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路线视域下高校辅导员工作倦怠的状况与对策

  • 来源:知识文库
  • 关键字:群众路线,高校辅导员
  • 发布时间:2015-03-10 12:14

  在高校辅导员的工作也与其他国家职能服务部门一样,很多工作需要深入到群众中去。作为高校辅导员,高校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中最基层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实施者,“群众”就是朝夕相处的学生,“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依靠学生、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以学生为本,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工作态度,很多会因工作时间长、工作量大、工作强度高等导致疲惫不堪的状态。然而,高校辅导员是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肩负教育、管理、服务和科研等多重角色,职业的特殊性使其成为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倦”只不过是血肉之躯的疲惫,而 “怠”则是精神上的懈怠。

  一、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主要表现及成因:

  1)辅导员职业倦怠是多原因、多情况、多状态的,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是高校辅导员在长期高强度压力下的明显体现,呈现出一种对工作情感、工作兴趣和工作动力的衰竭状态。然而面临在辅导员工作中最重要的困难是其职业价值和社会地位不能被有效认同后所产生的一系列消极的情感、意识和行为方式。在高校工作中,辅导员一直是处在低位比较低的境遇,任课教师在上完课就可以休息,但拿得工资或者通过项目所得收入是辅导员的几倍。辅导员工作职责是什么,没有给予明确说明。[1] [2]

  2)自从我国建立高校辅导员制度以来,辅导员的队伍在认真贯彻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还在维护社会稳定和校园安全等诸多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在新的教育背景下,大量膨胀的学生事务给辅导员工作提出了挑战。他们也在传统思想的家长和现代思想的学生之间谋求一种和谐,然而人生的导师有的时候也会出现力不从心,我们理想中的传道、授业、解惑,在现实中演变成了防盗、就业、解困,然而走职业化专业化的道路成了一句口号。[3] [4]

  3)高校辅导员在从事本行工作后会出现精神疲惫,体力消耗过大,幻听等等状态,常常会觉得有的时候做事力不从心,产生想要早日调离辅导员岗位或休假的想法,行为冷漠;对学生产生冷淡、麻木态度,工作中尽量减少接触或拒绝接纳学生,消极对待上级布置的工作,疲于应付,缺乏创新。[5] [6]

  二、解决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方法与措施

  当今,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情况已经非常严峻,相关部门必须采取明知有效的应对措施来给予预防和治理,加强辅导员整体队伍的建设和培养已刻不容缓。

  1)提高辅导员自身素质建设,辅导员的工作是离学生最近的,也是最容易得到学生信任的,工作的好坏学生都能很直接看在眼里,而在某些意义上这也是桃李天下。而在处理突发事件和日常事务管理上,辅导员要按照日常的安排进行处理,慢慢积累学生工作的真谛,创造出更好的工作方式方法。辅导员工作要淡化利益观念,高校辅导员是一个非常强调价值取向的职业,作为教师应该自觉把握,提高大学生素质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看作是时代赋予,多讲奉献,少讲回报,把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视为自己的最大价值不过于计较个人得失。[7]

  2)提高辅导员自身工作定位,正确认识职业分工。辅导员应该充分认识到其岗位的价值,本着“干一行,爱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理念,消除转岗或离岗的念头。其实,辅导员可以和其他专业教师一样获得社会的尊重和职业的发展。对于学生而言,辅导员的人格示范是其直接榜样。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进一步做好学生工作有着重要意义,明确辅导员工作的具体内容,不给辅导员过大压力,定期给辅导员做职业生涯规划相关培训,让辅导员在工作当中有归属感,不茫然,不消极面对。只有在职业心理上趋于成熟,才能在工作方向上放平心态,才能保证辅导员真正意义上的定位提高。[8]

  3)从管理到考核体现出人文关怀,辅导员的工作说是具体而又琐碎,辅导员又称是学生工作的“消防队”,在管理和考核中必须予以学校的支持,将辅导员工作放在和教学科研工作同等的地位和待遇上。提高认识,培养辅导员职业认同感。让辅导员在自己的岗位上找到自己当初择业时的热情。[7]

  在群众路线走进各行各业之时,辅导员的队伍也将随着这股潮流越来越深入到工作的更深处,辅导员本身也将顺着这个路线坚定不移的走下去,然而学生工作并不是一层不变的公式,更多的是瞬息万变的风云,辅导员也将努力克服在工作中的倦怠现象,抓住每个变幻的细节逐一改变。

  参考文献:

  [1]苗朝阳.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组织根源及应对[J].辽宁教育研究2008(5):124

  [2]郭磊. 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状况与对策,[J].教学探讨,2012:232

  [3]张海霞. 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J]. 甘肃林业高职教育,2010(15):196-197.

  [4]刘四英,桑青松,高校辅导员人格特征与职业倦怠分析[J].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8(9):79-81)

  [5]刘凤华,马莲. 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个体因素分析及其调适[J]. 山东省团校学报,2007(6):46-48

  [6] 李丽,李桂凤,孟勇.从辅导员的职业倦怠看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2):36-38

  [8]李宁. 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分析及自我修复策略[J].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1)96-97

  [7]薛建国、胡士平、刘明、屠宏斐. 和谐社会视域下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研究综述[J]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239-240)

  作者简介:雷军(1987.6-)男,江西南昌人,现工作于杭州师范大学,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单位:杭州师范大学杭州国际服务工程学院)

  雷军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