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坦布尔——灵魂在拍手作歌

  游记是一段时光的记录,如同相机捕捉瞬间的景象。这一期小编要捕捉的这座城市,叫做伊斯坦布尔,也是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奥斯曼帝国,它破败衰落,它辉煌美丽,充满着帝国斜阳的忧伤。

  土耳其有一句谚语叫:“红苹果惹人摘”。伊斯坦布尔,曾经的君士坦丁堡,自古就是惹人摘的红苹果:中国海上丝绸之路西去的终点、西方十字军东征的据点、亚欧大陆的门户……每个称谓都让人神往。

  伊斯坦布尔是土耳其最大的城市和港口,土耳其的文化、经济和金融中心,欧洲最大的都会区之一,是世界上唯一地跨两个大洲的大都市。由于位居博斯普鲁斯海峡,控制了黑海的进出,故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全市98%的居民信奉伊斯兰教。伊斯坦布尔曾经是罗马帝国(330~395)、拜占庭帝国(395~1204,1261~1453)、拉丁帝国(1204~1261)、奥斯曼帝国(1453~1922)与土耳其共和国建国初期的首都,至土耳其独立战争期间迁都至安卡拉。

  明朗的天空飘着白云,站在蓝色清真寺外仰望那座座尖塔,敬畏之感油然而生;在喧闹的集市中,琳琅满目的玻璃器皿焕发着夺目的光芒,真的很有冲动把所有的商品都搜罗进袋;码头旁的茶室里簇拥着各色人群,原来茶室不是老年人的专属,看着一个个帅哥美女在那里谈笑风生,喝着土耳其红茶,那种惬意,会在一瞬间感染所有人……

  看着海鸥由远至近,口中微甜带点苦涩的红茶与迎面吹来的海风,只想感慨,这热与冷的碰撞,营造了伊斯坦布尔在夕阳下的平静,安详,和那份挥之不去的庄严……

  疾驶在夜晚的桥梁上,点点的灯火在黑夜里仿似天空中闪烁的繁星;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当礼拜的祷告声响起,整座城市就显得如此之圣神,肃穆,与此同时你的内心也获得了神给予的祥和之感。

  无论你的信仰是什么,当踏足这块土地,那神秘而高尚的伊斯兰信仰就已包围在你的身边,让你体会神的庇佑……

  托普卡帕宫

  托普卡帕宫是土耳其最大的博物馆,自1465年至1853年一直都是奥斯曼帝国苏丹在城内的官邸及主要居所。在土耳其古都伊斯坦布尔的欧洲部分、黄金角海湾南岸一个叫“皇宫鼻”的山顶上。“皇宫鼻”像一小半岛伸入海中,右前方为广阔的马尔马拉海,左前方是博斯普鲁斯海峡入口处,景色绮丽。托普卡帕故宫是奥斯曼帝国鼎盛时期,25位苏丹寝住过的宫殿,1478年建成,作为皇宫达400年之久,是奥斯曼时期宫殿建筑的杰出典范。土耳其共和国成立以后,将这座王宫改为博物馆。

  托普卡帕宫是昔日举行国家仪式及皇室娱乐的场所,现今则是当地主要的观光胜地。托普卡帕宫翻译过来成为“大炮之门”,昔日碉堡内曾放置大炮,故以此命名。

  征服拜占庭帝国君士坦丁堡的苏丹穆罕默德二世在1459年下令动工兴建托普卡帕宫。皇宫由四个庭院及其他矮小的建筑物组成,昔日有大约四千人居住,以往的皇宫覆盖着一个广大的海岸地区。在多个世纪以来,皇宫经过扩建和整修,例如1509年的地震及1665年的火灾后,皇宫都进行过维修。

  1924年4月3日,托普卡帕宫在政府政令下变成帝国时代的博物馆。托普卡帕宫博物馆由文化旅游部管理。皇宫里有大量的屋宇和厅堂,但现今只有最重要的部分开放给公众,皇宫由部门的职员以及土耳其军方的武装守卫把守。托普卡帕宫是奥斯曼建筑的代表作,包含大量的、盔甲、奥斯曼的缩画、伊斯兰的书法原稿、壁画以及奥斯曼的珠宝宝物。

  圣索菲亚大教堂

  是位于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宗教建筑,历史悠久,因其巨大的圆顶而闻名于世,是一幢“改变了建筑史”的拜占庭式建筑典范,335年由君士坦丁大帝首建,532年查士丁尼一世续建。1453年被奥斯曼帝国占领,被改建成为伊斯兰教的清真寺。

  1935年2月1日,这座建筑重新以博物馆的身份对世人开放。教堂藏有大量圣物,当中以一个15米(49英尺)高的银圣幛最具特色,圣索菲亚大教堂是君士坦丁堡牧首的圣座,在近千年的时间里都是正教会的焦点。

  在老城区走走停停,这些来自世界各地“驶来拜占庭”的游客来到伊斯坦布尔,几乎都是为了它——圣索菲亚大教堂。查斯丁尼大帝在仅仅六年内把圣索菲亚大教堂建成,成就了其成为了古典时代晚期最了不起的建筑。圣索菲亚大教堂在全世界的现存的寺庙教堂建筑里面,资格太老了,陈丹青说“(圣索菲亚大教堂)起建于华夏的北魏末期,如今中国哪儿有半座北魏时期的寺庙而保存如昔啊!”

  圣索菲亚教堂不但资格老,而且还属于“神级别”的教堂建筑,据说十世纪的时候,从基辅前来寻求真理的俄罗斯人目睹了圣索菲亚大教堂内礼拜仪式的壮美,最终导致了俄罗斯皈依了东正教。当时俄罗斯人记述道:“我们不知道自己是在天堂还是人间,因为人间不可能有如此辉煌和美丽。我们只知道,在那里,上帝就居住在凡人之间。”

  如今,圣索菲亚大教堂仍然耸立在老城中央,主体建筑依然保持了东正教的精细壮美,只是与伊斯兰教的简单质朴的四座清真塔形成鲜明对照。对此,电影《1453》里是这么描述的:默罕默德二世攻克君士坦丁堡后,站在废墟中望着这座遭到严重破坏的城市,深感不安,他对着幸存的国民说:“别担心,从今以后,你们的生命,你们的财产,同样是我们的一部分,你们可以以你们原来的信仰自由地活着”。

  就是这位野心勃勃的在西方世界里被认为是野蛮无礼冷酷无情的伊斯兰苏丹王,那时却做了一件至今让世人津津乐道的伟大的事儿:他下令保留了圣索菲亚大教堂,只是在教堂四角加上了四座高高耸立,如同胜利旗帜在招摇的清真塔。并在圣索菲亚大教堂的对面,建了壮美可以与之媲美的伊斯兰教的蓝色清真寺。这两种宗教的载体带着同样强大的气场在一个广场两端两对面较量,都同样执着地像是要让全世界皈依他们的信仰一般。

  圣索非亚大教堂的特别之处在于平面采用了希腊式十字架的造型,在空间上,则创造了巨型的圆顶,而且在室内没有用到柱子来支撑。君士坦丁大帝请来的数学工程师们发明出以拱门、扶壁、小圆顶等设计来支撑和分担穹隆重量的建筑方式,以便在窗间壁上安置又高又圆的圆顶,让人仰望天界的美好与神圣。由于地震和叛乱的烧毁,圣索非亚大教堂经历过数次重修,尤其公元532年查士丁尼大帝投入一万名工人、32万黄金、并花费六年光阴装饰圣索非亚大教堂。

  蓝色清真寺

  它是回教世界最优秀的建筑师锡南(Sinan)的得意弟子Mehmet Aga的作品,也是伊斯坦布尔最重要的建筑之一。建于1609年。清真寺内墙壁全部用蓝、白两色的依兹尼克磁砖装饰。巨大的圆顶周围有六根尖塔,蓝色清真寺是世界十大奇景之一。建造蓝色清真寺没有使用一根钉子,而且历经数次地震却未倒坍。260个小窗、20000多块蓝色磁砖、地毯和阿拉伯书法艺术是该寺的重要看点。

  蓝色清真寺(Blue Mosque)其实是通称,得名于伊兹尼蓝磁砖的光彩,它真正的名称应该是蘇丹艾哈迈德清真寺(Sultanahmet Camii),可以说是伊斯坦布尔旧市街的中心。

  蓝色清真寺建于17世纪,大圆顶直径达27.5公尺,另外还有4个较小的圆顶,大圆小圆煞是好看;而清真寺不可或缺的尖塔,蓝色清真寺当然也有,高43公尺,而且硬是比一般的清真寺多了一根;据说只有回教圣城麦加的清真寺才能盖六根尖塔,蓝色清真寺在兴建时,建筑师听到素檀何密一世“黄金的”的命令,没想到“黄金的”和“六根的”音很近,结果蓝色清真寺就逾矩有了六根尖塔。

  蓝色清真寺的美景有四个观察点:

  第一是光线。穿过260个小窗的光线,溶入昏黄、呈圆形排列的玻璃灯光中,幻光明舞,像是个虚拟的空间。

  第二是伊兹尼蓝磁砖。整座蓝色清真寺装饰着的2万片上的伊兹尼蓝磁砖。

  第三是地毯。寺内铺满了伊索匹亚的朝贡的地毯。

  第四是阿拉伯书法艺术。支撑大圆顶的4根大柱直径5公尺,槽纹明显,柱头的蓝底金字阿拉伯文,还有挂在柱身的黑底金字阿拉伯文,真得都像艺术花纹。

  今天,伊斯坦布尔老城里,那些带遮阳篷的“巴扎”集市和迷宫般的小巷店铺里仍然像古典时期那样经营着来自世界各地的货物,人来人往商业繁荣,但曾经的基督天堂城市却已经旧貌换新颜:在圣索菲亚清真寺周围的山坡上雨后春笋般地出现了很多清真寺,和雕刻着精美的花饰、纤细如针的白色尖塔,好多著名的才华横溢的清真寺建筑史在这里创作了很多永恒的经典作品。准时响起广播,然后穆斯林们便会自觉进来做祷告的清真寺里,安详的阳光从大玻璃窗户透进来,这些清真寺里到处刻满着精细复杂的几何图形,还有密密麻麻的鲜亮橙红色、绿松石色和青瓷色,画着伊斯兰文字和花朵图案的砖块,它们在寺庙深海蓝的主色调的陪衬下,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精美绝伦,把《古兰经》中描述的“无边无际的乐园”的景象呈现于世人眼前。

  卡里耶博物馆

  是伊斯坦布尔仅次于圣索菲亚的拜占庭遗迹。它原是一处教堂,正式名称是柯拉修道院教堂,和伊斯坦布尔的基督教堂一样,建于5世纪的柯拉修道院教堂在奥斯曼帝国时代被改做清真寺,同时在素檀的下令保护下,教堂墙上十三世纪至十四世纪绝美的马赛克镶嵌画作,被涂上灰泥,没有被挖除破坏。教堂的空间从一进门,墙面及小圆拱上,就在叙述基督及圣母的一生,从天使报喜、基督诞生马槽、基督行使神迹、基督赐福、圣母的生与死及各位圣徒使者等,每一幅虽都略显残破,但表情栩栩如生,色泽依然完整,即使历经数百年的尘封一样具有高度的艺术性。

  朵马巴恰皇宫

  它建于鄂图曼帝国国势已没落之际,给帝国几乎无法负荷的财政压力。搭乘博斯普鲁斯海峡一周的游船,很难不被面海的朵马巴恰皇宫,那615公尺长的壮丽大理石立面所吸引,巴洛克的繁复加上鄂图曼的东方线条,让朵马巴恰皇宫宛如博斯普鲁斯海峡皇后般尊荣,内部装潢更丝豪不输给英国的白金汉宫。

  十九世纪中叶,当老皇宫托普卡匹宫不敷使用也不够现代化时,鄂图曼君王将原本是木制面积又小的朵马巴恰皇宫,改建成富丽远超过欧洲任何一座皇宫的素檀居所。

  新皇宫和近代土耳其历史的关系深远,土耳其共和国第一位总统凯末尔以此为官邸,并在此和许多国家领袖会谈新土耳其的建国方略和世界和平,他更死在此地,皇宫中的每一座时钟为此凝结了时间,定时在九点零五分。

  观光客是从皇宫的南侧、有座巴洛克钟塔的宫门进出,门口的站岗卫兵交接仪式,也是观光的焦点。新皇宫占地七千公顷,有43间厅堂、70间浴室及285间房间,华丽非常,水晶楼梯扶手、豪华水晶吊灯(重达一公吨以上),以及各国君王送给素檀的礼物,将整个皇宫装点得金碧辉煌,极尽奢华之能事,开放参观的重要在行政翼、大宴会厅(Grand Ceremony Hall)或皇帝厅(Imperial Hall),以及后宫(Harem);后宫的参观团和皇宫团是分开的,必须事前在入口处就购妥门票。

  由于新皇宫还担负着接待国宾及土耳其总统由首都安卡拉前来伊斯坦布尔时之用,所以对观光客的管制非常严格,除了每天限制人数(1500人次)外,而且都要跟着皇宫导游,不能单独游逛,同时在进皇宫时,都要检查随身行李,连相机都要被查验,挂证识别。

  博斯普鲁斯大桥

  这是位于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一座悬索桥,为第一座跨越博斯普鲁斯海峡并连结亚洲与欧洲两大陆的跨海大桥。

  每当夕阳西下,夜幕降临,海峡大桥和两岸灯火通明,水面熠熠泛着银光,倒映出岸上的古堡、清真寺、屋影和林影,五彩缤纷,充满神奇的色彩,别有一番情趣。从远处眺望,雄踞海面的大桥,犹如一条巨龙横卧,蔚为壮观。

  入夜,桥上华灯齐明,远远望去,宛如巨龙凌空。

  海峡大桥东岸是亚洲,西岸是欧洲,伊斯坦布尔最初的老城区就建在西岸金角湾南部的岬角上,如今还保留着历代修整的城墙。

  市内蜿蜒曲折的古老街道上,殿阁林立,寺塔如云,而宽敞笔直的阿塔土耳其大道和独立大道两旁却高楼簇起,树木成荫,清晰地显示出这里汇集了东西方各种文明。

  塔克西姆广场

  塔克西姆广场(Taksim Square),相当于伊斯坦布尔的天安门广场。是伊斯坦布尔最重要的市中心,制高点之一。这里有伊斯坦布尔最热闹的商业街,也有世界上最短的地铁。

  塔克西姆广场是伊斯坦布尔最大的广场。这里是土耳其球迷心中的圣地,他们在这里哭过,也在这里笑过。塔克西姆广场是土耳其人与体育,与奥运互通的载体,每当土耳其国家队参赛,这里便有上万名球迷在塔克西姆广场庆祝国足队员英勇拼搏的精神。

  塔克希姆广场位于伊斯坦布尔市中心的贝伊奥卢路。这个饱经沧桑的城市广场,见证了无数重大事件和激动人心的时刻,毋庸置疑地成为了这座城市的文化……

  结语:

  一个衰颓的老人只是个废物,

  是件破外衣支在一根木棍上,

  除非灵魂拍手作歌,在凡胎肉体里

  更高声地为每一件破旧衣裳歌唱,

  而且没有一所歌唱学校不研习

  自己的辉煌的不朽乐章;

  因此我就远渡重洋而来到

  拜占庭的神圣的城堡。

  ——节选自叶芝《驶向拜占庭》在叶芝《驶向拜占庭》的诗里,伊斯坦布尔是充满生活智慧的老人,在阅历了世间无尽的无常后,苟延残喘之际却用灵魂拍手作歌,奏出不朽的乐章,从此成就了另外一种形式的永生。

  城尤如此,人亦何堪?

  城市不是永恒的,但只要人类尚存,这座城总会被延续下去。

  生命是有期限的,但只要灵魂在,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死亡。

  (编辑 朱晓婷)

  ■文 饭否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