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司马光的“道”论管理

  • 来源:财会信报
  • 关键字:司马光,管理,资治通鉴
  • 发布时间:2014-12-10 08:34

  我们最初知道司马光,也许就是从小时候那则“司马光砸缸”的经典故事开始。而司马光作为古代的名士大儒,为官楷模,文化宗师,他的思想与主张,智慧与道术,还有更多值得我们今人及当下的企业品读、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祖籍山西省夏县涑水乡,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司马光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

  司马光“为官”正直,宁折不弯,清正廉明,举贤斥奸,为国事民生敢犯龙颜,置安危于度外;司马光“为人”宽宏大度,能受人建议。沉稳持重,虑事慎密,光明磊落,有不同见解开诚布公,从不搞阴谋诡计。司马光历四朝为臣,数十年的官宦生涯里,其为官和做人之道倍受后人追捧。笔者通过归纳提炼出的司马光为官、做人的几“道”来抽丝剥茧的解析,以期达到借古明今目的。

  驭才用人之道--关乎其心

  司马光是一个对人才观很有研究的人,他许多关于人才问题的论述都记载于《资治通鉴》里。其中最著名的观点是“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也就是说:德与才相比较,德是第一位的,处于统帅地位。司马光非常重视选拔德才兼备的人才,把人分为“圣人”、“君子”、“小人”、“愚人”四类。他认为无才无德的“愚人”,胜于有才无德的“小人”,因为“小人”智高能作恶,危害更大,自古以来的“国之乱臣,家之败子”,都是“才有余而德不足”的人。所以,司马光在取才、用才和驾驭人才方面有自己的一套。

  同言而信,信在言前:司马光认为,在用人时尤其要注意真诚和信任,因为你的事业是需要他们的帮助和支持才能完成的。领导对下属信任和真诚,下属会将心比心,不但会把事情做得更好,而且对领导和组织的忠诚度也会大大提高。

  非常之功,非常之人:司马光认为,用人就像木匠用木料一样,应该取长补短,用人时首先发现他的长短处,再根据情况扬长避短,就可以人尽其用了。非常之功需非常之人,而非常之人比一般人难以驾驭,这就需要领导者更高的管理技巧;因为不同的事业需要不同层次的人才去完成,所以非常的事业需要不同凡响的人去完成。

  驭将之方,操得其柄:司马光认为优秀人才应该为我所用,用人时根据职位的要求来选用人才,而且要抓住关键,了解对方的心理,用的人自己要能控制得住,要掌握住其权柄。如果失去用人的权柄,将领虽然有才也不能为我所用,即使任用也不会用好。用人在于了解被用之人的心理需要,然后去满足,抓住他的权柄,发挥他的才能,其实人力资源管理就是管心,管住了对方的心,就管住了这个人。

  官在得人,不在员多:司马光认为机构管理的质量比数量更重要,许多朝代衰亡的原因之一就是冗官。一旦冗官现象解决了,留下精英来管理,不管是政府还是企业,它们的生命力将大大增强。这些看似朴素,没有什么新鲜见解的话,却包含着不论亲疏远近,出于公心,唯贤是举的思想,成为历代正确的用人准则。

  低调勤俭之道--关乎其强

  司马光性情淡泊不喜奢华,为官清廉,勤政爱民,生活十分朴素,一贯粗茶淡饭。即使招待上等官员,也只是用当地的山果、土产的蔬菜,而且也只限于三五道菜。他认为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在《训俭示康》里也曾多次着重论述了这个观点。

  不满于奢靡陋习。他说,古人以俭约为美德,今人以俭约而遭讥笑,实在是要不得的。风俗颓败,讲排场,摆阔气,为了酬宾会友常数月营聚大操大办等等。这些糜烂陋习是非常可恶的。为此,他慨叹道:居位者虽不能禁,忍助之乎!

  提倡节俭美德。司马光告诫儿子“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这句至理名言是大贤之深谋远虑,岂庸人所及哉。他又援引春秋时鲁国大夫御孙说的话:“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接着,他对道德和俭约的关系作了辩证而详尽的解释。他说:“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反之,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

  教子力戒奢侈齐家。司马光还不断嘱咐孩子,读书要认真,工作要踏实,生活要俭朴,这些表面上看来皆不是经国大事,然而,实质上是兴家繁国之基业。具备了这些道德品质,才能修身、齐家,乃至治国、平天下。

  (未完待续)

  作者:王运启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