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匹配度问题
- 来源: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大学生,就业,匹配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11-04 12:16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伴随着高等教育的普遍化我国把就业问题日益提上日程。当前,中国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就业供需不匹配的问题十分突出出现“招工难”与“找工作难”的问题。体现出市场需求与人才培养之间的矛盾。学校培养出的学生不能“适销对路”造成大学生就业匹配度低,这种现象加剧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该文针对大学生就业匹配度问题展开调研重点论述大学生就业匹配度低的原因、影响以及解决办法。
课题项目:安徽财经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编号:AH201310378403
近年来我国就业形势十分严峻,而大学生就业专业匹配度低又加剧了就业难的问题,因此大学生就业专业匹配度的问题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大学生就业匹配度问题出发希望对解决就业问题有一定的意义。
一、大学生就业专业匹配度与就业问题的现状
我国整体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尤其是大学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中国每年新增就业人口1221万,再加上往年未就业人员大约有2400万待就业人员,其中高校毕业生占相当大的比重。据有关报告显示“到2020年我国将新增一亿左右的就业青年”中国的就业压力可想而知。据麦可思研究院统计2013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失业率为8.6%,中国2013届大学毕业生有六百多万,也就是说有五十多万人处于待就业状态。如此庞大的数据说明这一个问题就是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十分严重。不仅大学生找工作难,用人单位也出现招工难的情况,这就体现出市场需求与人才培养之间的矛盾。据麦可思研究院统计2013届本科和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分别为69%和62%,从这个数据可以看出大学生就业匹配度是非常低的,这就造成大学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两难的情况,加剧就业难的问题。
二、大学生就业专业匹配度低的原因
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结构不相适应。我国的教育改革是非常缓慢的,在专业设置上对市场需求的反应不灵敏。更何况如今世界发展如此之快瞬息万变,新兴行业不断兴起行业需求变化大这就更加剧了高校在专业设置上与市场人才需求结构的不匹配度。高校在专业设置上雷同问题也比较严重。由于各高校不断扩招,高校在专业设置及各专业最适宜招收人数的问题上考虑不周。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间存在矛盾,课程设置具有盲目性。一些大学对开设的在社会上口碑较好的专业就大量招生,完全不考虑市场需求。这种专业设置雷同问题就是一些专业培养人才过多而其他专业人才过少,致使大学生就业专业匹配度低。
现如今高校不断扩招大学毕业生人数越来越多但是在培养出的学生质量方面,无论是本科毕业生还是高职高专毕业生,其毕业时对基本工作能力的掌握水平均低于工作岗位要求的水平。据麦可思研究院统计显示2013届本科毕业生在理解交流能力、科学思维能力、管理能力、应用能力以及动手能力上的满足度分别为82%、80%、74%、77%和70%,高职高专毕业生的满足度分别是83%、82%、77%、77%和69%数据显示如今毕业生的能力满足不了企业对大学生工作能力的要求。由于大学生在能力与知识上的欠缺也会导致大学生就业难专业匹配度低。
高校毕业生个人不愿选择或难以找到对口专业工作。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并不喜欢自己所学专业,对此专业前景并不看好。他们一些是高考填报志愿时盲目只想考入自己理想的大学而没考虑到自己的喜好以及毕业后的就业问题,一些是因自身成绩招生名额等因素的限制而被调剂,还有一些甚至对所报专业都缺乏了解就盲目跟风。一些大学生平时不认真学习对专业知识掌握不足或者本专业就业人口大于专业对口工作所需人口,使他们难以找到与自己专业对口工作。
政府缺乏必要的宏观调控。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教育方面也越来越受到市场的影响。而市场具有自身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弊端,而且还会出现市场失灵的情况。而政府宏观调控的力度上还是比较缺乏的。政府对地方的监管不严,政府的专业设置审批权下放以后一些地方对各学校上报的专业审批不严。造成各高校在专业设置上雷同问题严重,没有考虑专业设置结构比例问题。政府对一些方面的指导不足。政府对各高校专业设置的指导不足使各高校专业设置不适应市场需求。政府对学生高考填报志愿时的指导不足,学生填报志愿盲目导致毕业后就业匹配度低。政府对大学生选择就业的指导不足,大学毕业生难以掌握各地人才市场需求情况。
各个主体信息不对接问题。市场与学校信息不对接。学校在专业设置上难以了解及预测市场对各方面人才的需求。学校与学校之间信息不对接。各学校对其他学校专业设置及招收情况了解不够,更何况全国有那么多的高校各个高校小小的变化在全国培养出的各个专业人才结构的比例上就会出现巨大的变化,学校难以预测总体情况,缺乏对总体情况的把握。因此在专业设置上就有盲目性使大学生就业专业匹配度低。企业与毕业生之间信息不对接。在企业用人方面,政府、媒体、社会组织等信息功能发挥不足,不能及时统计和公布高校毕业生的信息及各地对人才的需求情况,这就造成毕业生不能对口就业用人单位招不到合适人才。
三、大学毕业生就业匹配度低造成的影响
大学毕业生就业匹配度低造成就业不稳定性严重。由于大学生刚刚毕业对社会了解不深,社会心理不成熟,初次步入社会难免心高气傲。有不满意或者不顺心的事就想着离开。所以,专业不对口会使大学生工作时的难度加大不能得心应手,就业寿命非常短,跳槽率高不稳定性严重。
大学生就业匹配度低造成企业培训成本加大。选择大量的专业不对口的毕业生,毕业生不能胜任企业工作,企业必须对毕业生进行培训。而对专业不对口的毕业生的培训难度比专业对口的要大,因而培训成本加大。
大学毕业生就业匹配度低造成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大学毕业生就业匹配度低的现象对整个社会也会造成影响。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资源去培养各个专业的优秀人才,而专业不对口使其不能物尽其用造成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
四、针对大学毕业生就业匹配度低造成不良影响的解决策略
高校在专业设置与招生规模上应与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相适应。各高校在专业设置上不仅要考虑自身学校专业情况还应与其他学校相联系。虽然近年来各高校已加大对人才需求的预测力度,但力度远远不够,高校只能从各个学院出发作出少量估计,局限性大。更主要的是学校应根据市场需求主动调整,加大对市场的调研力度做好分析预测工作然后再进行专业设置及招生人数的确定。高校应该根据自身情况来扩招,而不应该不考虑实际情况盲目扩招,如果学校的教学资源跟不上扩招的步伐,那只能耽误学生,影响培养出的学生素质。学校还应该关注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制定教学方法,使培养处的学生在各方面的能力上能达到企业对大学生的要求。
大学生个人应该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大学生在步入大学之前要充分了解各个专业的情况,了解市场需求并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填报志愿。为自己的将来打算,避免盲目填报。大学生在大学应该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以后打下良好的基础。此外,还要多参加一些活动在实践中锻炼自己个方面的才能,使自己具备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好准备。大学生在开始找工作时也应该搜集各方面的信息了解各地对自己所学专业的需求,谨慎选择职业。
政府应该加强宏观调控。靠学校自身对专业的调整以及个人的努力是无法解决专业匹配度低就业难这一复杂的问题的。只有政府的力量才能缓解这种情况。政府可以利用法律、经济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来加强干预改善情况。
政府可以成立专门的小组对就业方面各种信息的收集、分析与预测建立通畅的信息传递机制,为高校在专业设置上提供信息的指导。并依据收集的信息对学生填报志愿时加以正确引导以及在大学生在寻找工作时提供指导。不仅是政府其他一些社会组织、媒体等也要充分发挥信息功能及时统计和公布高校毕业生的信息及地区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对学校以及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
政府应该加强对教育的监管力度。在专业设置上要根据所得信息严格审批,减少高校在专业设置上雷同的问题,缓解专业不匹配造成的“招工难”与“找工作难”的情况。
就业以及教育问题是影响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要想解决好就业问题需要各方面的努力。行文至此,对大学生就业匹配度的探讨已高一段落,但文中对此问题讨论的方面太少而且讨论比较粗糙,有待进一步讨论,不到之处望见谅。
(作者单位:安徽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指导老师:张斌)
何小娟 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