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那人,那事
- 来源:中国电视•动画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主编,杂志,动漫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4-18 08:16
——纪念我们因《中国电视·动画》杂志的相聚
一些人因一件事情走在了一起,间或走得较近。几年下来,一本杂志诞生了,又即将消失,而我们生命的炭火,也在这期间聚集、释放,并悄悄地消散。
最早是丹彦同志发起,由游浩老师在北京市新闻出版局办理好了《中国电视》从月刊到旬刊的变更手续,因此,每月一期的《中国电视·动画》杂志得以面世。丹彦爽朗,心量和嗓音都大,她对人对己极为认真,是那种组织上把事情交给她,她就能豁命去做的人。她想为动漫行业做点事,留下些记录,并且建立一种交流。对各路人才,丹彦有欣赏、包容,她尤其欣赏逻辑干练并有学养的人与文字,兼听并蓄,这在机关干部里也许是稀有的品质。
第一次见到齐总,我们也叫他老齐,大约是2008年夏。老齐人知性,淳厚灵动,脸上总有淡淡的笑,能以直觉去信任一个刚刚见面的人,并且交心。万事开头难,杂志创刊初期最艰难的时候,齐总首先在经济上给予了非常大的支持,并为杂志定下了基调:知性。他的卷首语写得好,“走心”,有大学老师追着看。后来他不写了,还有朋友因此感到遗憾。
杂志运营初期,静黎、老擦、杨超、胡亮、肖博和熊磊等人也都来张罗过,他们才艺超群,思维敏锐。回想起来,我们离动漫圈其实也远,不仅我们远,学院派也离得远。当时,我们对于南方市场化的动漫还没有直接感受,距离青少年动漫次元人群也是“灯下黑”。可以说,这本杂志的开始,是从远离动漫市场的我们这些北方“半文人”起步的。这时候想不虚心也不成,哪里还敢指点江山?虽然对动漫生存业态还很朦胧,但如果杂志能够留下动漫探索者的生存轨迹,留下那些质朴的人和事,总不至于空泛就好了。
孟醒来自郑州,他兢兢业业,精心梳理选题和组稿,时常到动漫节展上努力宣推。孟醒又强于文字校对,在技术上和流程上支撑生产,在我兼顾杂志与动漫频道的时日,很依赖于孟醒的操作。杭州市委宣传部加盟后,孟醒更是细致对接,确保杭州方面的动漫报道需求执行到位,杂志虽然没有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但日积月累,小桥流水,字里行间也都见编辑们的用心。转眼动漫气象大有不同,市场为王,迭代加速,竟觉政府的动漫平台反倒是个边缘的声音。市场终究要靠效益来发言,品牌都在拓荒阶段,电子游戏之都在上海,动漫产品之都在广东,我们的平台要建言立论,只虚心似乎仍是不够了。
孟醒任《中国电视·动画》执行主编时期,编辑部有李兆年、杨影、黄华、熊小小、孟祥鹏、刘璐、李美玉、李新、谢金龙、陈惠成、张雪娇和宫婕妤等同仁,人人专注专心,常年奔波于动漫产业前线。
李天是通过资深策划杨超同志引荐相识的,杨超颇与网络涌现的优秀女写手相熟。别的不说,文笔是大家极看重的。李天的文字,思想构架取自古老的西方美学逻辑,结构漂亮,刀斧痕迹重,哐当哐当,有强烈的力感,偶尔还有直猛的刺破,霎那间把心泄露了出来。单从文字上看,还会把她误以为一个大块头男生,但其实是个敏感害羞的小个子女生。头几年大版块的社论,涉及到美学、哲学、纵横捭阖大立论什么的,都是李天同志的主笔,深得总编激赏。后来,厦门大学邀请她去任教,李天和爱人就去了,让我写一个荐信,我就把自己对李天的感谢都写进去了,我挺喜欢李天那上通下达的文字,帅气,罗马柱似的。
王松是典型的科技叙事达人,四平八稳,不露情感,我还记得他在某期关于3D动物奔跑动作设定一文的开头中写道:“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那是我见到他写过的最幽默的一段话了。王松在杂志的那几年是业务最彷徨的摸索时期,主要是难以有清晰的成功感,想想他和很多同事也真是不容易,用尽了心血,而政府平台要找到市场的爆发点尤显得艰难,大家尝试了各种商业模式,能一同过了这么些年平淡的日子,也是一份相互的认同。
陈旭光貌不惊人,为人低调,却是某类难遇的“极品”。他逻辑缜密,大脑像手术刀一般精确地划过话题,文字如拧过的毛巾,挤去了水分,便只留下“干货”。刚到新科动漫频道的时候,遇到一部电视纪录片的文稿,我建议他迎合观众的习性,文中适当插入一些历史哲人箴言,他毫无表情地点头说:“哦,就是伪崇高。”对于杂志的命题文字,小陈处之泰然,严谨考据,不使立论放空。他并无建言立业之志,其心闲散,但学通文理,知识结构庞杂,和他讨论问题是一种快乐,话题可以被剖析到体无完肤。春天在香山卧佛寺旁盛开的桃花树下,大家席地而坐,侃侃而谈,至今还记得他眺望远山的笑容。
何枫的文字常让我自叹不如,其文不在华丽,不在逻辑缜密,不在构思精妙,而在于发乎霎那间的感悟,除了质朴还是质朴,仿佛什么都没有说的闲话,需要有闲的人闲看,会心一笑则已。在电子阅读几近于麻辣烫的竞技时代,这是稀有的。何枫善于发现有特异禀赋的画才,在李夏、李博、宋尚他们还是学生的时期,就追踪报道过他们,真所谓心有灵犀。“咔嚓”版块是大家一起策划,由何枫负责召集的,老擦、熊磊、王天放也有所参与。“咔嚓”收拢了邢嘉义、王天放等很多原创画手的作品,知性有感,掷地有声。艺术的魂魄划过了那么多年轻的身体,通过他们而短暂地绽放,而“咔嚓”细心捕捉到这转瞬一逝的闪烁。一段时间下来,何枫的“咔嚓”竟也做到了以杂志的纸面留下了印记,被一些人珍爱,虽然这一切均不够显赫,我们却觉得欣慰,纸张没有白费。
杂志前两年的美术总监小半非科班出身,善于处理视觉节奏,和我一样是视觉重口味,大刀阔斧。何枫在“咔嚓”时期兼顾了一个阶段的封面,他的口味偏轻,精微,谨慎,这我也认同,因为我是何枫的粉丝。单独印刷的“咔嚓”简直就在玩极简,单色,封面封底的字小得让人看不见,苦了我这老花眼。王尔强老师指导美术的日子里,杂志曾从铜版纸换为颇为吸墨的轻型纸,色彩虽然被吃掉了一些,字的墨色也调整为灰色,避免干硬的死黑,由此却显得更加文艺,有收敛的情趣在。
王小鲁同志祖籍山东,身量倒不魁梧,处事低调,却是一名真真切切的文人,文心,文识,文胆,文思,文句,都是极好的,所谓文心雕龙。小鲁学养丰厚,现代美学、影视叙事学、后现代哲学等,拿得起,放得下,使杂志立论于当代学术的坚实体系之上,丹彦同志对此尤为赞美。小鲁立言立论,精微处见功夫,意到字到,字字玑珠,情理通透,构架精妙,又不失气量与锐气,观赏性极强,起承转合颇有巴洛克古典时期的思辨风范。读小鲁的文字,也是一次思想的SPA或者精神理疗。想来动漫业内若论学养,恐怕无人能出其右。于是杂志便有了建言立业的企图,特推举小鲁率杂志切入到当下动漫作品的潮流之中,梳理其脉,提炼其魂,试图建立本土动漫的美学文论构架。小鲁加盟后,杂志以其富于质感的评论更受到学界的认可。他带领着叶岚、刘起、曹秋晔、时一晟、余紫咏、嫣然、许婉君、郭建功、倪敏聪、娄雅萍、王水姣、陈叶子、苏晨辰等同仁,更加精心于文品,着笔于动漫原创精品的解析。
薛老师,“猫粮教主”,性情中人,传媒大学动漫专业学生的不拘一格,大多源自薛老师的刀斧神功吧。感谢薛老师几年来的信任,感谢他的文字和他的率真。几年来,还有张效岩主任、杨远婴老师、总局金德龙司长、戈晨司长,以及总局的年轻人李萌等,他们都曾经认真指导过杂志,审核校准,在此真心感谢各位老师。
新科动漫频道的同仁杜刚、沈永鹏、王晓敏、刘星明、车慧贞和伯琳等,都曾经为杂志投入过大量精力。杜刚在总局王丹彦司长的指导下,开拓合作资源,促成了中国国际动漫节节展办与中视新科动漫共同投入的合作,功不可没。
2014年,游浩老师开始担任杂志的执行副总编辑,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央视动画有限公司等实体协办,小鲁继续在第一线,我从主编位置退了出来。这在游浩老师也是一种勇气和奉献,是因珍惜这个媒体和事业才有这样的担当。众所周知,纸媒不好做,游浩老师欲以他多年来运营《中国电视》杂志及《中国电视》理事会的经验,为杂志开拓新的运营局面,使这样一本认真记录动漫流变的、负责任的纸媒走出市场低谷。
我们还要感谢多年来的作者,由孟醒和王小鲁凝聚的社会上的优秀作者们,感谢你们。感谢杭州市委宣传部翁卫军老师、汪小玫老师、陈卫强老师、刘长征老师、金杭婷老师,感谢杭州动漫节展办的各位老师,感谢你们的信任,你们的指导很专业,我们从中学习到了很多!感谢河南省中视新科文化产业有限公司,感谢齐岸青老师和靳玉霞老师!也特别感谢总局王丹彦同志的信任,这本杂志的生命因你们而生!上述记到的和没有记到的、曾经为这本杂志付出的朋友,在此一并感谢!
关于我自己,作为前五年的主编,我只从这杂志经历过的人和事中,沉淀下了一份内心的感恩和感激。这样一本小小的、至今尚未出名的杂志,竟曾聚集了这样多身怀绝技的高妙人士和他们的手笔。流淌在这页码之间的知性、温纯、质朴、善意和率真,可以见到我们曾经匍匐在地,全情忠实于周边动漫行者的生存轨迹,像呵护火种一样珍惜原创,尊重那些具备文心的动漫探索。这本杂志和它所记录的一切,也许没有点燃熊熊大火,也许很快被人遗忘,我们不能责怪天空的雾霭,曾有一片流星划过,即使你没有看到,我们也燃烧过了。
文/洪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