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我们都被这世界温柔相待

  村上春树说:“人们总要进入自己的世界,在进的最深的地方就会产生连带感。或者说人们总要深深挖洞,只要一直挖下去就会在某处同别人连在一起。”

  一年暑假,小学的旧识办生日,托我帮忙联系小学的同班同学。在那个对新鲜事物还一知半解的年纪里,留下联系方式的同学寥寥无几。当我和同学H说明身份和事由后,H非常抱歉地说他毕业后就已经搬去了B城,不能来参加生日。于是我打趣地和他聊起了B城的生活,H只是长长的叹息,他说B城一点都不比A城好,或许是因为一切都太陌生,他说很想念在A城的朋友们,很怀念在一起度过的小学时光。

  B城是一个比A城更为繁荣的钢铁森林,有着与A城不同的街道和小巷,高楼和河流。下班的人群会拥挤着穿过黑白斑马线,学生们会在上课铃敲响后准确无误地出现在教室……在H游走过的街道间,经过的人群里,没有一个人与H对上同一个调频,去倾听彼此内心的声音。拥有青春的他,富有,且孤单着。可是,我想,总有一天,他会在这个城市深深挖洞,一直挖下去,直到找到与自己连在一起的那个人吧。

  偶然间看见一本杂志上的专题:一个·独立青春。其中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书上说,一个人对世界最开始的期待,和对自己的期待是一样的。于是,我便开始在无数个场景,无数种生活角色里搜寻那个充满着期待的自己,出生,五岁,十岁……我们在不同场景演绎着不同角色,大多数人都经历过这个阶段:对世界的期待由好奇至适应,然后接受,最后厌倦。对自己的期待由伟大变到渺小,由幼稚变到成熟,由虚幻变到现实,于是我们不得不丢弃那些不切实际的期待,期待开始变得很少,一个个却又很重。一个人的自己,让我们在各自的路上举步维艰,为了变轻松些,我们本能地将身上如铅块般沉重的期待一一卸下,殊不知丢弃了本不该丢弃的——对自己的期待,对未来的期待,对世界的期待。这是与青春对峙的最后筹码。我想,如果一个人对自己都失去了期待,那么,他将对一切都不会有期待吧!青春里的我们富有,但在精神方面也贫瘠着。我们都是一尾尾寻海的鱼,都知道只要沿着河流不停的游,便可到达大海,只是不知道大海离自己的距离。路程是未知数,我们终将会冲破沙石,征服逆流,最后驯服冰冷的海水。很多失败了的人,路上缺少的是坚持,是独立,是对自己的期待。

  青春是一段个人对世界的渴望时光。可是,这条河有太多暗流。喜欢,面对,遗忘,终点,渴望,距离……都开始侵入我们的生活,它们都拥有不可一世的残酷力量,我们不得不去面对,与之抗衡,开始被迫一个人和生活博弈,一个人在迂回的青春里寻找人生出口。很多时候,我们都是被迫的,但除此之外,我们别无选择。终于,生活露出了獠牙,开始不再善待自己。终于,我们也发现,自己从未像此刻一样深刻地了解自己,坦诚地面对自己。于是,我们进入了自己的世界,因为只有在那个世界里才能找到正确的出口。那个世界有一场雕琢,自己是自己的雕刻师。当锥子在身上深深凿开时,那不是受伤,是涅槃重生,只有那样,才会蜕变得更好。惟其痛苦,才有欢乐。

  那些不尽人意的时光总是会在有意无意间激励着你越变越好。也许过程会有些残酷,但蜕变从不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刘瑜在《送你一颗子弹》里写道:“一个人也要像一支队伍,对着自己的头脑和心灵招兵买马。不气馁,有召唤,爱自由。”

  一个人,总要走进只有一个人的世界,总要经历只有一个人的成长。即使过程再残酷,一个人,也要活出气势。

  不要在意楼梯的长度,只管踏上第一个台阶。

  就像那首歌唱的:走吧,走吧,人总要学着自己长大。

  【简评】:怎样用正确的态度对待人生道路上遇到的种种困难?小作者在文章末尾就写道:“一个人,总要走进只有一个人的世界,总要经历只有一个人的成长。即使过程再残酷,一个人,也要活出气势。”这段话紧扣文章主题,凸显了题旨。本文胜在看似随意,实则开阖自如。文章情动于衷,以小见大,不受传统作文套路的羁绊。

  (编辑 朱晓婷)

  文/刘方敏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