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初体验(二)

  • 来源:银行家
  • 关键字:养生,初体验
  • 发布时间:2010-04-26 15:58
  成功就在拐弯儿处

  正月初七下午,我手机收到一条短信:“节后健康从调整肠胃入手,吃的清淡些,选择粗粮,给您的肠胃洗洗澡。”其实,在节前我已经经过了一次生命体验,通过“减食”和“少食”,唤醒身体蕴藏的自愈力,祛病排毒、清除宿便。

  古语云:食色性也。中国人向来把吃饭当做头等大事,不管认不认识,常见面便习惯性地问候“您吃了么”?在餐桌上,也往往很周到地劝客人“多吃点儿”。现代人一般都是三餐必进的,而且每餐很少只吃“六七成饱”,一定要吃“十分饱”,然后,一直吃到肚皮撑。谁撑的?都是自己撑的。

  道家曰:“少食者,神明生焉。”《黄帝内经》中说,饮食“勿使过之,伤其正也”。北宋养生家苏东坡认为:“已饥先食,未饱先止。”清代李渔也说:“饥饱之度,不得过七分是已。”中国人是最讲究饮食养生的,但养生专家又都强调饮食要有节制,不能过饱或过饥。特别是现代社会生活条件好了,很多人难以抵御各种美食的诱惑和社交应酬,常常暴饮暴食,长期如此使人的肠胃得不到调理。每天周身大部分血液都淤在腹部,肠胃乃伤,神明乃失。其实,对于一个人来讲,把东西吃下去不是唯一能量供给方式,通过光能、磁能、电能、波能等这些大自然之日月精华同样也能使生命获得能量。我们生命并不是世俗所认识的只是从物理性质上去解释它的,它还属于一个更大的能量世界。这个能量世界可以轻而易举地改变我们生命体的状况。人生的一切,都是悟道的过程。悟道是让我们的思想保持清醒,在清醒理性中就不会被许多世俗的东西所影响了,而且在悟的进程中,总有某些注定的秘密与你不期而遇。只是个中滋味,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所谓辟谷,亦即“断谷”、“绝谷”,即不吃五谷的意思,是道家的一种古老的养生方法。在辟谷的时候,仅吃微量的果蔬和适量的水,辅以导引吐纳,以增加功效,提高层次。在中医理论中,辟谷的宗旨就是通阳化气,疏通经络,不饿,排毒,有精神,开智慧,人体会出现“自身溶解”的特殊功态,对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甚至肿瘤都有治愈功效。因为一个正常人,在饮水的条件下,不吃任何食物,而只消耗利用自己体内储存的糖、脂肪、蛋白质等营养物质,可以维持一段较长的时间。此时五脏六腑得以休息,机体得以洁净和净化,恢复整个人体代谢平衡和系统活力,修复、改善并消除机体存在的隐患,身体原来摄入的一些毒素会先后从粪便中排出(现在流行的说法就是清宿便),而且通过停止过多的能量摄入,人的不良欲望会减轻,心情变得平和,经脉变得敏感,能促进潜在能力的显现和提升,明显提高自我的幸福感。实践证明,这的确是一种简捷、高效、神奇的养生方法。

  有一个故事,有人问登山者:“你为什么去登山?”“因为山在那里!”这就是登山者的答案。自然天成,无懈可击。就像在拔河过程中我们明白做事有三点最重要:一是方向;二是定位;三是坚定的行动。方向找对了,就看你有没有来自心底的呼唤和坚强的毅力。《周易》里面多次提到一句话“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其实,老天不会保佑任何人。那个“自”不是“来自”的意思,而是说,“你自己努力,老天才会帮助你。”这正可谓“自助者,天助也!”你要想成功,必须找到属于你自己的那片天地。高高山上立,深深海底行。成功就在拐弯儿处,只可惜很多人在半途中却失去了方向。只有坚持到了靓丽转身时的人,才是超越自我,享受大自在的人。

  靠“感觉”而不是靠“指标”活着

  最近有的同事见到我,说我的“气色好”。在四个多月的时间里,我已习惯了每餐六七分饱,不仅没有被饿垮,反而视觉、听觉、触觉变得敏锐。正月十五晚餐后,我在笃信西医的全家人面前测了一下“指标”,结果血压为82~115mmHg,血糖10.2mmol/L,全属正常。西方是实证学,偏赖于理化检测,而东方是验证学,更相信感同身受。其实,在此之前我已经相信:养生就是养气血。气是看不到的,但能感觉到。我的身心灵正在由病而愈、渐入佳境了。

  人的一生就是元气的一生。元气足,命才好,运就顺,寿更长。经常听人说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其实,命是天令,很难改,运才是人为。我们不能选择父母给的先天之生命,但可以对后天之命运以积极的态度、良性的意识去体会、去把握、去珍惜、去改变。孟子讲:“相由心生。”《楞严经》云:“心能转物,则同如来。”改变命运必须改变内心、改变习惯。因为真正的健康,是人生善良、宽容、平静等优良品质的体现。

  生命在于滋养。一切疾病的根源都是人不能正确对待身体所致。而就中医来说,每个人都有身体内在的自我疗愈能力,靠药物治疗是最下策的。因为药只是控制病的,它不是治病的!养生的最高境界是让身心和谐,随顺自然,发挥身体自愈的力量,不给疾病滋生的机会。老子曰:“吾有大患,为吾有身,及吾无身,何患之有?”就是说,如果我们把身体修炼得气脉畅通的话,怎么可能会有患(前面讲的是肉身,后面讲的是思想)?《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有这样一段描述,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从世俗之见,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行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敞,精神不散,方可以百数。”我们大多不是圣人,很难做到从容入世,清淡出尘,但是通过修炼和悟境,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掌握自己的命运。

  智慧禅中有这样一个小故事:从前有个持戒僧,一天他下山办事,回来时天色已晚,又无月光。在匆匆归途之中,路过了一个池塘,持戒僧突然感觉到脚下软绵绵地好像踩着个什么东西,并且还听到“吱哇”一声。持戒僧心想:坏了,别踩死了一只蛤蟆吧?这回可是杀生了。不禁害怕起来,久久无法入睡。好不容易到了天亮,持戒僧急忙来到出事地点,哪里有什么死蛤蟆,只不过是一只被踩烂的老茄子躺在池塘边。持戒僧这才长出一口气,终于放下心来。

  “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只要不是故意,发生的事就应任其自然,不要过多地想它,更不能偏持。道本无言,因言显道,得道忘言,无迹可寻。好比本来一个人的字写的很漂亮,但假如有人请他写字,他刻意要写个很漂亮的字给人,那个字就不漂亮了。当年书圣王羲之喝得醉醺醺地写“兰亭集序”。酒醒后想重新再写,不知写了多少遍,最后还是不如酒醉时写得最好。正像用网捕鱼一样,只要网住了鱼,就赶快把鱼捉住,不必为网担心,所谓得鱼忘筌。

  有人问一位百岁老人:“您的养生之道是什么?”“不养生!”他应声答道。人的生老病死本是自然现象,任何人用任何方法都无法阻挡。《黄帝内经》云:“夫人之灵,非气即血,五脏六腑,莫能外焉。”人是靠气和血活着。气是血之帅,气足血运转才足;气不足,血运转不足,气血调理顺畅了则无病无痛。你本来未曾期待、未曾追求,但却实现了,达到了,所以越不执着于效果,往往效果越好。“自然无为无不为”,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无所求而为,为而不求、不着意追求,这样,祛病、健身、长寿,都会不期然而然,莫知至而至了。(未完待续)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