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约恩施州文化遗产旅游景点发展因素及破解对策——以湖北省利川市大水井为例

  文化遗产旅游景点是一个地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恩施州文化遗产旅游景点在政策、管理制度、基础设施、交通和人才条件等优势条件下得到较快的发展。但是,在其不断发展的同时,制约其发展的因素也日益显露。自然破坏、制度的不完善、交通条件相对落后、宣传力度较小、专业人才缺乏、文化结构单一,缺乏创新等种种因素,限制了文化遗产旅游景点的进一步发展。对此,笔者从基础设施、管理制度、宣传力度、人才等方面提出对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不满足于现有的物质生活,而更加追求精神上的满足。旅游也便成为一个热门词汇。文化遗产的开发给旅游业的发展又抹上了更加绚烂的色彩,以文化遗产为载体的旅游景点也在不断增多。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有着丰富的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文化,近年来,政府加大了对旅游行业的投入,恩施州的文化遗产也随即得到了开发,为恩施州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强大的推动力。但是,随着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文化遗产为载体的旅游景点不断发展,随之而产生的问题也日益显露,制约着恩施土家族自治州以文化遗产为载体的旅游业的发展。在2000年国务院公布的全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恩施州利川市大水井名列其中。大水井坐落于《龙船调》的发源地——利川市柏杨坝镇,为清代晚期至民国的李氏庄园。大水井演绎着一个家族的荣与辱,凝固了一个民族的建筑文化史,彰显了恩施地区的民族文化和历史兴衰,是恩施地区以文化遗产为载体的旅游景点之一。故此次调查以利川市大水井为例。

  文献综述

  关于文化遗产旅游业发展的研究,历来都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国内的研究主要注重于文化遗产自身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及其保护措施。

  文化遗产自身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是保护法律和机制不完善、缺乏抢救和保护经费、教育与文化遗产的保护以及传承脱节、文化遗产过度开发、假冒违章建筑的破坏、自然因素的破坏、规划缺位、旅游硬件滞后、缺乏创新等等。国内学者针对制约文化遗产旅游业发展的对策,大致从文化遗产本身、市场、科技方面提出了相应措施,指出推动文化遗产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进行立足实际情况、进行市场定位、进行销售渠道建设、加强区域合作、突出特色、加强对外宣传、并依靠科学技术,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因地制宜,加强对自然灾害的防治和人文环境的建设和修复。

  综上所述,笔者发现在国内研究中少有学者关注制约文化遗产旅游景点发展的外部因素。为了更全面的了解制约文化遗产旅游业发展因素,以便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笔者将制约文化遗产旅游景区的因素分为两个大类,一类是文化遗产的自身因素,一类是外部因素。所以,本文将从文化遗产自身因素和外部因素两个方面进行调查。

  基本调查情况

  通过调查发现,大水井景点在发展过程中既有对其有利的条件,又有其制约因素。笔者将在此详细阐述利川市大水井景区近年来在交通、宣传、政策、餐饮服务和景区内基础设施方面的发展现状。

  有利条件

  地理优势,大水井坐落于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柏杨坝镇,位于利川奉节沿线。随着利川市两路(宜万铁路和沪蓉西高速公路)的开通,利川的交通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这给大水井的发展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使得游客量增加,也加强了大水井对外的交流。

  宣传方面,利川市政府抓住机遇,与周边地区建立了旅游区域合作机制,多渠道地拓展了对利川旅游景点的宣传,提高了利川的知名度。利川市政府打出“我靠重庆,西部凉城”的广告词,在网上引发热议,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了利川这座小城。在利川旅游业的发展蒸蒸日上的同时,大水井景也成为了利川旅游业发展的名片,前来大水井景点的游客也不断增加。而且,2011年电视剧《大水井》在利川市大水井景区成功开拍,2014年在央视热播,更多人通过《大水井》这部电视剧了解到了大水井景区,直接提高了大水井景点的知名度,越来越多的人了解了大水井并慕名而来。

  在政策方面,近年来,利川市明确提出了“旅游强市”的发展战略,按照“围绕大生态、培育大产业、开发大市场、发展大旅游”的工作思路,着力打好溶洞观光游、避暑休闲游、民俗文化游三张牌。在政府对旅游业的大力重视和发展的环境下,作为民俗文化遗产的大水井景点毫无疑问地被纳入重点发展对象之列。

  恩施州利川市大水井景点内基础设施的建设逐年完善,公厕从无到有、从有到优;旅游指示牌、警示牌也逐年增多。大水井景区周边也分布着餐馆和小型旅店、停车场等服务场所,方便游客来此旅游。

  限制因素

  大水井从村民住房到对外开放并成为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大水井景点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来此旅游的人也逐年增多,但是,在大水井景点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免不了出现一些阻碍其进一步发展的因素。经过此次的实地观察和走访,笔者整理了如下几点:

  旅游基础设施不健全。旅游公路等级低,路面差。落后的旅游交通基础设施与高速发展的旅游业形成“剪刀差”现象,阻碍了大水井旅游的发展。大水井周边酒店、饭店、旅馆较少,服务条件较差。厕所位于景区外,给游客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停车场和旅游休闲设施较少,远不能满足游客需要;而且旅游标识牌、公路指示标志不完善,对游客来此旅游带来了不便。

  大水井景点的文化结构单一。大水井景区展示了当时李氏庄园的繁华,再现了中国古代精湛的建筑艺术和土家人的风水之说,但未得到很好的开发。大水井景区特色旅游商品、纪念品开发不够,没能形成民族特色卖点,不能满足到此游客对民族特色品的需求;缺乏特色文化娱乐项目,未能更好的展示土家族的生活习俗。从而未能没能达到更好的吸引游客的目的。

  自然破坏和历史遗留问题。墙体历经年代久远,受到雨水侵蚀和风化作用明显,许多墙壁受损;黄蜂等昆虫对宅子木柱的破坏,也给大水井的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大水井景区尚未对外开放前,是当地村民的住所。医院、学校等都设在此处,日常生活对大水井带来了破坏。

  管理制度不健全。景点的经营制度、保护制度、对游客的管理制度不健全。经营不当,存在“强制性”消费现象;景点内,由于未进行及时到位的维修,一些木制品已经腐化;还存在游客乱刻乱画现象,并未及时处理。

  旅游人才相对缺乏。旅游人才水平的高低,对专业知识掌握的情况,关系到一个旅游景点的形象和社会评价,更会影响一个景点的发展。大水井旅游专业人才较缺乏,在职人员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够,也制约着大水井的发展。

  发展对策

  文化遗产自身的发展出现了问题,必然会降低文化遗产旅游景点对游客的吸引力;而外部因素方面的缺失或不足,又使得其发展更加受限。针对以上制约大水井景点旅游业发展的因素,笔者提出以下几种对策:

  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大投入,完善交通设施,增加交通工具的数量,改善大水井景区到县城的交通条件。政府和管理部门要招商引资,积极推进景区周边旅馆饭店、停车场、旅游休闲娱乐场所等的建设,方便游客来此旅游,进而扩大大水井景区的游客量,进而增加旅游收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政府和景区管理部门应完善景区的管理制度,杜绝“强制性”或“蒙骗性”商业行为;制定游客参观准则等,以规范游客行为,达到保护大水井景区的目的。并要完善大水井景区的保护制度、加大景区保护资金投入,加大对景区内建筑的维修力度。

  加大对大水井景点的对外宣传力度。政府有关部门、大水井景区的管理部门加大对大水井的宣传费用投入;加大和周边地区、景区的合作,拓展宣传渠道。采用各种媒体“各个击破”,让更多的人了解大水井、走进大水井。

  加大创新力度,打造形式多样的旅游景点。在原有的文化遗产上,加入一些当地的非物质文化,如山歌、舞蹈等。以满足人们对旅游更多的需求。

  增加对高层次旅游人才的待遇,吸引较高层次的具有旅游专业知识的人才来此就业。增强大水井景点自身在人员上的实力。

  大水井的开发虽历时不久,但却发展迅速,给当地人民也带来了不少收入。但在发展过程中,由于自身原因或者外部原因,由于历史问题或者发展中产生的问题,大水井景区的发展受到了一些制约。经过此次调查,笔者拟出了以上制约因素和发展对策,希望此次调查能对大水井景点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文|龚宇 方诗匀 黄超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