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修实训室扩展的必要性

  汽车已经以一种刚性需求的身份,逐渐走人中国的大部分家庭,汽车的售后服务市场也逐步扩大,对售后服务技术人员的要求也会更高。职业院校要培育出合格的综合型人才,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扩展汽修专业实训室的建设,实训设备更新,实训方式现代,与时俱进,培养出的人才才能与社会企业的岗位零距离接轨。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与运行研究》,课题批准号:QDB1211003,子课题项目“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专业性实训基地功能定位及拓展研究”。

  (一)汽修实训室的扩展,是汽车维修专业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改革的最终需求结果

  随着现代应用电子技术和计算机相关产业的飞速发展,以及汽车制造技术和研发手段的迅猛进步,与此同时,国民的GDP也在逐年的飞速增长,人民的生活安稳、富裕,使得汽车已经以一种刚性需求的身份,逐渐的走入了中国的大部分家庭。汽车的保有量不断增加的同时,汽车的售后服务技术也要与时俱进。汽车维修企业用工不再是仅仅需要实干型、经验型的人才,更需要一批有知识、有文化底蕴并且掌握多种不同技能的综合型人才,汽车的保养与维修更迫切地需要有综合能力的“多面手”,车主们在对车辆进行维修或者保养时,除了关注零部件的质量和维修人员的技术工艺外,更注重维修人员的人际交流能力,及遇事能够快速高效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这对职业教育培养合格的综合性汽车维修专业技术人士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对职业院校培养学生的方式和途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最近几年,汽车相关行业的火热,不少职业院校的蜂拥而至,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开办汽修专业的热潮,包括一些民办的技校、企业下属的技校,甚至还有一些根本没有工学功底的学校追捧,也在不断的扩招,大力招收学生,开设汽车维修相关专业。由此引发了一种乱象:本着先找到学生,再研究专业发展。正因为这样,致使像我们这样有着多年汽车维修专业的院校,在招生和就业方面要面临着新的挑战。

  目前许多职业院校的汽车维修专业教学仍采用传统的教育模式,传统职业学校的汽车维修专业教学过程,普遍存在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分离,专业理论教学在理论课堂上由负责理论教学的教师教和学,多数知识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在课堂中进行专业理论教学时,对相对抽象的专业知识很难理解,一部分的学生想认真听课又听不懂,还有一部分的学生听得“似懂非懂”,理论就在理论的课堂中讲授,实习就到多个工种共用的实训室走马观花的进行“演练”,走传统文化课程教育的模式,受教室和实训场地的限制,惯用多理论,极少实践的教学过程。造成学生的专业兴趣得不到真正的激发,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难以调动,越学越乏味,逐渐失去了学习汽修专业的信心。这样的教学模式直接导致学生们就业后不能直接上岗,与社会岗位需求脱轨。。

  要想在改革中寻求发展,我们不妨借鉴一些改革中的职业院校的办学理念,在教学中采用汽车维修专业模块式理实一体化教学方式,并且投入财力物力扩展专业实训室建设,变传统理论教室为理论实践一体化综合实训室。只有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用工企业的发展方向需求,及学生毕业后的动向,采取有效的理实结合的教学手段,才能够培养与企业没有距离的综合实用型人才。

  而单纯的实习教学就是在实训室中由实习指导教师教和学,实习指导教师不明确每名学生在理论课上的知识掌握程度,理论教师也不了解学生在实习室中的表现,学生虽对实习教学过程很感兴趣,但由于专业技术理论知识没能很好的掌握,在实训学习过程中只是单纯的模仿性操作训练,不能及时的领悟这样操作的意义,造成没能真正掌握专业技能。同时各专业理论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的水平不一致,造成不同班级的教学质量有较大的差异,从而影响了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重要性。

  综合如上原因,近几年学校对汽修专业进行重点建设,结合模块式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需求,将原有的理论教室,先后改建了汽车发动机理实一体化实训室、汽车底盘理实一体化实训室、汽车自动变速器理实一体化实训室、汽车电器理实一体化实训室、汽车电控系统理实一体化实训室、汽车钳工实训室、汽车零部件综合测绘实训室以及一楼的汽车综合实训基地,相关的教学设备不断的进行补充,图书资料专业书籍每年不断递增,使每一个实训室或者实训基地,都发挥到最大的实用性。

  学生在校学习阶段,根据学期分阶段,分别开设不同的实训专业模块课程,充分利用每一个实训室。在每个专业模块课程中又分为若干个小模块课程,每个小模块课程为一项专项能力。这样一来每个专业模块课程就将汽车维修企业岗位工作项目、工作任务和必备专业理论知识、必备专业技能、职业素养等整合在一起形成多项能力。

  当完成所有的必修模块的学习和学科课程及考核合格后,学生即可达到用人单位的基本要求。

  (二)汽修实训室的扩展,是汽车维修专业内涵的改变

  如何更好地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并使其效果最优化,在提升软件的同时,对实训室的硬件建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传统实训设备陈旧、模式传统,在实训过程中造成了不必要的高消耗。传统的汽修专业实训课程,以机械的拆装环节为主,在机械拆装实训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实训设备,随着实训次数的增多,很多零部件都成了易耗品,这种高耗材、高耗能,是没有任何产出的纯消耗型实训模式,会给职业院校带来很大的经济负担,与此同时,由于实训设备陈旧,不能和当今社会上所用的设备同步,造成知识更新的滞后。即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实际上也没有真正的掌握可以应用的专业知识。

  纯消耗型的实训,着重于学生的“练”,往往无任何产出和收益。所以,我认为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在实训室扩建后,将设备、技能、耗材加以充分利用,对社会车辆进行维修性经营服务,一来可以使学生学到真实的岗位技能,二来可以使学生在对外服务中获得成就感和使命感,三来可以创收刺激学生学习技能的积极性。当然,这就要求学生的技能过硬,这可以通过引进企业师傅担任实训指导老师,在强化学生技能的同时,亦可增强教师的实践水平,以师傅为主体既对社会服务,同时也带徒(学生)实训。充分利用实训室和实训基地,让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可与社会车辆零距离接触。

  汽修专业的学生来到学校后,最重视的就是学到真正的技术,过硬的动手实践能力,早日成为汽修领域的合格的工作人员。如果,只是关起门来教学,不了解当今社会的服务需求,不明确社会的服务水准,就会造成学生就业实习后的各种工作关系不当。因此汽修专业要寻求发展,必须要面向社会,服务社会。

  在传统的实训模式中,学生缺乏角色转换意识,导致学生缺乏责任心。在传统实训教学模式环境下,学生的角色定位依然是学生,而不是一名“企业工作者”,在实训中,他们往往缺乏使命感。例如,发动机拆装实训过程中,学生对待发动机上的一个螺丝,往往不够谨慎小心,实训过程中,经常有学生做完拆装之后发现多出几个个螺丝,只好重新拆装,或者就随手放到了别的地方,下次其他学生拆装的过程中,依然这样操作,周而复始的,这台发动机就变成了缺少很多零部件的不完整“尸体”。而在企业中,企业工作者只允许拆装之后螺丝和拆装前是相符的,因为,只有这样,才是对客户负责,若是多出或少出螺丝,那就是罪魁祸首,可能因为一个螺丝引发大的故障,因此,他们谨慎小心,一丝不苟,鲜有失误。

  《关于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民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意见》中就明确指出:“推动新时期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的市场针对性、国家贡献率和社会吸引力,进一步增强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综上所述,要想真正的使汽修专业从象牙塔里的理论教学,走向更加有效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之路。古语有云:“云厚者,雨必猛;弓强者,箭必远。”集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之所长,必定获得丰厚的回报。让我们向着未来,大力扩展我们的汽修实训室建设,去迎接新时代的挑战,和职教汽修专业更灿烂的春天!

  (作者单位:哈尔滨市现代应用技术中等职业学校)

  姜宝有 吕瑛男 文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