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本身就是一门文化基础课程,随着中学教育的课程改革后,中学语文课程面临着一些全新的问题。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求课堂质量,如今更加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该文就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课堂教学艺术进行研究,为深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提出有力措施。
语文课堂教学的真正意义在于,课堂结构条理清晰,教学语言优美生动,使学生充分掌握语文知识,并且培养学生的自身素质。有效实施语文课堂教学艺术,从根本上优化课堂教学,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语文课堂的组织教学艺术
课堂想要有序顺利的进行,其中组织教学是一个关键的前提,在教学活动中,要做到关注每个学生,运用不同的组织艺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有效地投入到学习中。
吸引学生目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堂教学活动中,情感交流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师生之间通过表情进行情感沟通和思想交流。在建立情感联系的过程中,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不仅要有饱满的情深状态,表情大方自然,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积极健康的情绪,带动学生积极思维。其次,在课前尽量设计一些能刺激学生兴趣的活动或者话语,通过这样的形式,能够更好的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不仅活跃了课堂氛围,更能起到消除疲劳心理,振奋人心,打造出良好的学习环境等作用。
采取各种手段,正确引导学生。教学活动开始之前,要明确课堂的教学目标和要求,让学生清楚学习目的,带着目标进行学习活动,主动将学习内容与目标联系起来,对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达到教学效果都起着作用。而课堂教学过程中,难免有学生会注意力不集中,开小差,严重影响课堂秩序。因此,教师可以采用中途突然停顿讲课的方式,使学生感到意外,达到吸引注意力的目的。除此之外,暗示法可以很好的运用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学生遇到比较难的问题时,教师应不刻意的给学生灌输自信,激发学生的钻研兴致,当学生注意力分散时,也可以以一个动作或者眼神暗示学生,既不伤害学生的自尊,还能很好的调动积极性。
二、语文课堂的语言艺术
课堂教学语言与教学效果直接挂钩,生动形象、幽默机智的语言不仅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对有效完成教学目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口头语言的运用。口头语言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语言,其绘声绘色的语言形式不仅能使学生感受鲜明,在受到教育和启迪的同时欣赏美的能力也能得到提升。但其运用必须要合理,教学中必须做到语音正确清晰、还要保证鲜明生动、可以富含丰富的感染力和表现力,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对于语言的传达和沟通必须要合理适当,对学生的思想行为作出判定,良好的行为必须做出赞许和肯定,提升学生的自信心,热情的进行学习活动。
身体语言的运用。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所有学生关注的焦点,教师的一举一动、一个动作一个表情都可能会影响到学生。因此,合理的利用起教师的身体语言,以推动教学活动顺利进行。首先,教师教学中表情一定要得当,尽量以微笑来面对学生,遇到相关内容教学的时候,表情一定要和教学内容相呼应。声音和语言都要富含感情,该亢奋的时候就要亢奋,该忧伤的时候就应该忧伤,用声音来表达感情,使得学生如身临其境,为教学增添艺术魅力。
书面语言的运用。语文教学活动不可缺少的肯定是书面语言,教学的目的也是培养学生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因此,教师要抓住课本上的内容,针对关键的书面语言,要进行组织、归纳和板书,通过直观通俗的方式,让学生抓住重点和难点,有效的掌握知识。
语文课堂的教学设计艺术。课堂教学设计关系着课堂质量的好坏,是语文教学的命脉。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的目标,通过有序的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注重知行结合,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明确教学目标。教师的教学活动必须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前提,在研究课表、文本等的基础上,找准切入点和结合点,选择课本中精要的教学内容和目标,围绕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着重集中讲解精要,对其他内容不要太面面俱到。
教学过程要有序进行。课堂虽然不提倡压力学习,但也不能随意性太强,应有一定的紧张感,让学生自己形成求学意识。语文课堂的每一个步骤都要按照教学目标落实措施,在收放自如中培养起目标意识,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责任,提升时间观念,以达到紧张且有序的课堂教学。
强调学生是课堂的观念。任何一门课程学习,学生都是这门课的主体,这是不容争议的事实。课堂的设置目的就是让学生达到学习目标,培养自身能力,教师只是课堂上的知识传递者和引导者,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将课堂的重心放在学生身上,做到教学全过程围绕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注重培养学以致用。学习的目的就是学以致用,语文教学活动的目标就是通过学习语文为学生的生活和自身后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培养自身的各项能力。因此,教师必须注重学生自身的各项能力培养,落实教学目标,保障教学质量。
总之,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加强自身的综合素质,采取适当的组织教学艺术,合理的语言艺术等为深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提供有力的措施。
(作者单位:河南省南阳市第十七中学)
王长永 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