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理不分科,好还是不好

  文理提前分科教学出现的背景

  “文革”结束后,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高考是文理分科进行的,为适应高考的需要,高中毕业班便进行文理分科教学和复习。随着高考竞争的加剧,文理分科也愈益提前,许多中学都把分科由高三提前到高二,有的中学甚至提前到高一,并视之为提高升学率的有效措施和成功经验之一。

  文理分科并非中国教育界的独创。翻开外国教育史,便可知道西欧许多国家的高中就是实行分科教学的。比如英国的文法中学(七年制)在后两年就是分科教学的,让学生分别专修人文科、自然学科、技术科、经济科、家政科、医科、商科等;法国的普通高中(三年制),从1981年起,在第二学年分八类:文学哲学、经济社会科学、数学与物理、数学与自然科学、数学与技术、工业技术、经济技术、信息学。意大利高级中学也分为八类:古典大学预科、理科大学预科、师范学院、艺术大学预科。中等农业学院、中等商业学院、工业职业中等学院、中等海员学校等。

  西欧一些国家高中的分科教学是适应工业化社会对分工越来越细致的要求的;我国的高中文理分科教学则是适应现阶段高考制度要求的。但是,时代是不断前进的,原本适应时代要求的东西并不一定能永远适应下去。

  正方

  学生多方面学习,聪明才智充分发展

  我们的时代需要多规格、多层次的人才,包括各种专门人才、杰出人才。人才必须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其聪明才智才能得到充分发展,犹如金字塔一样,它的基础应是宽广而深厚的,这样,整个建筑才能达到很高的高度。历史证明,那些做出杰出贡献的人都是文理兼通的。如鲁迅、郭沫若等原来都是学医学的,夏衍原来是学工程的,后来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领域中都做出了辉煌的贡献,他们的文史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都是发挥了巨大作用的。华罗庚、苏步青等著名数学家也都有很高的古典文学造诣,还工诗善词。丁文江、竺可桢、梁思成、茅以升、李四光等都是具有良好人文素养的自然科学家,胡适、赵元任、金岳霖等都是有很好科学哲学素养的人文学者。爱因斯坦是著名物理学家、哲学家,在音乐方面也有很高造诣;德国文豪歌德既是诗人、剧作家、思想家,又在自然科学方面有所贡献,如发现人类颚间骨,并著有关于植物形态学和颜色学的论文;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文化巨人达·芬奇既是美术大师,又是自然科学家、工程师,他的绘画把科学知识和艺术想像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当时的绘画水平提高到一个新阶段。文艺复兴时期还有一大批“全才”,如著名讽刺作品《愚人颂》的作者伊拉斯谟,抒情诗集《歌吟集》和史诗《阿非利加》的作者彼得拉克,《十日谭》的作者薄迦丘,《神曲》的作者但丁……他们为欧州乃至世界的文明发展做出了辉煌的贡献。但是,目前我国许多人才在知识结构方面出现了偏差,比如搞理科的不懂文史,搞文科的不懂自然科学,这样就使他们的立足点不高,视野不开阔,不能左右逢源,因而当代很少出现大师级的、世界文化名人级的大家。

  我国的现代化建设需要各方面素质全面发展的人,需要具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科学、人文精神的人。即将到来的新世纪是科技、经济和文化突飞猛进的时代,对人才的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的高中教育如果继续坚持提前进行文理分科(在高二,甚至高一就分科的做法,就与我国现代化建设和素质教育的要求相悖逆,更不能适应未来社会信息经济、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提前进行文理分科实际上是急功近利的表现,是只顾眼前提高升学率,而不利于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置国家民族未来的发展于不顾。这样做只能使我国在国际科技与经济的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

  我们的高中教育主管部门和高中教育工作者都应反思:高中提前进行文理分科,以提高升学率的目的究竟是什么?事实证明,文理分科虽曾为完成“早出人才,快出人才”的任务起过重要作用,但时至今日,它的负面影响却日益显现并突出出来,而不利于人才全面素质的提高及其未来的发展,更不利于国家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因此,痛下决心改变这种情况是完全必要的。在高中阶段必须文理并重,转变重理轻文或重文轻理的倾向,注意在各科教学中文理相通,文理渗透,让不论喜爱或长于文科或理科的学生都具有扎实的文化科学知识和高尚的人文精神、科学精神。若只在高中最后一学期总复习阶段进行文理分科,则是必要的,这时学生的文理科知识都有了较扎实的基础,而个人未来的发展方向也比较明确。目前,一些高校正在为入学新生补课,为理科新生开设文科课程,为文科学生开设自然科学课程,以补他们知识上的不足,也正好说明了高中阶段的教学在文理科方面不宜有所偏忽。

  表面看来,文理分科有好处,就是少学了不少科目,而且人们往往觉得文科突击起来容易。但是正是这种盲目性容易让人们自食苦果。大综合的题目往往比文理分科的要容易一些;而且文理分科之后,学习内容确是减少了,然而学习的深度却上过去了。如果拿涉及面广泛而难度较低的考试和涉及面较窄而难度较高的考试让人们做选择,相信大多数人还是会选择后者吧。此外,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不能够做目光短浅狭隘的“井底之蛙”。文理分科以后,不论是文科还是理科在高考报考的可选择面上都大大变的狭窄了,而文科可选的专业更是相对于理科来说是相形见绌。由此可见,文理不分科不管是从考试的难度来说,还是从选择大学专业的角度来看,都是比文理分科要有绝对优势的。

  从国外学术的发展现状来看,文理是普遍不分家的。西方不少科学家都具有深厚的人文学科功底,比如牛顿、笛卡尔、莱布尼茨等人具有深厚的哲学功底。瑞士建构主义代表人物皮亚杰也认为,随着科学的发展,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的边界在逐步模糊化。毋庸置疑,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良好的人文素养是自然科学研究者也必不可少的基本素养;人文学科根据需要适当运用自然学科的一些研究研究方法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此外,社会发展越来越需要知识面宽广的“宽口径”人才。在这种社会需求和个人发展需要的双重因素驱动下,文理不分科这一政策不仅充分体现了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对于个人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其不失为一项惠及社会,关爱人才的明智之举。

  反方

  学生选择增多,但未必能减负

  总体看,这个方案尊重了学生多元化选择,但未必能真正减轻学生学业负担。

  由于最终的录取制度,依旧是集中录取,因此文理不分科、分散高考压力,最终可能演变为增加高考压力,把高考战线拉长为整个高中三年。

  文理不分,或许会导致所谓“学困生”群体的结构性增长。因为,人的思维差异性(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是一种客观存在。在当下严峻的应试教育背景之下,让学生去学那些因自己思维能力而受限的科目,势必会增加学生的精神负担和学习压力。

  文理不分,高考科目如何确定?一旦确定,考什么就教什么会不会仍有可能大行其道?一旦如此,跟进举措是什么?这种跟进举措的可操作性如何?这些问题解决不好,不分文理的初衷想必会大打折扣。

  文理不分,势必会打乱学校师资队伍的学科平衡,造成师资队伍因学科而形成的结构性短缺或冗余。故需未雨绸缪,让学校有一个师资队伍调整的缓冲期。

  总结陈词

  之所以强调文理不分要审慎而行,原因还在于,分也好,不分也罢,其优劣长短至今没有一个令人信服的研究性成果或结论公诸于世并被世人所认可,常常是公说公理,婆说婆理。比如,长期以来的分科,给学生的当下和未来发展造成了怎样的弊端?而今后的不分,又可能会对学生当下和未来发展带来怎样的裨益?如果相关部门能够通过长时间的跟踪调查与研究得出科学的结论,甚至用数据说话,那就令人信服得多,工作开展也就顺利得多。否则,实行不分之后,人们或许还有理由担心,在不远的将来,会不会又发现不分的弊端重重,再重蹈“分”之覆辙?所谓“久合必分久分必合”,是否亦此之谓也?

  其实,冷静地想一想,分与不分之所以长期以来悬而未决,见仁见智,足可以证明此事一定是利弊并存。因此,当下最重要的是,一旦决定不分文理,那就要尽量使之利大于弊。若是利弊参半,甚至弊大于利,那还不如继续分而治之。

  (编辑 林硕)

  文/大爱无边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