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大的错觉

  • 来源:投资者报
  • 关键字:错觉
  • 发布时间:2010-07-19 11:15
  如果你对我所要说的产生质疑,你或许有必要了解下面的一点:我们的祖父生活在一个自给自足、内向型的国家中,而我们祖父的祖父却和我们一样生活在一个高度国际化的社会中,在那个社会里面国际贸易与投资大范围地开展,只是最终它被“民族主义”所破坏。

  早在1919年,英国的大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就形容当时的世界经济好似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前夜。“通过电话就可以订好在伦敦的旅馆,躺在床上喝茶,品味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产品……同时,你也可以在世界的任何角落通过开发自然资源来发财。”

  军国主义、帝国主义式的政治及其项目,种族以及文化的竞争、限制、排外等等,似乎对经济社会生活的运行轨道产生不了什么影响,国际化在实践过程中变得近乎全面。凯恩斯时代的伦敦人对这些事情习以为常,并且认为它会永久地保留下去,只是最终发展的方向脱离了这种设想。

  但是,紧接着的是三十年的战乱:革命、政治动荡、萧条,以及由此引发的战争。当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世界经济已经分崩离析,而国际政治也近乎孤立分散。最后,将它们重新聚合在一起就花了好几代人的时间。

  既然这样的话,这个世界是否会再次倒退到二战后的模样?这种可能性在我看来是完全存在的。

  让我们先来思考一下近期发生的粮食危机吧。一直以来我们就被告诫自给自足已经是一个过时的概念,依赖国际市场的粮食供应是安全的。但当小麦、大米以及玉米的价格猛涨之后,凯恩斯所谓的“充满限制措施,排外的计划与政治”就开始重演:许多国家政府冲上来推出限制出口的措施,甚至颁布各种出口禁令,来试图保护本国消费者的利益,而那些粮食纯进口国家则因此陷入可怕的窘境之中。

  而谈到“军国主义以及帝国主义”,其实格鲁吉亚的战争从经济层面上而言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但它却标志着美国主导世界的时代已经终结。在以前那个时代,美国依靠军事力量而维持着霸权。它一结束,便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其中就包括国际化的未来会在哪里?

  欧洲现在很明显已经很依赖于俄罗斯的能源供应,尤其是天然气,这看起来非常危险,从某种程度上来讲甚至超过了当初它对中东石油的依赖。要知道,俄罗斯曾经就把天然气当作武器来用,在2006年,它就因为价格纷争切断了乌克兰的石油供应。

  一些分析人士或许会告诉我们不要担心:世界经济本身的不断融合会保护我们远离战乱,因为受益于国际贸易的诸国不会冒经济风险进行武力对抗。不过,这种说法本身就是遗忘历史,要知道历史上曾有让人不快的此类记忆。

  英国作家诺曼?安吉尔(Norman Angell)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出版了一本名为“巨大的幻觉”的名著。在书里面,他认为战争发生的概率极小,在现代化的工业时代,即使是战争中的获胜方将要失去的也远比他们得到的要多得多。他的观点是正确的,不过战乱还是没有就此止步。

  在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第二次世界经济大融合的基础就真的比第一次更加坚固吗?从很多层面来说,确实是这样。例如,西欧国家之间再次爆发战争现在看来让人难以置信,因为它们拥有相同的民主价值观。

  不过在其它地方,价值观并不相同。我们大部分人也许会认为只要经济上观念相同就可以了。只要利益存在,我们便可以指望世界经济会自由地运转下去。但这种假设本身就很危险。

  诺曼?安吉尔很准确地分析了战争中获胜方也同时是失败者,这样来看战争本身即是一场巨大的迷局。不过,要想依靠经济上的互惠互利来阻止战乱同样也是一个大幻觉。在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在经济交往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政府层面也保持着良性互动,但它们的基础远比我们所设想的要脆弱。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