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合适的人请上车,不合适的人请下车。”这是出自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詹姆斯·柯林斯的名言。柯林斯把一个公司团队的结伴远行比喻为一辆车,能否到达梦想中的美丽车站,需要车上所有的人,有时候做些可上可下的调整。他关于“上下车”的形象比喻,得到了业界的广泛认可,被推崇为“上下车法则”。
柯林斯花了五年时间来完成《基业长青》的写作,这本书被称为是“上亿美元也买不来”的研究成果,一度畅销全世界,它揭示了公司保持卓越的秘诀。柯林斯之后又写了另一本书《从优秀到卓越》,描绘了一个企业从优秀向卓越跨越的宏伟蓝图。他赋予“优秀”以新的内涵:“优秀”并非只是一家公司的家底有多厚,规模有多大,投入成本资金有多少,更多的是指公司“人的素质”。
柯林斯和他的研究小组在社会考察中还发现:公司的卓越,跟从事的行业是否在潮流之中没有关系。事实上,即使是一个从事传统行业的企业,纵然它最初默默无闻,也可能走向卓越。所以柯林斯特别强调:要找“训练有素”的人,要将合适的人请上车,不合适的人请下车。
一辆载满了目标一致、趣味接近、能力相当的人的车,跑起来不仅少了后顾之忧,而且车上每个人都可以在必要的时候,为这辆车的远行、抵达目的地做出各自的贡献,如司机疲劳或生病,其他人也可以开车;车子抛锚了,有人来及时修理;遇雨陷坑,大家也会一道用力推着车子走。如果这辆车承载的人乱七八糟,半途有事都逃了,甚至可能没事也会半途出事。
“如果你有智慧,请你拿出来;如果你缺少智慧,请你流汗;如果你既缺少智慧,又不愿意流汗,请你离开!”这是蒙牛集团老总牛根生的用人观;“你能翻多大的跟头,我就给你搭多大的舞台。”这是海尔集团老总张瑞敏公开招聘的哲学。他们都是深谙“上下车法则”之道、善于“可上可下”用人管理的企业家。
美国投资大师沃伦·巴菲特带着一个平均年龄77岁的高层管理团队,他自己也年届76岁。在提倡团队年轻化的浪潮席卷全球的形势下,巴菲特却坦然自若,一点也不为他的高龄团队感到悲哀。巴菲特认为:老人深奥冷峻的智慧以及乡巴佬合伙的幽默,能够比年轻队伍具有更多的力量。他了解自己高龄团队每个人的特长,能给他们分配合适的位置。尽管那些老人随着岁月流逝,反应力、视力、听力、智力都在衰退,由于巴菲特能够做好安排工作,从不妨碍他们的个性发挥,精心安排给予他们合适的位置和特长发挥的机会,那些老龄人在巴菲特手下个个都做得很愉快,很积极,很出色,从而获得了很好的团队效益。巴菲特带领下的一帮老龄人,相知相重,情投意合,所要去的每个地方都是一致的,换言之是“志同道合”的,所以这辆车跑得好,能够成功抵达预期的终点。
一个人才能的良好发挥,并非仅凭自己就可以轻易做到,很大程度上还在于他能否有幸搭上“一辆车”,或者有没有人把他请上“某辆车”。现实中经常有貌似无为的人被请上了一辆适合的车,这辆车里的人都与他趣味相投,个性相似,更重要的是与他要去的那个远方目的地一致,于是他交上了好运,有了美好地前途。
看来“志同道合”不仅仅是一个婚姻家庭的要素,更是企业公司的组织要素,一个企业领导应该做的首先是让员工内心目标与公司“机车方向”融为一体,让员工的能力与分配的岗位相匹配,其次才是这个员工的学历、才华能发挥作用。“上下车法则”,就是要把公司中不适合的人大胆请下车去,下车的人一旦多了,车上位子就空了,这就需要拉人,找到适合的人拼车来补充优质团队,使车上有限的人都能在途中释放出各自的能量。
文 许亮生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