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与传统纸媒的融合发展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新闻传播的速度越来越快。人们同样可以迅速获取自己感兴趣的新闻信息。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新闻传播领域发生了重大变革,一个以网络技术为基础的新闻传播时代随之而来,即“泛传播”时代。特别是随着手机智能终端日新月异,以微博、微信等为代表的自媒体突飞猛进,传播渠道的多样化变革造成新闻受众的大面积分流,大有压倒以报纸为代表的传统媒体。

  新兴媒体对于传统纸媒的影响与冲击

  信息技术的发展,电脑、智能手机等信息传播平台已是大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尤其是智能手机的普及,让越来越多的人成为“低头族”。信息、网络技术的不断向前发展,传播新手段不断更新,数量不断增多,类型不断扩展,目前,全国有80多万个网站、1000多种网络报纸、2万多种网络期刊、300多种手机报刊。新媒体从业者的数量已远远超过传统媒体的采编人数。

  据2014年7月下旬召开的全国新闻纸市场信息交流会透露,全国71家用纸量大的报社用纸量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上半年同比上年总用纸量减少7.7万多吨,下降10.1%,预计2014年全年的降幅为9.5%。国内西南、西北、东北、华北、华东、中南六大区域新闻纸用纸量分别下降20%至10.3%不等。2014年上半年国产新闻纸价格创下近20年来的最低点。以此数据分析,新媒体的冲击是导致传统报业媒体广告、发行、印刷等等主业持续下滑,从而使新闻纸需求量明显下滑的主要因素。

  为应对这些影响和冲击,各家报纸纷纷建立自己的新闻网站。作为地方报纸来说,它们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精心打造的电子版媒体主要是将内容从一个平面搬运到另一个平面,无法与国内新浪、网易、甚至新华社等综合性的网站抗衡。现实情况来看,它们目前的网络营业收入不尽如人意,无法成为地方报纸营收的主战场。业内人士总结认为,几乎所有的报纸都有自己办的网站,但绝大多数网站的影响力和赢利水平都远逊于报业集团的其他子媒体,报纸在网站方面的产出远不能和投入相对应。

  新兴媒体对于传统纸媒(党报)的融合与发展

  新的传播手段迎合了时代发展需要,也能与传统媒体相辅相融。对传统纸质媒体来说,有效运用新媒体已不仅是增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更是扩大影响力、感召力和渗透力的战略选择。在“人人皆媒体”的世界中,第一手信息往往来自微信、微博,作为传统的纸质媒体自然需要充分利用微博。

  报网互动。笔者通过对2004~2014年《人民日报》《南方日报》《广州日报》的全国“两会”报道进行研究后发现,三家报纸“两会”报道中的报网互动越来越多,“网上两会”内容逐渐丰满充实,网络进一步成为报纸新闻的“源头”。随着报网互动的不断加深,“报网融合”的说法越来越被提倡,“报网融合”的鲜明特征体现在报网的采编一体化。研究近年地方两会报道发现,以报网互动作为两会报道的新策略,创造出跨媒体竞争与合作的新模式,拓展了新闻传播的理念和空间。近年来,手机二维码架起了报网互动桥梁,在线互动直播使得纸媒与网络同步推进,博客、论坛汇集了社情民意,新旧媒体的互动递进在质上将两会报道带到了一个新的层面。

  手机报。手机报是一种利用手机彩信或者WAP为承载形式,借鉴传统杂志内容的编辑方式,组织适合手机展示和浏览的内容,并传递给手机终端的一种移动通信应用方式。自2005年人民网推出国内首家以手机为终端的“两会”无线新闻网以来,手机报就开始积极参与到两会报道中。研究者选取了2009年中国移动与新华社联合推出的两会手机报进行研究,并比较同时期《人民日报》“两会”特刊分析了在内容、表现形式、互动性、移动性、制作成本五个方面的特征,最后就改善手机报服务提出了进行个性化精细化分众传播和增强媒体间的互动合作两项建议。总之,言简意赅、及时便携、个性表达是手机报“两会”报道的优势。

  微博报道。《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2)》指出:“互联网衍生出的新媒体目前已被认为是人类有史以来发展最快、影响深远、最强势的媒体,微博则是目前新媒体中的主导力量。”通过排列微矩阵推广部门产品、定义微模块实现情感占有、培育微名人自曝“报社隐私”、直播微现场展现信息权威、尝试微交易传播精神文化等手段,传统报业微博正在放大品牌效应、延伸线上影响。新老媒介融合下的微博报道模式借此逐渐形成,这种微博报道模式也体现在新闻的制作、传播过程中。有学者以新华社“@新华视点”官方微博报道2010年全国两会为例,研究了微博新闻的写作及其文体特征。微博新闻的写作手法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内容的原生态的记录;叙述为主;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手段综合运用。特别是对十八大的报道中,《人民日报》法人微博既在严肃性和导向性上有所坚守、又用贴近网民的语言传播着信息,并有效互动;既做到了新闻立博,又实现了观点强博。这些成功的报网融合经验,也是地方党报值得借鉴和学习的。

  融合发展中继续保持和发挥传统纸媒的优势

  党报类传统纸媒的采编机制成熟固定,能从源头保证新闻真实性。传统媒体有固定的采编队伍,完整的采编流程和纠错制度,从机制上能保证消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和稳定性。真实性是新闻的第一生命,但是以微信为代表的自媒体虽然日益活跃,但是出现了两种情况:一是消息源获取渠道狭窄单一、片面,以道听途说为主,而且很多领域涉及不到,只能采访局部的或者自己能接触到的消息,容易造成局部真实,全局实际不真实的情况,比如有图未必有真相的情况,二是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广泛应用,新闻传播者的约束力越来越小,产生虚假空间也越来越大。甚至有人肆意散布谣言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比如薛蛮子等网络大V的所作所为已经让广大网友深受其害,而传统媒体只要不涉密,采访几乎无禁区,上至政府部门、下至百姓民生社会百态,几乎无所不能,消息面比较广,加上三级审稿制度等,出错后的及时纠错制度,能保证新闻消息最大程度的真实性。

  党报类传统纸媒仍然拥有权威消息的发布权和突发事件的优先采访权。传统媒体获取权威消息的相对垄断地位仍未根本打破,尤其是突发事件面前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就像新华社有独家受权播发官方权威消息的优势一样,以报纸为主的传统媒体,现在仍然能获得官方消息的第一发布权,尤其是在地震、飞机失事等突发灾害面前,传统媒体的权威性仍然深入人心。

  传统纸媒的报道深度和独家视角自媒体无法相比。由于自媒体的消息大多是快餐式阅读,只言片语,无法深入,加上采编人员大多不专业,无法做到深度,而且自媒体现在容易陷入标题党、夸大歪曲等非主流的视角,就像“李刚事件”一样,事实调查证明并非如网络所报道的那样,这一点现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识破和诟病。

  总之,在新闻报道的过程中,不带有任何偏见,保持公正,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等传统媒体的社会功能不可替代。在新闻报道中,不论是传统纸质媒体还是新兴自媒体,作为新闻传播者需要客观、真实地报道事件,最大限度地将事件还原,不能为了吸引公众关注度就刻意炒作,而是要做到真实报道、客观评价。切记:媒体除了传播消息,还有教化、监督、引导舆论、弘扬正能量等社会功能,引导弘扬社会正能量。

  (作者单位:西安日报社)

  司文 文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