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建基础设施换土地
- 来源:农财宝典农场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基础设施,土地,黄泽飞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1-04 14:54
2013年5月,三个男人的到来,使欧村数万亩撂荒近十年的土地开始重焕生机。
欧村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平县蒙虚镇。与全国很多村庄一样,在城乡融合的剧烈变迁中,欧村的青壮年人大多进城务工,留下了村里的老小和长满杂草的耕地。
黄泽飞人称“老黄”,是土生土长的蒙虚镇人,处于事业彷徨期的他,依然在寻找通往成功的大门。老黄早先在玉柴集团工作,也曾有过几次创业的尝试,虽都不算如意,但走南闯北的经历极大地开拓了他的视野。
在国家惠农政策连续出台和资本下乡的浪潮中,老黄也把目光瞄准了农业。
通过前期调研,老黄发现,欧村及周围的顺昌村和曹村,有90%以上的土地都处在抛荒状态,时间短的3至5年,长的10年左右。
老黄很快就找到了几位投资人。经协商一致,他们注册成立了桂平顺欧蔬碧水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下称“顺欧农场”),老黄出任公司的执行董事。
开端看似顺利,可真正的难题还在后头。一提起拿地,老黄就有说不完的话。
农户各有想法
在与农户谈判开始,农场就草拟了合同,让各项条款落实到白纸黑字上。当中规定,租地年限是20年,价格在300-400元/亩浮动,农场每年1月向农户发放租金。
“转租总比抛荒放在那强,不至于什么也得不到。”欧村农户欧锐飞说,这也代表了大多数农户的想法。
同意转租的农户原因大体相同,而不愿转租的农户就各有想法。
有几家农户对于20年的转租期限表示不解。老黄说,“主要是时间太长,农户感觉失去了依托,撂荒放在那里虽然可惜,但至少心里有底。”
而部分农户则对300-400元/亩的地租提出了质疑。在一些进城务工的农户看来,城里的房租一个月就要1千多,而他们的土地300多块就能包一年?“有几家的年轻人进城见过些世面,会将城里的房价与土地转租价相比,其实两者间根本没有可比性。”老黄对此感到很无奈,欧村属于丘陵地形,300-400元/亩的地租价已算是中肯,附近有的村是山林地形,外来人租一亩,一年才给60元。
有的农户家里条件比较好,根本看不上几百块钱的地租,宁肯抛荒也不愿出租。还有的农户彼此关系不好,只要一家把地租给农场,另一家就坚决不租。
个别农户还提出更多要求,比如农场必须先为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作出贡献。为了长远发展,顺欧农场通过与当地交通部门谈判,最终双方集资600余万元,在欧村与桂平县城之间修建了一条16公里的水泥路。
除了改建公路外,农场还出资对丘陵地进行了平整和测量,给田间装备了滴管排水系统,并出资30余万元架设了输电设备。“前期的投入是必要的,而且这也会为我们以后的工作带来便利,但这仍不能让所有不愿租地的农户满意”,老黄摇了摇头,无奈地抿了口茶。
总结一套拿地攻略
通过一年多的摸索,从前期调研,到做农户工作,再到最后签订合同,老黄总结出了一套拿地流程。“得到当地政府支持尤其重要。”老黄说,因为农场主与农户的谈判本质上是商业式的,这会加深农户的疑虑。如果政府能在农场与农户的谈判进入僵持阶段时,出面协调,拿地过程可能不会那么艰难。
如今,顺欧农场已租土地1500亩,主要包括欧村的800亩、顺昌村400亩和曹村的100多亩。其中欧村和顺昌村共有100多亩的土地仍没有拿下,不过农场已经绕开了农户未出租的地区,开始了下一步的工作。“如果前期的工作打开了局面,让农户看到效益,后期拿地会事半功倍。”老黄说。
在土地转租工作有了一定成果的基础上,老黄开始招兵买马。可守在深山是一项艰苦且寂寞的工作,目前,除了老黄,继续留在农场工作的只有两个年轻小伙,再加上老黄。临时搭起的房屋里,两张高低床是三个男人的主要家当。
平日里,老黄负责向农户拿地和对外联络,1991年出生的张正和1988年出生的张泽建兄弟俩主要负责打理农场。目前,农场正对引进的“麦科特”沙糖桔种苗进行引种和培育,并在已经拿下的地段试种。
在未来的规划中,顺欧农场将整个葫芦形的地域都划进了农场的建设范围,面积加起来在13万亩左右。
12月,北风在山林中呼啸,张泽建沉默着凝视远方的寂静,他相信在不久后的春天,欧村的大地将重返绿意。
宝典四问
A.怎么会想到用这种方式拿地?
黄泽飞:一方面,欧村耕地大面积撂荒,使得大面积承包土地经营权成为可能;另一方面,国家政策支持土地流转促成适度规模经营和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B.在拿地过程中你感到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黄泽飞:少数农户的小农意识非常强烈,使得拿地谈判过程举步维艰。
C.你最希望得到的支持是什么?
黄泽飞:政府在农场主拿地遇到困难时主动介入,进行有力协调。
D.运营农场,你认为最难是哪个环节?
黄泽飞:最难的还是资金问题,因为顺欧农场的各方面标准都符合补贴要求,希望政府给予更多补贴。
《农财宝典》见习记者 赵禹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