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市国家种植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 来源: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南阳,种植业,技术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11-04 12:07
进入新世纪以来,南阳市国家种植业技术推广体系在职能发挥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着机构设置科学性不足、人员结构失调、经费短缺、激励措施缺乏等亟待解决的课题,需要采用整合现有机构与人员、充实基层、严把新建的基层区域农技站人员进入关、培养全科农技推广员、保障工作经费等措施来完善,以期达到促进种植业持续发展之目的。
国家种植业技术推广体系是指各级政府主办的、隶属于各级农业部门或政府的、从事种植业技术推广普及的事业单位组织系统。国家种植业技术推广体系的首要任务是确保粮食高产优质、经济作物增收增效,是保障粮食安全这个国计民生头等大事不可缺少的支柱之一,是提高农民收入的主要推动器。进入新世纪以来,南阳市国家种植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取得了较好的发展,在促进粮食生产稳定提高、经济作物效益稳定增长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角度来衡量、同国内外先进地区相比较、同中央的高层设计要求来对照,南阳市国家种植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还存在着一些需要认真对待、深入分析、亟待解决的课题。
本文从分析南阳市国家种植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现状入手,以国家种植业技术推广体系的作用充分发挥为标准,分析其中的短板,提出建议,供参考。
南阳市国家种植业技术推广体系基本情况
机构设置。据统计,截止2013年12月,南阳市国家种植业技术推广体系共有机构295个,其中市级6个、县区级64个、乡镇级225个。
现有人员。南阳市国家种植业技术推广体系实有人员2782人,其中市级实有人员254人,超编75人;县区级实有人数1736人,超编212人,编制内人数缺编75人;乡镇级实有人数792人,缺编44人。
编制内人员学历情况。南阳市国家种植业技术推广体系编制内人员学历统计,本科以上384人,占编制内人员2449人的15.68%;大专806人,占编制内人员的32.91%;中专567人,占编制内人员的23.15%;中专以下692人,占编制内人员的28.26%。
编制内人员技术职称情况。南阳市国家种植业推广体系编制内人员技术职称情况是:高级职称为219人,占编制内人员总数的8.94%;中级职称有490人,占编制内人员总数的20.01%;初级职称人数为721,占编制内人员总数的29.44%;初级以下职称人数为1019,占编制内人员总数的41.61%。
编制内人员年龄结构情况。据统计,在南阳市国家种植业推广体系编制内人员年龄结构中,50岁及以上者为348人,占编制内人员总数的14.21%;36-49岁人员数为1557,占编制内人员总数的63.58%;35岁以下人数为544人,占编制内人员总数的22.21%。
编制内人员性别情况。在南阳市国家种植业推广体系编制内人员性别统计中,男性为1495人,占编制内人员总数的61.05%;女性为954人,占编制内人员总数的38.95%。
南阳市国家种植业技术推广体系分析
进入新世纪以来,南阳市国家种植业技术推广体系在职能发挥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值得肯定,但从深入的纵向横向分析中仍然可以发现南阳市国家种植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还存在着一些较为突出的不足。
机构设置科学性不足。
一个体系合理的机构设置应该满足“上下贯通、信息传递灵敏、内部消耗最低、效率最高”的要求,就种植业技术推广普及的实际工作来说,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需要综合的部门来完成,国家就只设立了一个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基本上涵盖了种植业技术推广的所有领域,形成了一个全国农技推广的核心,按说我们省、市、县也应该分别只设立一个综合性的相应机构,可是,由于历史等多种原因导致我们的国家种植业技术推广体系在市、县区一级存在着机构设置分散、机构分工过细、职能相互交叉、业务重复、相互间信息传递梗阻等弊端,机构设置的科学性明显不足。
人员结构失调
人员层级分布结构明显错位。南阳市国家种植业技术推广体系整体来看,人员层级分布结构明显错位。一般情况下,至少应有70%的国家种植业技术推广体系的人员应该在乡镇一级工作。而从南阳市国家种植业技术推广体系现有的人员层级分布来看,乡镇一级人员明显偏少,县区人员则明显偏多,全市统计,乡镇人员仅占34.42%、县区占60.27%、市级占7.31%,县区乡镇两级统计,乡镇占34.98%、县区占65.02%,人员分布在层级结构上明显错位。
人员水平结构明显滞后。就现阶段农业生产现状而言基层农业生产者迫切需要高学历、高职称人员给予技术支持。而从整体来看,南阳市县区的农技推广工作人员中专以下占54.20%、初级以下职称占71.14%;乡镇的农技推广工作人员中专以下占53.28%、初级以下职称占76.95%,可以这样说:南阳市县区、乡镇两级农技推广人员整体学历水平不高、职称结构矛盾突出,知识水平结构明显滞后于农业生产发展的要求、明显滞后于农业技术推广法的要求。
人员年龄结构明显失衡。一个系统合理的年龄结构应该表现为老、中、青比例基本相当,各年龄段的组成大致均衡,这样有利于事业的连贯发展。而从南阳市国家种植业技术推广体系人员年龄结构来看,无论是总量、还是市级、县区、乡镇一级,均是36-49岁的人员占绝大多数,占63%左右,人员年龄结构失衡现象十分明显
经费短缺
经费短缺是制约国家农技推广体系功能充分发挥的一个主要因素,据调查,各地对农技推广部门大多采取只保在编人员工资,不管超编人员工资和业务经费的管理办法,农技推广投入严重不足,农技推广“四费”(人员经费、业务经费、仪器设备经费、专项经费)没有保证,农技人员的退休、医疗、社保等保障措施难以完全到位。如邓州市农技中心除人员工资外,每年市财政拨付的正常办公经费仅1万余元,不足单位水电费开支,农技推广工作的基本经费一点没有。
激励措施缺乏
当前来看,对于激励农技人员扎根基层、献身农技推广事业、为农业生产持续发展贡献毕生精力的激励措施基本为零。基层农技单位、农技推广工作在人们的心目中缺乏认同感,从事基层农技推广工作的人员本身在思想上也极少产生自豪感、荣誉感,究其原因即是对于从事基层特别是乡镇农技推广工作的人员缺乏政治、经济、环境的激励措施,导致的结果是能够从事农技推广工作的人员不愿到基层去服务,分配的青年专业毕业生想尽千方百计要么转到行政上去走仕途之路、要么回到县里追求好的生存条件,激励措施的缺乏是一个普遍存在而又没有引起我们重视的问题。
加强种植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
整合现有机构与人员。省、市、县三级应该比照中央的模式,分别设立和完善各自层级的农技推广服务中心,整合种植业技术推广的全部单位与人员,形成上下一条线、职责清晰、重点明确、精干高效的国家农技推广服务体系。
在这个体系中,要进一步明确不同层级的农技推广服务中心各自的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一般认为在国家农技推广体系中,地市级及其以上的农技推广服务中心的工作重点应该是放在计划、规划、项目、管理、调研等方面,根据自身能力及需要有限度地进行直接的推广服务工作;县区、乡镇农技推广服务中心的工作重点则应该是放在直接的技术推广服务上。
充实基层。鉴于当前基层特别是乡镇一级的农技推广力量比较薄弱,必须采取有效办法来解决。一是设立乡镇农技推广特别岗位,每个乡镇1-2名,从县以上涉农的科研、教学、推广等部门选择具有农技推广相关专业大专以上、中级以上技术职称的专业人员,保留原单位职务、级别、报酬,脱离原单位工作,到乡镇从事农技推广服务,三年为一个周期,政府拿出经费给予农技推广特别岗位聘用人员相应补助,农技推广特别岗位人员的晋升技术职务按乡镇技术人员晋升条件办理,通过相应的激励措施,动员、吸引大量的有实践经验的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到乡镇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二是招聘农业院校涉农专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到乡镇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三年为一个周期,由政府给予相应的报酬,比照现有的政策,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严把新建的基层区域农技站人员进入关。2012年开始,根据国家的统一安排,南阳市在全市范围内开始了新一轮的基层农技推广站建设,根据服务区域的的不同以及地域特点的差异新建乡镇农技站或者基层区域农技站,这是一项强化农技推广工作的重大举措,新建的基层区域农技站在人员的调配上要从适应农业技术推广职能要求出发,确保全部是有农业技术职称的技术人员,不要从安排人员的角度出发,安插无技术学历、无技术职称、无推广能力的“三无”人员滥竽充数。
培养全科农技推广员。目前我们国家在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以及农技推广的工作实践方面分工十分精细,这个情况对于高层级、专业研究来说是无可非议的,但是对于基层农技推广的实际需要来说就显得不尽合理。就种植业来讲同一个地块、同一个作物生育周期需要与之相关的所有智力支持,既需要农机、土肥、植保技术,又需要栽培、种子技术,就一个农业生产者来说,既需要生产、储藏技术,又需要加工、营销技术,所以,就目前来看,能够满足一个农业生产者整个生产、经营周期全部智力支持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非常稀少。所以我们认为,从现在起要建立全科农技推广员培养选拔制度,一是在农业大中专院校设立全科农技推广员培养专业,课程设计主要偏重于实际应用,工作去向主要是基层,入学前同政府签订合同,就像国防生一样,学费由政府负担,毕业后到乡镇服务,不受编制限制,工资待遇要有吸引力。二是在现有农技推广人员中选拔全科农技推广员,由国家或省人民政府统一组织考试,作为一种农技推广人员的资格证明,取得全科农技推广员资格的人员,到基层工作的,报酬上给予补贴。
保障工作经费。农业技术推广是社会性公益事业,产生的效益是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本身没有经济效益,农业技术推广的活动经费需要政府负担,目前农技推广的经费与实际工作的需要差距很大,是造成技术棚架、最后一公里难通的原因之一。解决这个问题需要采取新的思路,可以按照每亩耕地3-5元的标准设立农技推广专项经费,列入政府预算,若以县区为核算单元则农技推广专项经费75%由乡镇农技站用于农技推广工作、25%用于县区农技推广工作。
(作者单位:南阳市农业技术推广站)
卢绍东 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