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持续复苏要靠企业加大投资

  • 来源:投资者报
  • 关键字:经济持续复苏
  • 发布时间:2010-07-19 11:16
  许多发达国家的消费者因为曾经的“挥霍”而背上了很重的债务负担,在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他们都不得不通过储蓄来为自己的“过去”买单。政府现在已经缩减开支,如果这时企业不加大投资力度,经济出现二次触底的风险就会上升。

  目前的情况是私人部门储蓄的增加很大程度上是由企业贡献的,而不是原本预计的消费者。企业现在的利润水平超过了它们的日常开支,这样它们接下来在日常运营中会宽松许多,但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也因此出现。

  如果企业不再收紧钱袋子,开始雇佣工人并追加投资,就会为政府减少借贷规模留有余地。但如果企业出于谨慎而大量储蓄,经济复苏的前景就不容乐观,经济会陷入由企业储蓄来为政府赤字买单的怪模式,甚至难以自拔。

  企业储蓄率上升

  企业储蓄的规模因国家而异。英国商业企业可以说是其中最大的储蓄家,去年它们的会计盈余规模达到了GDP的8%,而且非银行的私人企业贡献了很大的一部分。这部分盈余足以抵消政府11%的财政赤字,而其余部分在规模上大体相当于1%经常账户与2%居民部分盈余的总和。

  即使美国企业不像英国同伴那样节俭,它们也在不断储蓄。美国联邦储备局通过“融资缺口”这一指标来衡量企业储蓄的规模,它相当于企业收入与支出的差额。去年,这一指标维持在-0.8%的水平,而2010年第一季度它已经转为正值。如果按照欧洲算法将公司海外机构的储蓄也统计进去,盈余会比目前的水平更高。

  欧元区的公司也出现储蓄率大幅上升:储蓄占GDP比在2008年为-4%,到2009年就已经由负转正(见图2)。这一比例的上升要归功于法国与西班牙企业大幅削减开支。相比而言,德国企业已经从2004年开始就养成储蓄的习惯。当实际工资水平停滞不前时,企业利润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就会上升。

  企业的角色

  实际上,因为企业本应是储蓄的使用方,而不是它的供给者,所以在经济危机后期企业应该挺身而出,通过扩大支出来帮助经济复苏。有人指出美国企业现在已经存了创纪录的1.6兆美元,目前这些资金被投放在货币基金、债券以及国库券上。因为这些资产的收益率很低,相比而言若是将资金投资于产业的话收益就会更高。在经济危机还比较严重的时候,企业为了保持良好的现金流而不得不压缩开支,而现在情况已经逐渐明朗,尤其是消费者支出已经越来越强。策略研究中心的大卫?鲍沃斯(David Bowers)就指出:“相比于明显改善的消费水平,企业应当贡献的资本投资、存货投资以及工作机会显得有点少。”

  即使消费层面的情况好转,美国企业仍然对购买新设备、增加存货以及雇佣更多工人持谨慎态度,因为会计表上的债务让企业有理由持有一定量的储蓄类资产。Smithers & Co研究公司的安德鲁?史密瑟斯(Andrew Smithers)分析指出:“企业在考虑到偿付未来到期的大额债务等情况后,需要增加储蓄来作为保障。”美国非银行类企业目前所拥有的流动型资产占总债务的比重大约为23%,这一水平相比于最近40年内的平均水平确实有点高,但仍然处于2006年较高水平之下。

  考虑到公司的债务水平以及目前金融系统的脆弱性,即使从量上而言目前的储蓄超过正常水平,许多公司的财务主管也倾向于保留大额的现金。在金融危机之前,美国与英国的企业根本就不需要大规模举债来为它们的日常开支以及工厂融资,不过债务水平一直在增加。美国公司过去通过举债来回购公司的股份,而英国公司则通过举债来收购外国公司,这些曾经的行为造成了公司目前的高负债率,也同样迫使它们不再敢多花钱。而且,要想让这些企业不再为现金流提心吊胆,相信银行会在它们资金短缺时提供充分的信贷支持还需要时日。

  因为其它不确定性的存在企业也不能扩大支出。在目前消费者支出增长仍然充满未知因素的情况下,很少有发达国家的公司会扩大产能。虽然财政刺激计划提高了总需求,不过现在大家都担心企业税会上升,政府最终会让企业来为财政赤字买单,而且许多非银行类企业会受到监管冲击。另外,企业对新的增长点在哪儿也充满疑问,在经历20世纪90年代晚期的大规模技术投资后,技术更新在眼下也不是一项必需的投资。

  在投资和储蓄之间平衡

  目前的情况是企业仍然希望站在自己的钱堆里面,但实现更多的资金盈余已经不再引人注目。现在企业投资占GDP的比重已经达到了最低点(见图3),虽然企业拥有大额的资金存量,但仍存在储备资金不能满足缓慢增长的需求的风险。一个很有可能发生的结果就是当企业试图在投资与维系充足现金流之间做好平衡的同时,经济也会在复苏与倒退之间不断起伏。还有一个情况,如果银行不能继续行使它们应尽的职责,企业也许会寻求另外的办法。

  最近,德国工程企业西门子表示它正在申请银行业务执照,这样它就可以将现金储备借给其它客户。个体层面而言这并不是一件坏事,但站在整体经济的角度上来分析,企业的角色最好还是借方,而不是贷方。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