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资金助推江苏省外经贸转型升级

  无锡:用好政策资金推动外经贸稳定增长

  无锡市商务局 吴晓芳/文

  一、外经贸发展专项资金政策成效

  (一)鲜明的政策导向,有效指导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国家层面的外经贸专项资金政策是外经贸发展的“指挥棒”和“稳定器”,指导省市商务部门准确把握外经贸发展方向,提高业务管理水平,影响外经贸企业开展对外贸易和“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的信心。各级商务部门通过资金政策解读我国外经贸发展宏观调控的方向,指导企业沿着政策方向开展业务活动;外经贸企业通过国家政策的引导和扶持,主动开拓国际市场。

  (二)积极落实科技兴贸战略,有效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

  外经贸专项资金政策始终贯彻“以质取胜、科技兴贸”战略,支持企业引进先进技术和重大装备,支持企业加大研发和技改投入,支持企业开展国际服务外包业务。其中,《进口贴息资金管理办法》对企业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给予贷款贴息,有效缓解了企业科研资金紧缺的困难,加快了技术积累和新品研发速度,实现了产品升级换代,增强产品国际竞争力,带动了外经贸转型升级。

  (三)积极倡导品牌建设,有效培育自主出口品牌

  支持企业开展出口品牌建设是外经贸政策资金支持的重点,实施12年之久的《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管理办法》,始终支持企业开展质量管理体系和出口产品国际认证、国际商标和专利注册、出口产品宣传推介等出口品牌创建活动,增强了企业的品牌意识。许多企业通过加大广告宣传力度,提升了品牌地位,通过各类产品认证,获得了进入国际市场的准入资格。

  (四)坚持公开普惠原则,有效促进中小外贸企业发展壮大

  国家层面的外经贸专项资金政策符合世贸组织规则和国际通行做法,且运行过程公开、公正、公平,充分体现了政策的公共性和普遍性,面广量大的中小外贸企业在政策的支持下得到了发展壮大。其中,外贸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专项资金通过对出口基地内公共服务平台的支持,间接为大批中小外贸企业提供技术、信息、设备、人才支撑和服务,一批中小企业借助平台的支持开发新产品,提升产品质量和档次。

  (五)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有效加快企业“走出去”步伐

  外经贸专项资金对企业开展境外投资、建立国际营销网络、建立境外经济合作区等项目的支持,降低了企业“走出去”成本,推动了本土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一批外经贸企业利用了自身的比较优势,向国外转移剩余产能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不仅化解了土地、劳动力等要素资源的紧缺、环境安全瓶颈的压力,而且带动了原材料和设备出口,规避了贸易壁垒;跨国并购取得国际知名品牌、专利技术和营销网络,提升了企业研发能力、产品质量,拓宽了营销渠道,增强出口产品竞争力;投资或合作开发境外矿产、能源、渔业等资源,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生产要素的跨国组合和产业结构的优化提升;合作建立境外经济开发区,为没有境外投资经验的企业抱团“走出去”提供较好生产经营环境和业务咨询服务,同时增进了两国间的政治与经济往来。

  二、外经贸专项资金政策特点

  当前,世界经济进入低速增长期,外部环境复杂严峻,我国经济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导致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在新的经济形势下,为保持外经贸稳定增长和转型发展,进一步规范外经贸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商务部、财政部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的精神,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在外经贸转型升级中的引导和促进作用,制定了新的《外经贸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以下简称“新办法”)。

  (一)整合优化、归口管理

  原外经贸专项资金政策内容比较分散,包含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发展资金、进口贴息资金、对外投资合作专项资金、外经贸区域协调发展促进资金等多个资金管理办法,且归属于不同的部门管理,申报和管理要求各不相同,地方商务部门和外经贸企业难以全面准确地把握,影响项目申报质量,也不利于资金统筹使用,影响资金使用效率。通过对原有政策的清理整合、优化创新,“新办法”对专项资金实行归口管理,统一了资金管理的要求,有利于地方商务主管部门和外经贸企业全面掌握外经贸发展专项资金的支持方向、内容、申请程序等,有利于规范资金管理。

  (二)突出转型、聚焦重点

  “新办法”明确优先支持引进先进设备、技术和紧缺资源,发展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和服务等为核心的国际竞争新优势,促进贸易结构优化;优先支持培育本土跨国公司,抢占发展新机遇,促进对外投资合作。“新办法”聚焦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国际营销网络、商品市场、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平台、外贸综合服务企业等新型业态,促进其完善综合配套、公共服务功能,优化贸易投资合作环境。“新办法”顺应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贯穿促进外经贸转型升级的主线,引导企业摆脱资源、环境的约束和贸易摩擦的困境,突破传统制造业发展瓶颈,体现了财政资金对产业转型的引领作用。

  (三)创新方式、规避摩擦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地位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承认,国外对我国反倾销将失去“替代国制度”的优势,外贸企业遭遇反补贴调查的案件将日益增加。商务部统计数据显示,我国连续6年成为全球遭遇发补贴调查最多的国家,贸易摩擦的领域呈现出从传统的货物贸易政策向经济政策扩展,因此,传统、粗放、直接的补贴方式必须进行改革。“新办法”按照充分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要求,按世界通行规则,调整了可诉性补贴条款,增加了不可诉性补贴使用力度,以公开方式明确外经贸专项资金仅对年进出口额低于4500万美元的企业进行资助。通过鼓励进口、知识产权保护、改善外贸公共服务等没有专项性的间接资助方式,为企业提供贷款贴息资助及多方位低成本的服务,减低企业研发、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增强国际竞争力,同时达到贸易平衡的目的;通过鼓励境外投资、境外承包工程、建立境外经济合作区等促进方式,带动设备、技术和原材料出口,培育我国企业跨国经营能力,有效规避反补贴等贸易风险。

  (四)切块分配、杠杆带动

  随着外经贸专项资金规模扩大,受益面增加,政策资金管理难度也日益加大。“新办法”将大部分专项资金切块分配给地方管理,仅保留了处于探索阶段的进口贴息、承接国际服务外包和技术出口、境外经济合作区建设三个类别的项目资金。对专项资金实行切块管理,避免了专项资金审批环节多、使用效率低、监管不到位等矛盾,有利于发挥地方商务部门的积极性、创造性,有利于结合地方实际制订针对性的实施细则,有力于地方根据切块资金规模和地方财力予以配套,发挥中央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放大资金效应,符合财政资金管理改革的要求。

  (五)绩效管理、提高质量

  随着专项资金管理方式的改变,“新办法”把资金管理的重点放在制度设计、资金分配与监督评价三个关键环节,每个环节均把资金绩效放在首位。按照“谁使用资金、谁负责管理、谁报告绩效”的原则,“新办法”要求项目单位和地方商务部门加强项目资金绩效管理,每年上报本单位、本地区外经贸发展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和绩效评价。

  不仅关注资金支持的项目及其合规性,而且关注资金使用的整体绩效,包括政策资金的社会效益、可持续影响及受益对象的满意度等,更关注存在的问题和政策建议。同时财政部、商务部将对专项资金使用及绩效情况将进行不定期检查监督,对资金实施效果开展绩效评价。

  三、落实好外经贸发展专项资金政策的体会

  (一)认真学习研究,因地制宜组织实施

  各级商务部门是落实外经贸专项资金政策的主体,市级商务主管部门虽然没有资金分配权,但承担着专项资金政策宣传、申报组织、监督检查、绩效反馈等职责。因此,必须加强业务学习和调研,准确无误地把握好文件精神,结合本地区产业特点、进出口规模、产品结构、市场结构、经营主体状况等,确定支持重点,制订符合政策要求和本地实际情况的实施细则。明确资金支持方向、内容、条件、标准、申报材料、程序、审核要求、评审方法、监督措施等,使政策更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从而有效组织实施。

  (二)注重政策宣传指导,提高项目申报质量

  政策宣传不到位落实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新办法”在互联网上向全社会公开,是一种很好的宣传方式,我们要参照运用。但要使项目单位快速掌握政策,发挥政策的导向和促进作用,需要我们基层商务部门在认真研究政策条款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好政策宣传解释工作,通过编制外经贸专项资金申报指南、印刷宣传册、在门户网站上开辟政策解答专栏、组织政策宣讲会、热线电话答疑等形式,为企业提供政策解答;通过建立资金申报QQ群,为省市区商务部门工作人员与企业提供交流平台;通过走访企业,了解企业实际需求,挖掘转型升级的好项目,有效提高项目质量。

  (三)严格审核把关,规范资金管理

  为确保资金使用公平公正、规范有效,市级商务部门必须把好项目初审关。我市对核准类项目,要求项目申报单位在提交项目材料复印件的同时提供真实性承诺,对评审类项目,组织评审组对项目的真实性、合规性、绩效性进行评审,委派第三方组织审计。在项目审核过程中,我们本着“对企业负责、对资金负责”的原则,做到“同类项目、同等要求”,对不符合条件的项目坚决不支持;对符合条件但材料不齐全的项目做到尽量补救。为规范审核行为,我们建立了审核台账,每个审核环节的每位审核人都签署审核意见,对不同意的项目要说明原因,对有疑问的项目要注明疑点,做到有据可查,避免审核工作的随意性。

  (四)强化绩效意识,切实加强政策追踪问效

  公共财政的改革方向要求商务部门对财政资金的管理方式从“管分钱”向“管花钱的效果”转变,对绩效明显的项目要优先扶持,强化专项资金绩效跟踪与评价。资金绩效不仅要看投入产出效果,还要看资金对产业的促进与带动,不仅要关注资金的经济效益,还要关注资金的社会效益,按照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原则,把钱用在刀刃上。完善评价办法,积极发挥第三方机构在绩效评价中的作用,保障评价结果的客观性、专业性。注重评价结果的运用,将评价结果作为上级部门政策调整和资金安排的依据。

  (五)积极主动关注政策,用好用足政策

  作为外经贸专项资金受益对象的企业要密切关注各级政府出台的政策,认真学习研究,掌握政策动向,调整市场和产品结构,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借助政策扶持,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增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提高自主品牌建设能力,加大开拓国际市场力度,增强“走出去”跨国经营的能力。

  南通:放大专项资金政策效应助推开放型经济健康发展

  南通市商务局 郑兴铎/文

  一、多措并举,专项资金政策实施扎实、到位

  (一)以宣传培训为“基础点”,努力实现专项资金政策信息对支持对象的全覆盖

  为了实现政策信息对支持对象的全覆盖,我们针对进出口企业量大面广、政策经常调整变化、企业经办人员流动频繁等影响专项资金政策落实的情况,坚持将宣传培训作为重要的基础工作常抓不懈。在宣传培训过程中,努力实现“四个化”:一是宣传培训常态化;二是宣传培训方式多样化;三是宣传渠道广泛化;四是培训内容深度化。

  (二)以正确处理重要关系为“落脚点”,努力强化专项资金的政策导向

  一是稳增长与促转型的关系。专项资金支持的内容,既有侧重于帮助企业应对目前困难、支持稳定增长的内容;又有侧重于长远发展、支持转型升级的内容。

  二是培大育强与扶微助小的关系。既注意对大企业、龙头企业、重点企业的支持,如实行“一企一策”政策,为需要重点培育、支持的大企业量身定制政策;又注意对面广量大的中小企业给予扶持,如在一些支持内容上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

  三是直接支持与间接支持的关系。在长期坚持对企业直接支持的基础上,近年来,我们积极探索间接支持方式。如对商务公共服务平台给予支持。通过支持公共平台强化服务功能、提升服务水平,从而为相关企业提供发展所需的相关服务。又如对出口基地给予支持,通过提升出口基地的整体功能来间接促进基地范围内企业的发展。四是开放型经济各领域的关系。

  市级财政对外贸、外经、外包等领域都有相应的支持政策,有力地促进了开放型经济的整体联动和协调发展。

  (三)以加大地方财政投入为“突破点”,不断增强专项资金的政策合力

  以2004年在全省13个省辖市中率先出台出口信用保险支持政策为起点,十余年来,我市市级财政对开放型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一是支持范围逐步扩大。2004年以来,我市先后出台了支持利用外资、外贸、外经、服务外包等方面的资金政策,形成了支持开放型经济的专项资金政策体系。

  二是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从投入资金看,2004年不足100万元,而2012年已达到6900多万元,2013年达到近9000万元,接近国家和省下拨专项资金的总和。

  三是支持内容定位科学。支持内容与国家、省级专项资金实行错位支持,努力体现地方特色。

  四是支持内容与时俱进。紧紧围绕不同阶段国家对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战略部署和我市的实际情况,适时出台或完善资金政策,以不断提升政策的针对性、有效性。2014年市政府在保持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中,进一步加大了对稳定外贸增长的支持力度。为了进一步加快“走出去”转型升级,市委、市政府联合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走出去”转型升级建设外经强市的实施意见》,决定“从市本级产业发展资金中安排专项资金,加大对企业走出去的支持力度”,对境外直接投资、境外重点园区建设、培育本土跨国企业等方面给予支持。

  (四)以完善项目材料审核机制为“关键点”,着力夯实规范专项资金管理的基础

  对项目申报材料的审核是确保专项资金使用规范合法的关键。在专项资金项目申报材料管理方面,我们坚持简化手续和严格程序并举。

  简化手续就是从减轻企业负担出发,对部分项目实行“免申报”制度。即对掌握项目情况且直接掌握相关申报材料或可以间接统一获取相关信息的项目,由相关处室负责统一收集、提供申报材料,有关企业不需提供申报材料。2013年,市级专项资金免申报项目占项目总数的比例达60%。

  严格程序就是强化项目申报材料的审核程序。目前,对由市本级进行最终审批项目的审核流程是:区级商务部门会同财政部门初审,市商务局有关业务处室根据业务分工对相关材料进行审核,委托社会中介机构审计,市商务局财务审计处复审,市、区两级商务、财政部门的相关人员联合组成工作班子审核。每个审核环节都有不同的关注点。对申请金额较大、申报材料相对复杂的申报材料,组成专家组对中介机构的审计报告进行复核。为强化项目申报单位的申报责任和基层审核单位的审核责任,推行申报与审核承诺制,即申报单位对申报项目、材料的真实性作出承诺,基层审核部门对企业申报项目的真实性审核后作出承诺。

  (五)以商务、财政部门的密切配合为“支撑点”,确保专项资金及时足额到位

  多年来,我市商务部门与财政部门密切配合,真正实现了专项资金的及时、足额兑现。

  一是尽量缩短审核周期。在确保审核质量的前提下,加快各环节审核进度;二是商务部门主动做好资金拨付的基础工作;三是财政部门尽量减化手续、缩短内部工作时间。如取消了企业提供专项资金收款收据的手续;四是财政部门统筹调度资金,确保资金及时、足额拨付。

  二、量质齐升,专项资金政策助推开放型经济健康发展

  (一)以结构逐步优化为主要标志,外贸发展方式转变取得明显进展

  一是外贸主体结构不断优化。2013年末,我市有出口实绩企业4639家。大户和骨干企业明显增加。其中3家企业进出口超过12亿美元,42家企业进出口超亿美元;28家企业出口超亿美元。企业进出口平均值为640万美元。

  二是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传统优势产品出口稳中有升。新的竞争优势产品的创建取得明显效果。目前,全市拥有2011~2013年度江苏省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国际知名品牌24个,2012~2013年度市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国际知名品牌46个。

  三是市场结构进一步优化。2013年新兴市场和周边市场出口实现快速增长,对东盟出口增长34%,对大洋洲出口增长44%,对非洲出口增长25%,对俄罗斯出口增长8%、对中东、印度出口增长16%。对新兴市场出口占比同比增加2个百分点。

  四是出口产业结构显著优化。船舶、海工、家纺、电动工具、体育健身器材、光伏、服装等特色出口产业集聚度显著提升。我市还拥有多家省、市级出口基地。出口基地和出口品牌企业的龙头骨干作用日益凸显,各级出口基地的出口总额约占全市出口总量的60%。

  结构优化带动了进出口规模的持续、高速增长。今年1~6月,全市进出口总额为159亿美元,同比增长18.9%,增幅高于全省13.7、全国17.7个百分点,增幅在全省外贸五强市中继续位列首位。

  (二)以覆盖面显著提升为主要标志,出口信用保险对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杠杆支撑作用日益凸显

  在省、市两级财政支持政策强有力的支持下,我市出口信用保险业务发展迅速,对促进开放型经济稳定增长、转型升级发挥了重要作用。2013年,我市投保出口信用保险的企业达到823家,通过信保支持的出口额达到33.5亿美元,对一般贸易出口的覆盖面达25.8%。信保项下的融资额达到16.4亿元。信保机构全年向出口企业提供资信报告2000多份,处理可损案件67件,帮助企业追回海外欠款近7000万元,赔付账款1532万元,单笔赔付金额达581万元。通过买方信贷、出口特险等产品组合,帮助一批骨干船厂成功抢接了一批新订单。

  (三)以对外直接投资快速增长为主要标志,企业“走出去”在较高平台上取得新突破

  我市对外经济合作工作多年来一直走在全省前列,在全国也具有重要影响。对外直接投资持续高速增长。省级境外产业集聚区建设推进顺利。

  2013年对外承包工程各项指标在省内全面领先。海工成套项目成为对外承包工程突出亮点,全年新签海工等大型成套项目合同额7.72亿美元,占工程合同总额的46%,且大多采用设计——采购——建造(EPC)总包方式。新派劳务人数、对外劳务服务平台系统备案人数和参加培训人数均列全省第一。外经主体实力不断增强。全市对外承包劳务经营权企业发展至68家,位居全省地级市之首。4家企业入选“江苏省建筑外经十强”,同时入选“ENR国际承包商250强”。

  (四)以业务规模快速增长为主要标志,服务外包取得跨越式发展

  今年上半年,全市新增服务外包企业68家,服务外包执行金额24.79亿元,同比增长37.7%,从业人员31000人,比上年底净增近3000人。载体平台建设和品牌创建成绩斐然。围绕做强生物医药研发、船舶设计、家纺设计、呼叫产业四大板块,高标准规划建设专业示范园区。目前,我市省级服务外包示范区已达5家,位列苏中、苏北首位。拥有3家省级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

  (五)以公共服务功能初步发挥为主要标志,外经贸公共服务平台体系建设奠定良好基础

  在专项资金支持下,我市外经贸公共服务平台快速健康发展。目前,仅南通市区即有检验检测、产品研发设计、商品公共展示、商务人才培训、电子商务、涉外法律服务、外派劳务服务、公平贸易预警点平台等公共平台10多个。平台的公益性服务功能初步显现,影响不断扩大。

  苏州:商务促进资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探讨

  苏州市商务局 唐波/文

  一、商务促进资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商务促进资金的利益相关者包括财政部门、商务部门和具体项目实施单位,应体现对利益相关者的全维度评价。

  商务促进资金的使用和管理过程包括投入、产出、效果、影响力等几个环节,绩效评价应反映资金使用和管理的全过程。

  绩效评价应体现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相结合。

  绩效评价应体现综合指标与单项指标相结合。

  绩效评价应体现结果指标与过程指标相结合。

  在设定商务促进资金绩效评价指标时,要注意指标的相关性和经济性的平衡,在保证相关性的同时,还要注意经济性。

  二、商务促进资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绩效评价的方法主要有比较法、成本效益分析法、因素分析法、最低成本法、公众评判法等,从具体实践来看,多采用比较法。本文就基于比较法来研究商务促进资金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比较法是指通过对绩效目标与实施效果的比较,综合分析绩效目标实现程度的一种绩效评价方法。从定义可以看出,基于比较法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设定评价指标及其评价标准,二是设定评价指标权重。

  (一)评价指标及其评价标准的设定

  商务促进资金的绩效评价指标的设定程序是以资金使用和管理过程为主线,即以投入、效果和影响力为一级指标,然后再根据每个一级指标的考评重点和各利益相关方的权责,细分出若干二级指标。二级指标的评价标准可来自年度商务工作考核目标、行业标准和历史标准。

  1.投入指标:重点考核财政部门和商务部门在预算的安排、制度的健全性、制度的执行度等方面的完成情况,可设置二级指标:资金到位率、预算执行率、专款专用率、财务制度健全性、补贴标准执行度、项目监督制度健全性等。

  2.效果指标:重点考核各地商务经济在对外贸易、对外投资和经济合作、服务外包、电子商务、应对贸易摩擦、国内贸易、商务公共服务、进出口结构调整等方面的绩效目标完成情况,是商务促进资金绩效评价的核心内容。二级指标以量化指标为主,根据考核内容可设置综合指标、单项指标、结果指标和过程指标。综合指标包括:年度进出口总额、年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单项指标包括:企业参加境外展会数增长率、电子商务入网企业增长率、自主品牌产品出口额增长率、进出口信用保险保额增长率等;结果指标包括:中方新增对外实际投资、对外工程承包营业额、服务外包接包执行额等;过程指标包括:跨境人民币业务交易额或新增开展跨境人民币结算企业数、新增境外注册商标数等。

  3.影响力指标:重点考核利益相关者的满意度和地方商务经济的发展水平内容。满意度调查的对象应包括项目实施单位、商务部门、财政部门,调查的内容应包括对资金使用方向、资金使用效果、资金管理过程的满意度情况。可设置二级指标:资金使用方向满意度、资金使用效果满意度、资金管理过程满意度和地方商务经济在全省或全国的位置等。

  (二)评价指标权重的设定

  绩效评价工作的着重点在于问效,因此,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效果指标的权重应设定的大一些。在具体实践中,投入指标、效果指标和影响力指标的权重一般分别为30%、50%和20%,在这个框架下,二级指标的权重再细分,视指标重要性赋予不同的权重,或者按指标数量平均分配。

  三、商务促进资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施行

  (一)绩效评价指标数据的取得对商务促进资金进行绩效评价,首先是要对之前设立的绩效评价指标的完成程度的数据进行采集。本着相关性和经济性的原则,指标数据一般应取自于年度工作总结、统计数据、部门规章和调查问卷。

  (二)项目绩效评价等级的确定根据每个绩效评价二级指标的完成程度,确定每个二级指标的绩效完成分数(百分制),然后乘以其权重,用简单加权法计算出商务促进资金项目绩效评价的综合分数,即:商务促进资金项目绩效评价综合分数A=ΣBiCi(Bi=第i个二级指标的绩效完成分数,Ci=第i个二级指标的权重)。计算出绩效评价综合分数之后,确定绩效评价等级(A≥90分为优秀,80分≤A<90分为良好,60分≤A<80分为一般,A<60分为不合格)。

  (三)绩效评价指标权重的调整

  商务促进资金绩效评价指标的权重,每年可根据商务工作的重点和专项资金的实施情况进行调整。现阶段,为推进商务促进资金支出的规范化和制度建设,投入指标的权重相对较高,随着商务促进资金支出的制度建设和监督机制逐渐完善,可适当降低投入指标的权重,增加效果指标和影响力指标的权重。而在效果指标中,也应随着商务工作的重点来调整二级指标的权重,随着商务经济转型升级的不断推进,可逐步降低“稳增长”类指标的权重,增加“调结构”和“促转型”类指标的权重。通过对商务促进资金绩效指标权重的调整,反过来推动商务工作的转型和升级。

  (四)绩效评价结果的运用

  商务促进资金绩效评价结果的运用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商务促进资金作为一个财政支出项目,其总的绩效评价结果的好坏,应作为下一年度是否继续安排资金预算和资金规模增减的重要依据。另一方面,在绩效评价过程中,通过对商务促进资金支持内容的检视,对那些绩效不佳或者绩效不明确的支持内容,要及时调整,缩减或取消此类支持内容的资金规模,以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效用。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