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心理现实主义动画大师Chris Landreth
- 来源:中国电视•动画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专访,短片,迪士尼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4-18 08:49
访谈
采访者:《中国电视·动画》杂志(以下简称Q)
受访者:Chris Landreth( 以下简称A)
Chris Landreth(郎铸)是一位动画短片制作者和CG动画的先锋者,其代表作包括《颠覆》(The End,1995)、《拯救大师雷恩》(Ryan,2004)、《脊椎》(The Spine,2009)。其中,《拯救大师雷恩》(Ryan)一举获得了2005年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等60个国际奖项。Chris Landreth的最新作品《潜意识密码》(Subconscious Password,2013)也频频出现在各大小国际动画电影节中,获得了2013年法国安纳西动画节最佳动画短片大奖。Chris Landreth的作品通过探索人类心理学来表达故事,以达到逼真的人物动画水平,被称为“心理现实主义”动画大师。
近日,本刊记者有幸对来到中国进行授课的Chris Landreth进行了专访。
Q:据了解,您所学的专业是力学工程,也当过很多年的力学工程师,那么您是怎么开始转向动画创作的呢?
A:事实上,我进入动画领域已经有25年了。在我刚刚进入这个领域的时候,不论是计算机动画还是计算机制图,都还处于一个未被开发的、欠发达的状态。我毕业的时候,虽然专业名称叫做力学工程,实际上我主要学习的是流体力学,这里面就有许多科技方面的内容需要进行视觉上的呈现。流体力学和空气力学联系得很紧密,空气力学研发中就有许多东西需要用电脑去做模拟。例如,飞机在自然界、在空气中飞行的视觉效果,就要用电脑动画进行模拟。所以,虽然从力学工程到动画看起来是一个很大的飞跃,但其实是有内部联系的。在力学工程领域,电脑动画的视觉效果用于流体力学、空气力学;在动画领域,电脑动画的视觉效果就运用于描绘一个人物、一个角色。所以在上世纪90年代,我们做了许多这方面的研发。20世纪80年代末期到90年代初期这段时间,有许多电脑技术方面和艺术方面的、来自不同领域的人交汇在一起,共同研究如何利用计算机进行视觉效果的呈现。在这期间,我也与很多计算机图形领域的专家们合作,制作了一些计算机图像,用计算机呈现一些特殊的视觉效果。但我和他们不一样的地方就是,我在艺术方面进行了更多的发挥。
Q:作为电脑动画领域的先驱,您的动画作品和其中的技术探索也多次受到SIGGRAPH的青睐。对您而言,相较传统动画表现方式,电脑动画技术帮助您更好地进行艺术思想的表达吗?
A:我的背景和其他艺术学院毕业的动画师不太一样。艺术学校首先会研究二维动画,学习传统动画技术,然后再进行计算机动画的学习。我跟他们是相反的。我有电脑动画的基础,但是传统动画技术方面我是不擅长的。有了传统动画基础和电脑技术,我们就可以做传统动画做不到的事情。我很乐于用我擅长的计算机动画技术来逼真地呈现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在过去没有电脑技术的一百多年的动画历史中,动画师一直在用自己的二维动画技巧来创造世界和人物,但当我们有了电脑这种高科技手段之后,就可以还原真实的自然环境,就不会只存在于艺术的世界中,我们可以真实地把自然界搬到荧幕上来。当然,不是完全地照相式的照抄,而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再造。
Q:您2013年的新作《潜意识密码》在法国昂西动画节获得了最佳动画短片奖。据了解,这部短片与之前的作品有所不同,是一部颇具喜剧色彩的作品,但目前在中国观众们还没办法看到完整的片子。能向大家介绍一下您的这部短片吗?
A:首先有一个好消息告诉你们,就是加拿大电影局在前不久已经将我的这部动画短片放在了NFB的官方网站上了(https://www.nfb.ca/film/subconscious_password),中国的观众应该也可以通过这个网址看到完整的片子了。但这部片子确实是英文对白为主的,而且你也看到了,里面的角色有大量的、速度很快的对白台词,可能很多中国观众没办法完全听懂。不过我们现在正在努力中,我在德稻动漫创意学院(iacc)的一位英国同事正在为这部短片做英文字幕,不久之后,中国的同事会把英文翻译过来,做成中文字幕。希望中国观众很快能够看到中文字幕版。
Q:人的内心和脑海深处的潜意识(Psychorealism)是很难捕捉的,更难以描绘。但您之前的作品和2013年的新作《潜意识密码》,却都致力于用动画的手法表现人的心理和意识,并且刻画得十分深入和细致,这已经成为您钟情并且擅长的表现领域。在这方面内容的表达上,您有没有什么特别的叙事(Story Telling)技巧和中国的创作者分享?
A:这是最难回答的一个问题。在我的故事里面,我都是试图去捕捉人类最深层次的情感和深层次的潜意识活动,这都是角色需要去挖掘的东西,也是一个角色区别于其他角色的特殊之处所在。我也发现挖掘人类情感和潜意识是很难做的事情,但也会是很有成就感的事情。因为这是其他人没怎么做过的事情,只有我在做,我会很高兴自己在这方面有所建树。而且我认为,动画,特别是计算机动画也特别适合用来表现这方面的内容。就像刚刚我强调的那样,计算机动画不仅能重现一个环境,而是创造性再现,表现一种经过升华之后的现实,可以用一种十分逼真、鲜活而又生动的手法去表现像是Ryan等角色的心理活动和潜意识。在创作《潜意识密码》的过程中,我最感兴趣的也正是在现实中无法捕捉到的人类潜意识,它存在于人的脑海中,我们不能看到它,不能真正地找到它,所以我就自己来构造一个,用计算机动画的形式对它进行视觉呈现。
Q:您的《The End》、《Ryan》、《Bingo》和《The Spine》等作品有着很独特的个人风格,特别是美术风格方面,像是角色支离的面部、变形的躯体,画面中扭曲的空间和灰色调环境中突兀的鲜艳色彩等等,都带有很强烈的超现实主义色彩,观众一看便知道这是您的作品,这种个人风格是怎么形成的呢?有什么特殊的含义?
A:这是个很好的问题,我的风格是怎么形成的,有的时候很难回答。很多时候,片中的环境和角色所呈现的样貌是不由自主产生的。其实,我在做不同作品的时候方法也不太一样。比如在做《Ryan》的时候,里面角色的面部都很怪异。在我见过Ryan并和他交谈之后,只用了差不多一个下午完成我的短片,有一种随意的冲动促使我完成角色的刻画和整部作品。当我问自己“Ryan看起来应该是什么样子”时,对于他的印象在没有做过多思考的情况下就出现在我的脑海中。但是在做其他作品如《潜意识密码》的时候,我就会用到比较多有修饰成分的东西。片中的两个主要角色查尔斯和那个主持人,他们事实上用的是同一个电脑模型,我们花了很多时间来确保这两个角色看起来既相似又不同,这里面就有很多技巧性的、有意识而为之的东西,就不可能像创作《Ryan》的时候那样只用一个下午。还有的时候,我会有目的地用一些比较粗糙的低模来做我的角色。在《潜意识密码》中有一个角色叫做詹姆斯·乔伊斯,他是现实生活中的人物,是一位著名的爱尔兰作家,他有两部非常著名的作品,充满了智慧和灵性,一部是《尤利西斯》(Ulysses),另一部是《芬尼根守灵夜》(Finnegans Wake),他被很多人尊为最伟大的英语作家,但他的作品非常非常难懂。所以,我把他在片中的形象设计的很粗糙,因为我不懂他,在片中你能听到一句台词就是“我不懂你,詹姆斯”,这确实就是事实。詹姆斯是最早通过写作表现人类潜意识的作家,这也是他的作品很难被普通人读懂和接受的原因。所以在塑造这个角色的时候,我就特意没有把模型做得十分精细,而是做得看起来比较简陋。但我很喜欢这么做,这就是一种反差,在鄙陋的外表下,人物的心灵和思想是丰富多彩的,非常的复杂而精妙。这是一种强烈的对比,在现实生活中,詹姆斯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人,从他的作品就能看出来。但在动画中,我有意把他在视觉上进行简单化,把他做成一个卡通角色。这方面的例子还有很多。
Q:不论是动画大师Ryan还是小丑Bingo,您作品中的角色都有着十分微妙的面部表情和到位动作表演,能很好地传递角色感情,能分享一下您对角色表情和动作设计的经验吗?
A:我很高兴你能注意到我作品中的这些特点。事实上,一个人的能力,要么体现在这一方面,要么体现在另一方面,非此即彼。所以,我有我的优点,但我也有我不擅长做的事情。比如说打戏,我就不太擅长,我的作品中很少看到像蜘蛛侠那样的大英雄,很少出现激烈的动作戏。我比较注重角色的一些细微、细小的部分,不太表现那种开合比较大的动作。我希望通过电脑技术来做一些比较逼真的东西,一些传统动画技术做不到的东西。比如说人的面部表情,单是微笑就可以有好几种。我比较侧重于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往往从解剖学的角度出发进行研究,微笑时嘴咧开的程度不同,笑的含义就不一样,通过眼睛部分的眼睑肌肉向上还是向下的不同走向,也能够读出这个微笑是真诚的微笑还是皮笑肉不笑。这些东西我们不一定要真的去学习解剖学的知识,但人天生就能够根据对方的微妙表情变化来判断、读懂其内心的感受,这是非常有意思的。所以我们经常说,人的表情是有“潜台词”的,这种“潜台词”是非常值得研究的。当然,如果是学戏剧表演的,就不那么需要研究这些微小、微妙的变化,因为舞台剧主要靠肢体语言进行表现,观看环境也决定了观众很难看到表演者的细致表情。对于影视剧演员,摄像机能够很清晰地捕捉到演员的表情,这就显得很重要。有一位叫做朱莉安·摩尔(Julianne Moore)的演员,我认为她在这方面是做得最好的,在我的课上也非常系统的对她的表情表演做出过讲述。我们做动画,特别是做电脑动画的动画师,就应该很好地去了解和学习这些经典演员的精彩表演,经过超现实手法的转换,把这种能够表现人喜、怒、哀、乐的细微表情附着于动画角色身上,控制角色眼部、嘴部的肌肉来体现任务的内心活动。这就是我做动画的特点,是我认为的很实用的方法和工具。
Q:您个人有十分喜欢的动画大师或导演吗?平时喜欢看哪一类的动画作品?
A:迪士尼的欧利·约翰斯顿和弗兰克·托马斯是我很尊敬的两位动画大师,他们创造、总结了动画的十二条黄金定律,是迪斯尼九大元老中的两位。但真正给我灵感的是杨·史云梅耶(Jan Svankmajer),当然还有宫崎骏和跟我一起成长的约翰·拉塞特。每个人应该都很爱约翰·拉塞特(John Lasseter),他现在是皮克斯的创意总监,曾和乔布斯一起完成了《玩具总动员》系列,把皮克斯带向业绩顶峰。我个人最喜欢的是他1998年完成的动画短片《小锡兵》(Tin Toy)。还有一位真人电影导演,他叫做理查德·林克莱特,他有一部非常具有实验性的影片,2001年的《半梦半醒的人生》(Waking Life),我个人很喜欢。
Q:实验性质的动画短片是很难直接盈利的,在中国,非商业的动画短片创作也比较艰难,但它们的存在却也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在您看来,实验动画短片和商业动画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
A:这个问题也可以再回到约翰·拉塞特这里来。我认为我们都应该很感谢他的一点就是他让迪士尼和皮克斯的动画影片创作又回归到以前动画创作的那种先有短片再有长片的模式。我不知道在中国怎么样,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北美地区,动画都会先有一个短片,包括《兔八哥》系列和《米老鼠和唐老鸭》系列等,都遵循这个模式。到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人们一度放弃了这个方法,直到约翰·拉塞特又把这种模式重新确立回来。他让很多具有强烈艺术色彩的短片又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中。在一部长篇动画之前会有一部相应的短片,来完成艺术和技术方面的探索,他让人们重新看到动画短片的价值。当然,正如你所说的那样,独立动画本身是没有明确的商业模式的。
Q:近十年来,中国十分注重动画的发展,特别是商业动画,也组织了很多的交流活动。您对中国近些年的动画作品有关注吗?有什么印象和建议?
A:我每年五月来参加中国的杭州国际动漫节,看到有很多外国人前来交流,也了解到中国的动画产业每年正以非常迅速的态势不断发展着,每年有许多动画专业的毕业生,因为产业发展需要,他们也都能在这一领域中找到工作。但我更为喜欢的是中国的实验动画人和他们的作品。像皮三的《炸学校》、陆扬的《癌宝宝》还有狼烟动画的《功夫料理娘》等。他们确实也都生存的比较艰难,像是皮三,需要通过接一些动画广告等商业项目来支撑独立短片的创作。作为加拿大动画人,我们是非常幸福的,因为有加拿大电影局提供财政支持,让艺术家们能够自由自在地去进行尝试和探索。但在美国,情况也没那么好,他们和中国差不多,许多很有才华的动画艺术家必须参与一些商业动画项目来支撑自己的独立动画创作。动画短片的创作比较艰难,这是非常令人惋惜的。因为动画短片本身是一种动画叙事方式的探索,只有通过不断的短片创作,进行不断的探索、尝试和创新,整个动画行业才能进步。因为动画长片的创作没那么自由,商业动画一般需要遵循“三段式”结构。虽然在除了加拿大和爱尔兰之外的大多数国家,动画短片创作都比较困难,但仍然有许多人在坚持,因为动画短片能够让人真正地去做创作、做实验,让你大胆地去进行想想和探索。
Q:目前,中国的动画在制作技术上都与国际领先水平有一定的差距。据了解,您在创作动画之外也从事动画教学。您的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哪一方面?中国的动画创作者有机会面对面向您学习吗?
A:是的,我确实在从事动画教学。而且这已经是我第三次来中国了,第一次是先到上海再到北京,给中国的水晶石公司的员工进行了讲授,课程名称是“角色面部创建和面部动画”。主要就是让大家学习到怎样通过面部的动画创造能体现角色的生命力和活力,准确的描绘表情,让观众能够判断角色是苦笑、皮笑肉不笑还是发自内心的微笑等等。这一次我是来给昆仑在线做一个企业内训。每次来我都能感觉到中国的同学们对我的指导是很开放的,乐于接受我的观点和艺术风格。但我也领会到一个问题,就是现在动画的制作技术,特别是现实主义风格的动画制作技术,进步得往往比艺术形式要快一步,艺术形式跟不上技术的进步,这是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今年六月份的时候,我也在上海松江的德稻动漫创意学院给非企业人员进行了授课,他们有动画学院的学生、动漫爱好者等等,他们认为我的课程对他们在学校的学习和自学来说是一个补充。我很希望能够在德稻的帮助下更多地来到中国,与中国动画领域的人员进行交流。
文/张文倩 时一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