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孩子不说家长想听的事?

  家长想知道孩子的心里在想什么,但是孩子很少说出口,或者甚至不说的状况,不少见。家长很担心的说:“万一哪一天我知道的时候,他已经闯了大祸,该怎么办?”

  有时候,真的就是孩子出事了,家长才会知道。曾听过家长感叹:“为什么我是最后一个知道的?”

  ★现代父母的委屈

  说实在话,这一代做家长的真委屈,因为所有的要求都对着家长来。孩子就是不说,家长不改变,当然不容易改善。想帮助孩子,姿态还要放得很低,光是这个心理关卡,就要花一些时间突破。“难道,还要我求你说吗?”这是我听过某个长辈,在情绪准备爆发之前,半威胁地对他的孩子所说的话。如果威胁有用,这样的问题,就不会那么常见了。有时候,利诱会有一点效果,但是,非长久之计,父母心里也不甘心。

  有些孩子,确实是不会说,或说不出来,是属于表达能力的问题,不是我们这篇文章要谈的重点。我们要谈的是,孩子有能力说,也说得出口,但就是不跟父母说(说不定常跟朋友、同学说)。

  我最常碰到的状况是,孩子只是想分享心情,轮到家长,就开始说教,讲得头头是道,然后孩子闭上嘴。有些家长,真的一讲就停不下来,话一长,重点就会跑掉,最后容易模糊焦点。

  我很怀疑,换成家长是孩子,每次一开口,说没几句话,就得听一场演讲,而且可能还听过很多遍了,家长自己愿意角色对调吗?

  还有些时候,家长很没耐心听孩子说。孩子的话也许有些不成熟,所以有些家长会直接打断,“照我说的做就对了!”不想再继续听下去。另外一些状况是,家长觉得自己很了解孩子,孩子才起个头,或者根本还没开口说,就打断孩子或直接帮孩子说,然后开始诉说自己的大道理。

  道理不是不能说,而是当道理说出口后,对方只能以“认同”作为期待中的回应方式,这就变成了压力。大部分人的习性,是要减少压力,所以,为了不听洋洋洒洒的大道理,干脆选择闭口不说。

  ★焦虑的父母强化了负面逻辑

  有时候,孩子们会想,“如果是我自己可以处理的事,就不想麻烦爸妈“。因为只要跟大人说,大人常常会把负面的部分夸大,像是“常上网会交到坏朋友,然后被卖掉。“我听过一位大人说,“随便交朋友,到最后会变成飙车族,出去乱砍人,或被人家砍。”

  家长出于关心跟爱护,但是那种焦虑太强大了,强大到逻辑非常的简化与跳跃,孩子根本没办法接受。别说孩子没办法接受,我作为一个旁观者,尽管非常清楚家长出于好意,但我真的听不太下去。孩子处理自己的情绪,就应付不来了,怎么可能还要面对家长所给的铺天盖地的情绪?

  所以,可以简单说,就不多说。有年轻人就说:“我才不会跟我妈说,跟同学说一说就好了。”有些孩子,到小学高年级就很会思考了,但就是因为很会思考,就越来越能看到家长的言行不一,对家长的不满就越积越多。

  譬如,家长爱讲孝顺,就常以此要求孩子的态度。但偏偏家长私底下都在讲奶奶的坏话。孩子看在眼里,打从心里看不起,也不见得会讲出来。

  当抽象性的思辨能力提升,孩子刚开始会有过度理想化的现象。所以,孩子们会以高标准去检视身边的父母,却发现看到父母,常出现低标准的行为。但很多时候,孩子不了解人生有很多无奈,父母也有许多逼不得已,凡事常有妥协,人生经验不够,孩子就是没办法理解父母。

  道理用说的,还能够精采到一百分。但是用做的,能达到及格就算不错。孩子这时还没办法懂,所以当家长讲道理的时候,孩子的很多情绪就积在心底,只想早日脱离家长的魔音。要等到孩子非常大了,所谓“养儿方知父母恩“,感受到父母字字句句里面的感情,才会知道珍惜。

  等着孩子长大,大到能懂,有时感觉非常漫长。

  另外,当亲子一互动,就起冲突,孩子自然不想说。孩子有一些习惯的语汇,大人不喜欢,孩子就会说:“大家都这么说!为什么同学都可以?“

  坦白说,我常觉得大人要负一点责任。打开电视,很多大人说的话,真的不堪入耳。但是当孩子们模仿时,就变成是他们的错,这样他们怎么可能接受?

  孩子开口没几句,就被大人纠正,想说话的意愿就会降低。

  事实上,如果我们愿意听,我们会发现,有些孩子也很有自己的道理。滑时代(指滑手机、平板的时代)的孩子,相对于我们这一代,有更多吸收资讯的来源。以前我们很多事真的不懂,也没人会跟我们讲,但是滑时代资讯爆炸多,而且很混淆、复杂。

  孩子也有他自己的道理,他长到这么大,有些压力可能连我们大人都还不知道。孩子的道理,不见得跟我们一样,就像科学家们的研究结果也常有不同。

  ★让孩子愿意谈的三大重点

  所以,如果父母要让孩子愿意跟我们谈,那我们可以注意下列几点:

  一、从小养成习惯。

  坦白说,孩子也不是都不愿意讲。我的经验是,孩子讲的话,如果能被耐心倾听,父母以学习的心态来面对,甚至父母的行为,愿意为了孩子说出口的道理而改变,那孩子是讲不完的,因为这让他很有成就感。

  这就要真正把时间交给孩子了,练习多听、少说。我们现代人忙,亲子都一样,都没什么时间。当时间一短,亲子之间最常有的互动就是,发出命令与接收命令,别说谈心情了,不吵架就不错了。

  有时候,家长平常没有跟孩子聊天的习惯,回到家,也忙、也累。突然想到,就把孩子叫过来,要孩子讲他在学校的状况。曾听过有位年轻人说:“这样很奇怪耶!“

  有些年轻人喜欢下午茶时间,有些家庭的习惯,是睡前,或者在饭桌上。有时出外旅游,年轻人的话匣子就会打开。像我们大人要社交时,有时会选灯光美、气氛佳的地方。这个原则,放在亲子之间一样适用。

  定期聊、定时谈,会比较不怕突然发生什么事,但是大人不知道。

  二、了解孩子的文化。

  人与人之间,要培养感情,常要有共同的活动。两人要能讲得开心,常要有共同的兴趣,或至少了解对方的喜好。

  我曾经建议一位妈妈,试着了解孩子的线上游戏,可以促进关系。好不容易也说服孩子愿意教妈妈,妈妈却因为自己面对线上游戏的挫折,对孩子大发脾气。

  我也只能笑一笑的说:“我是人,不是神,我的能力有限。孩子愿意开放,反而父母跟不上,那也不能勉强!“

  滑时代有个状况,就是表达直接、求快。要求快,修饰、礼貌就不会太多,过于直接,情绪也容易爆冲。

  大人如果没有强心脏,有时候会被孩子们脱口而出的话吓死。以前脏话是私底下偷偷讲的事,现在有畅销的小说家,书中常出现感觉快意的脏话,好像没事来个几句,此人就是真性情。

  我个人也不喜欢这样的文化,也会提醒孩子。但是我提醒的力道,就是点到为止,我只会跟孩子讨论他的行为与后果,并且鼓励良好的自我表达。因为我了解,文化如风,风行草偃。

  在这种情况下,我更是要做好身教。维持跟孩子的好关系,持续跟孩子互动,孩子们自然常常看到我心目中的标准示范——如何把话说好,好好说话。字斟句酌,一有特定的语言出现就爆发,那就不用谈语言背后要被传达的意思了。

  三、节制我们的负面情绪。

  我们这一代父母,小时候还曾经经历过一点点苦日子,所以我们会稍微珍惜目前的拥有,但孩子们从小相对物质充裕,所以孩子们很多生活态度我们看不惯。我们这一代父母,大概是有史以来教育程度最高的父母,加上前所未有的政治开放,我们“忧国忧民“的情绪,很容易投射到孩子的未来。

  一般人都不喜欢接近负面情绪较多的人,尽管父母的负面情绪,常出自善意,也抵挡不了自然的人性倾向。我跟孩子们相处,我相信孩子比大人的本性还要天真良善,但是大人常喜欢过度负面解读孩子们的思考与行为,他们常觉得委屈,就好像父母被过度负面解读的委屈一样,只是父母解读的论述相对强势。

  因为焦虑,因为我们想做好父母亲的责任,部分也因为我们的记忆力变差,讲过的会忘记,所以我们啰嗦、唠叨、碎碎念。孩子们不喜欢这样被对待,我们也不喜欢被长辈这样对待,差别在于,我们会多给长辈一点点耐心,如此而已。

  (编辑 林硕)

  ■文 吕传彬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