷款的时,仍面临缺乏系统性的指导及实施标准等问题,妨碍绿色金融的发展。如果商业银行继续加大对低碳经济的服务,希望监管部门能出台统一的指引,并在产品定价(利率)、经济资本消耗、呆坏账冲销等方面给予倾斜。

  在确保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积极发展低碳金融服务。未来发展低碳经济的金融服务,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最大的瓶颈就是对行业风险的控制。绿色信贷的重点环节是能效技术评估,一般银行都缺乏这方面的专业人才。

  随着低碳经济发展产生的新的监管法规、核心技术以及消费行为的变化,对许多行业和企业的风险状况会产生意义深远的影响,可能会对某些行业产生剧烈的冲击。一些行业的企业进入和退出行业的速度会加快,竞争格局也会发生变化,投资回报率将会变得更不稳定。其的剧烈程度可能丝毫不亚于上世纪90年代无线电话的出现对电讯行业的影响。

  例如,在汽车行业,今后1~5年中,新技术将造就新的竞争态势并改变业务模式。不难想象,如果电动汽车或氢燃料汽车技术成为主流技术,现有的汽车企业必然全部重新洗牌。再如,从长期来看,碳排放成本的全球趋同化将会逐步缩小不同地区利润率的差距,高能耗的粗钢、铝锭等的出口将无利可图,我国以粗钢、铝锭等为代表的一些传统的优势行业将迅速消失。

  即便是低碳经济中的新兴的、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朝阳行业本身,风险控制难度也不小。据统计,可再生能源年增长率在15%~30%之间,其中太阳能光伏发电年均增长高达60%,风能增长25%。风电已推广至70多个国家,太阳能光伏发电正在成为全球增长最快、收益最高的产业之一。但是,2009年我国已经将盲目发展的光伏企业列为限制发展的对象,打击低水平的重复和超前建设。商业银行要有效控制风险,就必须前瞻性地把握这些行业变化的趋势,将信贷资金配置到低排放、高能效并能在整个产业生命周期中持续保持竞争力的企业上来。

  (作者单位:深圳大学经济学院)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