獐子岛海洋牧场“受灾”亏8亿 遭市场质疑
- 来源:财会信报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獐子岛,亏损,农业股造假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11-12 09:24
10月30日,市场关注度最高的莫过于獐子岛(002069)的三季报。公司称,因北黄海遭遇异常冷水团,其105.64万亩海洋牧场遭灭顶之灾,拖累公司前三季业绩“大变脸”,由中报时的预盈变为亏损8.12亿元。
“24小时监测”躲不开“黑天鹅”
对于此次损失,獐子岛解释称,2014年9月15日至10月12日,公司按制度进行秋季底播虾夷扇贝存量抽测,发现部分海域存货异常。根据抽测结果,决定对105.64万亩海域,成本为73 461.93万元的底播虾夷扇贝存货放弃本轮采捕,进行核销处理;对43.02万亩海域,成本为30 060.15万元的底播虾夷扇贝存货计提跌价准备28 305万元,扣除递延所得税影响25 441.73万元,合计影响净利润76 325.2万元,全部计入今年第三季度。
獐子岛表示,对于存货异常,亩产下降的原因,经过交流和讨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专家达成四点共识。其一,2014年1~8月的水温波动幅度高于历年平均水平,北黄海冷水团强度减弱,宽度加大,水温日变幅加大。较大的水温日变幅会对虾夷扇贝生长、存活产生影响。其二,受北黄海冷水团和辽南沿岸流锋面影响,獐子岛西部底播海域的底层水温在6~8月下旬波动很大,气温日较差达4℃左右。水温日变化频繁且幅度较大将对虾夷扇贝生长、存活产生较大影响。其三,北纬38°55′以南海域,因受北黄海冷水团东北部外缘影响,虾夷扇贝不适生长期较北部增加2个月,虾夷扇贝最佳生长适温期逐渐缩短,从北部区域的6个月减至南部区域的4个月,生长适温期短。较低的水温也影响贝类饵料生物的生长,特别是对深水区域的饵料生物负面影响更大,易造成虾夷扇贝的基础摄食率不足,生长趋慢和营养积累不足。其四,与2010年相比,2014年主要增养殖海域中的可溶性氮含量增加,磷含量显著减少,硅含量增加,氮磷比上升,推测上述变化导致了浮游植物的种类和数量发生变化,虾夷扇贝饵料藻类质量下降。
根据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专家的以上观点,獐子岛百万亩海域绝收主要是受到海水温度异常及其导致的一系列连锁反应影响。那么,对于这类异常现象,公司是否有足够的监测手段提前发现并未雨绸缪、做好减灾工作,而不是面对气象灾难一筹莫展?
在獐子岛官方网站上,有一篇发布于2011年12月14日的报道提及,2009年,中科院海洋所与獐子岛集团合作,在獐子岛海域内放上了浮标群,通过浮标群将海上的温度、气象、海洋物理、海洋化学等数据通过GPS卫星系统传递到设在青岛的中科院海洋所黄海海洋观测基站室里,并通过点、线、面结合,对空间、水面、水体、海底一体化的多要素同步观测,对獐子岛海洋牧场实施24小时监控。在2013年年报中,獐子岛也表示,公司在獐子岛海域构建了北黄海冷水团监测潜标网,对底层水温变化实施24小时不间断监测,提升了海域环境监控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獐子岛此次受灾的主要原因正是北黄海冷水团温度异常。而且,獐子岛还在上述解释中提及,1~8月的水温波动幅度高于历年平均水平,獐子岛西部底播海域的底层水温在6~8月下旬波动很大,气温日较差达4℃左右,这表明公司海域水温异常并非突然而至。
对此有业内人士指出,为何上述严密的监测手段并未及时发现海水温度异常?还是说发现了之后并未引起公司足够重视、未做好防护措施?如果公司提前捕捞,损失是不是可以大幅降低?
“道歉”发布会未打消市场疑虑
鉴于此次事件的重大影响,獐子岛10月31日在大连向媒体、投资者举行灾情说明会。
公司董秘孙福君首先表示,这次事件为20年未遇,主要原因是冷水团。公司已经采取积极措施挽回损失。预计未来几年(产量)会稳定。
审计机构大华会计师事务所人士称,他们进行了实地查验,对多个点位进行了监测,发现一网下去没有网到东西,大概有一百万亩海域准备放弃,因为采补产生的费用远高于收益。而在另外43.02万亩海域,监测捞上来的都是死壳,所以计提了2.83亿元损失。
中科院海洋所所长助理刘鹰表示,经监测,今年1~8月(北黄海)水温波动高于历年平均水平,虾夷扇贝生长期缩短2个月。
然而,獐子岛的发布会,并未打消市场疑虑。在微博、股吧等网络平台上,网民展开了讨论,其中有人质疑:此次出事的海域中有2011年底播的苗,至今已经3年,为何到了收获期突然出现(这种灾难)?此前公司的检测制度去哪儿了?究竟是天气原因,还是公司自己的养殖存在问题?
财务专家刘姝威在其朋友圈发表看法称,如果气象专家说,没有发生自然灾害,或者海洋专家说,气象变化不会影响海产品,那么就说明獐子岛造假。
财税名人马靖昊在微博上称,獐子岛存货巨亏只能存在以下两种可能:其一,如公司所说,遇到百年不遇的冷水团;其二,獐子岛的关联方将上市公司资金占用了,最后却不能偿还,因此獐子岛只好将套走的资金通过“虾夷扇贝底播面积增加”,成为其存货虚假增长的主要“挡箭牌”,然后通过提取减值准备,一洗了之。
申银万国农业分析师赵金厚则表示,对獐子岛应加强日常监测,而投资者应该认识到农业股的风险所在。农业公司由于经营项目的特点,通常面临疫情、天气突变等自然灾害风险,股价也存在较大波动性。在成熟的证券市场,农业股估值通常较低。但在A股,炒作较为普遍,不可控风险通常被忽略。
另有财务专家称,农业股自身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其生产流程、存货等方面是难以审计的,不仅仅是水产养殖,包括园林苗木等都是无法核实其真实数据的。
事实上,农业股造假事件频发且每一个案例都堪称经典。远的有2001年前后案发的“中国蓝筹第一股”银广夏和“中国农业第一股”蓝田股份。其后是案发于2003年和2006年的丰乐种业和草原兴发。接着还有荣登“中小板造假第一股”的绿大地和“创业板造假第一股”的万福生科。
与农业股造假高度关联的一个因素是“存货盘点”。“农林牧渔企业的生物资产占比较大,评估较难,在市场重大财务造假事件中,出现该类企业的比重较高。”一位分析师指出,需要注意的是,不可预知的自然灾害也为此类公司造假提供了便利。
11月5日,獐子岛公告称,公司收到深交所下发的《关于对獐子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问询函》,要求公司就部分底播虾夷扇贝大额核销并计提跌价准备事项进行自查,并要求相关机构就上述事项出具核查意见。
同日中午,獐子岛又发布公告称,公司获免收深水底播受灾海域的海域使用金3 500万元;同时,大连市长海县政府同意对此次已确认的灾害区域中2015年新转为常规的海域给予深水开发优惠政策,即每年每亩10元。
不过,与亏损数额相比,政府援助显然显得“杯水车薪”。
11月6日,证监会新闻发言人邓舸表示,针对獐子岛8亿元的扇贝巨亏一事,证监会正在对有关情况进行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