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命钱”欠公众的是透明度
- 来源:财会信报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红会,透明度,救命钱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11-12 08:25
“广州红会的救命钱,原来躺在银行大吃利息啊!”广州市红十字社会急救医疗救助专项资金(下称救命钱)日前爆出“2013年度利息收入高达191.85万元,而年度救助支出总额为160.68万元”的消息后,引起了巨大的争议。
社会急救医疗救助专项资金,俗称“救命钱”,用于救助那些因突发意外事件造成危及生命伤害的贫困伤病员。然而,在广州红会,由于申请手续繁琐,加之救助范围小、救助标准偏低,难以真正惠及符合条件的贫病救助对象。特别是,一边是困难病患拖欠医药费现象严重,一边却是红会将千万救命钱存进银行“吃利息”,这难免会令人产生质疑:救命钱都救了谁?
据红会负责人回应称,救命钱放在银行生利,是制度设计使然:“每年拿出全部的利息和上一年募集善款的50%进行救助。”从维护救命钱可持续性的层面考虑,将救命钱存入银行,主要依靠利息收入用于救助,并无不妥;毕竟,政府投入的专项资金有限。然而,当救命钱利息收入,超过年度救助支出总额时,就显得很不正常了,表明红会存在“囤钱”之嫌。
事实上,人们质疑救命钱都救了谁,真正的指向并非是“救命钱躺在银行大吃利息”,也并非是申请手续繁琐、救助范围小和救助标准偏低,因为这些还在其次,而且是制度使然;关键是,人们质疑的是救命钱的募集和使用情况不透明,既违反了慈善信息公开制度,又损害了公众的知情权。比如,广州红会公布的2013年救命钱财务收支审计报告,收入和支出数据模糊、抽象,而且没有公布救命钱总额,显然难以让公众信服。
救命钱都救了谁?只有广州红会实行真正意义上的财务收支公开,才能回答好这个问题,才能让公众满意。这更值得中国慈善机构反思:必须卧薪尝胆,虚心向国外学习,在慈善监督和信息公开上下苦功。一方面,规范慈善机构的运作,由政府设立一家独立监督机构,负责监督善款的使用情况,并定期审查有关组织对善款的使用是否符合节约和有据可查的原则。另一方面,强化行业自律,实行信息公开,公开的内容包括年度目标和任务、最新财务审计报告、最新项目信息、捐赠者名单、善款去向、年度收支情况等,让慈善真正成为阳光下的透明公益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