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非基本颜色词的隐喻认知分析及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 来源:知识文库
  • 关键字:英汉非基本颜色词,英语,教学
  • 发布时间:2015-03-10 12:18

  1.引言

  作为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颜色通过人类的语言得到了丰富的描写和表述。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与认知的结合为颜色词的研究注人了新鲜的血液。然而,受人类感知和基本颜色词理论的影响,大多研究者将目光集中于基本颜色词的研究(彭秋荣,2001;张祝祥,杜凤兰,2007)。但基本颜色词的数量毕竟有限,且已被广泛并深入探讨,故本文将焦点集中于非基本颜色词。

  2.什么是非基本颜色词

  英语和汉语中除基本颜色词汇之外的所有颜色词均可称之为非基本颜色词,属于开放类词汇,始终处于不断发展的动态变化过程之中。例如,由于APEC的举行而流行起来的新词“APEC蓝”,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若按照范畴划分的话,基本颜色词就属于颜色词当中的范畴基本层次,而非基本颜色词是颜色词的下义范畴层次,具有边缘不确定性、语义模糊性、所指范围开放性等特点。

  一般来说,汉英非基本颜色词的构成主要有以下三种种方式(徐艳丽,2011):一是基本颜色词的相互结合,如汉语中的蓝紫色,即由蓝色和紫色两个基本颜色词结合而成。二是基本颜色词加修饰成分,如浅绿色、深蓝色、浅白色等。三是借用颜色域外其他范畴的已有词汇,即隐喻衍生法,如肉红色、象牙白、葱绿色等。其中,隐喻衍生法可以说是最具造词潜力的词汇生成方式。事实上,隐喻的存在极大地丰富了人类词汇库,是语言中词汇不断扩大的主要原因。对于汉英非基本颜色词的构成方式,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解读,本文不再一一赘述。

  3.英汉非基本颜色词构建的认知途径--隐喻

  3.1什么是隐喻

  1980年,Lakoff和Johnson合著的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开创了现代意义的认知隐喻学研究。在现代认知语言学看来,隐喻是一种认知现象,而不是纯粹的语言现象,是人类的一种思维方式(Lakoff,1980)。隐喻的特点是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相似性,即通过说明另一件可以与其相比的事来描写某事。

  概念隐喻理论指出,隐喻是从一个具体的概念域(源域)到一个抽象的概念域(目标域)的系统映射,是一种基于身体体验的认知机制。从隐喻的结构分析,隐喻由源域和目标域组成,通过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使相去甚远的两个事物建立起联系,进而在人的认知体系中建构起基于一事物的对于另一事物的认知。

  3.2隐喻与英汉非基本颜色词

  隐喻作为人类基本的认知方式,是英汉非基本颜色词构建的认知途径之一。实际上,除了隐喻这一种认知途径,非基本颜色词构建的途径还有概念整合和转喻等(薛亚红;杨忠,2014)。由于作者学识和文章字数的限制,本文不再一一赘述。

  由隐喻构成的非基本颜色词中,颜色域是更抽象的概念域,是目标域。而构成这一过程的源域则几乎遍布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如花草树木、食物,甚至人体等。上文提到的非基本颜色词构成法中的隐喻衍生法,就是将隐喻作为颜色词构建的认知途径的最好说明。如英语里面的“gold”除表示“金”的意思外,还可表示“黄金色”,就是人们把金这种生活中常见的金属实物作为源域,把金色这种相对来讲有所抽象的颜色作为目标域联系起来,建立的一种认知关系。除此,英语中还有其他词汇如“snowy”、“bloody”、“aeneous”、“scarlet”等也是以同样的原理构成。同样地,汉语里则有用“朱”来表示比深红色浅,比赤色深的一种颜色。其实人们用“朱”来表示这种颜色是把朱砂做为源域,把朱砂的这种颜色作为目标域而建立起来的联系。同样,汉语里还有“黛色”、“青铜色”等众多非基本颜色词汇,都是将人类生活中经常遇见的实物作为源域,把相对应的颜色作为目标域而建立起来的这种隐喻关系。

  4.颜色隐喻认知分析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首先,颜色词通常存在于阅读过程中,因此教师应帮助学生提高增加语言输入的意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加强阅读训练,通过大量的阅读来提高学生的语言输入量,帮助学习者扩大有关颜色词的词汇量。另一方面,教师应引导学生发挥其学习的自主性,在口语表达和英语写作中创造性地使用英语的颜色隐喻,让学习者自觉地培养起英语隐喻思维。

  其次,教师应鼓励学生充分利用汉语的颜色隐喻能力。例如,汉语中有“雪白色”,即将 “雪”作为源域,把雪的颜色作为目标域而建立起来的隐喻关系,而英语中也恰有 “snowy”一词,其隐喻过程是相似的,学生只要把汉语中的这种隐喻思维运用到英语词汇的习得上,那么在习得此种颜色词的时候便能事半功倍。反之,一些汉语颜色词,如“黛青色”,“ 酱红色”等,是汉语里特有的文化词汇,在英语中找不到完全对应的词汇,这时就需要学生了解两种语言的差异和语言背后包含的文化认知的不同,进而避免负迁移的发生。

  5.结语

  作为人类语言中一个特殊且重要的组成部分,颜色词,无论是汉语还是英语,其非基本颜色词都不是随意构成的,都反应了其独具特色的认知方式。对于英汉非基本颜色词的进一步学习,不仅有助于加深持本国人对本民族语言的认识,也能够帮助外语学习者,尤其是中国的英语学习者理解和掌握语言背后所蕴含的认知方式和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Lakoff, G. & 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彭秋荣,英汉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及其翻译[J].中国科技翻译, 2001,14(1):30-33.

  [3]徐艳丽.汉英非基本颜色词隐喻衍生法探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 2011,1:72-74.

  [4]薛亚红,杨忠.认知语义视角的英汉非基本颜色词对比研究[J].外国语,2014,37(1):36-42.

  作者简介:张盼盼(1990-)女,汉族,河南周口人,现为郑州大学外语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应用英语教学方面的研究。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

  张盼盼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