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万象于胸怀

  画家沈友斌是位真性情的人,坦诚笃厚中润透出散淡飘逸之气。多年的北京生活陶铸了他宁静自得个性的形成。自从甲午夏月与沈友斌在宋庄美术馆相识后,便音信不绝,闲话绘事。近期他又从太行山写生归来,为我讲述写生轶事、创作灵感,娓娓可听。走进他的绘画艺术,直宣逸趣,忘笔墨而有真景,现实与理想的矛盾都在变幻的画面里一览无余。他对国画创作的敏锐思考,天马行空的艺术驰骋,使人领略到创作背后深刻的精神性和理性上的艺术感悟力。

  中国画向来看重自己的个性风貌,凡有成就的画家都拥有与众不同的绘画体貌。正谓“夫画者,从于心者也”。而山水画中的“林泉高致”是否达意,最重要因素是画家修养的积炼。一个人的品格素养必然会在其绘画作品中暴露无遗,是以倪云林画格冷逸,徐青藤泼墨奔放,董北苑的清淡简远,皆因气质修养所致,画家作品的面貌与其个人的经历、品学、修养有着密切关系。沈友斌出生于文化底蕴深厚的江苏新沂,自幼耳濡目染,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对书画产生浓厚兴趣,先后求教于南京艺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国家画院、中国美协高研班等。得到老一辈艺术家悉心指导,同时与学友的交流中也得到丰富的艺术滋养。求学的过程也是创作经验不断积累的过程,可以从传统中寻求新的机制,并努力对传统进行创造性的个性表达。在此前,沈友斌还有着十年油画的功底,这方面他追求环境的真实,为了达到逼真的艺术效果,他严格遵守色彩的法则和事物造型,这样审美趣味在于真和美。沈友斌恰恰把握好“中西合璧”,注重西方绘画形式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嫁接融合,与国画为主题内容和技巧上形成高度统一,加之他本身传统笔墨的造诣,作品才形成自己的有内在精神、艺术独特的现代意境。

  沈友斌擅长人物,同时主攻山水。他对传统的形态、当代的语境和绘画的价值取向,有着深刻的认识和把握。他不囿于传统的笔墨与现成的山水样式,而热衷于对真山真水意匠加工。在写生的过程中,他从来不照抄对象,而是在主观与客观之间寻找一种审美感受,在内心深处寻找与大自然交流的笔墨语。沈友斌写生不为艰险,他背着沉重的画材往往在山中走上几十里路,才找到符合自己心中的画境,经常忘记吃中饭,直到天色将晚才放下画笔。《九莲胜景》是他近期在太行山八里沟的写生创作,他将客观存在的山石、树木、小桥、流水、牌楼,运用墨色变化和线条有机地组合转换成一种节奏,并使画面蕴藏着对自然韵律的感受,使作品抒发静谧悠闲的气象。沈友斌主张“搜尽起风打草稿”,他认为写生是亲近自然、锤炼笔墨、提高造型能力的最佳办法。但他的目的不仅仅追求形似,而是捕捉山水带来的情感,面对自然界的感悟提炼出符合自己心意的艺术符号。在写生过程中,沈友斌步步为营,他总结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敏锐的观察能力。同时大力提倡“书画同源”的理念,这恰好符合现代文人的理念,画面轻松流畅的线条,力求在笔墨中寻求书写性,这种相互融合的表现方式,才能营造出秀丽苍润的理想境界,达到了“以画说话”的实力。

  如今,沈友斌客居京华,这是大唐首邑集团为他提供画室,这古香古色的建筑是他静心创作的最佳场所,他擅画不求售,以纯净之心性坚持“立万象于胸怀”,寻求中国画的艺术规律,从中采撷艺术的审美元素,塑造更完美的艺术形象。真正的艺术也是心灵的表达。现在,沈友斌尝试一种新的表现手法,打破常规的有型,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由具象转向抽象的过程,到达一种虚幻的、绵延的或空灵朦胧或雄强厚重的创作,这种越来越鲜明的手法无论是在人物还是山水中的表现皆同一理。画画的灵性,来自于修养,修养来自于学问,沈友斌十分重视画外功夫的修炼,生活中除了画画,他经常出入的地方就是美术馆和书店,正是这样的文人情怀和随着文学的修养日渐深厚和对客观事物的强烈表达,才使得自己的作品摆脱程式化的构架,令其作品笔意更加丰富,气韵更加生动,达到一种清新恬淡的人文精神!

  (编辑 朱晓婷)

  ■文 朱铁力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