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市场化对农村中利率市场化的影响——以雅安市石棉县、宜宾市翠屏区为例

  在我国,作为中国的基本国情,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发展滞后是不争的事实,一直都存在有经营模式传统固定、资产结构单一脆弱、盈利渠道简单稀少等缺陷。利率市场化浪潮下,针对客户行为的反馈,获取相关有效信息,成为农村中小机构改革转型的重要一步。该文对此进行了研究并提出建议。

  2002年,我国在八个县的农信社实行了利率市场化改革试点。利率市场化的改革,使得以净息差主要收益来源的农村中小金融机构遭受严重冲击。主要原因是,农村中线吉人机构在金融产品推广以及中间业务开展等方面较为薄弱,利率市场化推行之际,息差收窄,盈利能力自然迅速被削弱。在此背景之下,借助国家对于“三农”问题的政策扶持,加速转变升级盈利模式,赢得更加广阔的市场竞争份额,将成为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发展至关重要的一步。

  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发展现状

  盈利模式。众所周知,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数十年以来,都是在以“速度规模型”为主要发展方式进行获利,依靠国家的“三农”政策,以存贷款利差作为盈利收入的主要来源。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农村中小金融机构面临巨大压力,市场化条件下,净息差将逐步收窄,这会使其盈利能力遭受冲击。

  体制机制。现有国情下,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无论体制还是机制,离真正意义上的流程银行都还有较大的差距。 “三会一层”仍然处于理论架构的阶段,各阶层关于独立、充分履职的问题尚未实现,相互之间的制衡和约束作用仍然薄弱;各个机构之间职责模糊,界限不清等问题普遍存在。机制建设、经营行为基本取决于高层偏好,导致出现经营粗放、管理粗放的局面。农信社、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等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在体制机制的改革问题上,目前尚未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中间业务。从盈利方式来看,现目前所研究的中小农村金融机构的主要盈利来源是:存贷款息差。而中间业务在盈利收入中的所占比例极少,利率市场化之下,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是提高农村中小型金融机构综合收益的必然选择,是增强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核心竞争力的客观要求。

  金融产品。中小农村金融机构以及大部分的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创新现状:金融产品缺乏创新性,产品之间相似性过强,无法形成核心竞争力;金融产品创新大多以自发式创新和任务式创新为主,研发出的产品实用性差,难以贴近市场需求;整个行业金融产品创新氛围不够,甚至一度处于停滞状态。

  风险管理。在中国特色基本国情下,包括政策、体制、管理等多方面原因,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在风险管理能力方面存在较大问题。主要存在的风险包括信用风险与流动性风险。利率市场化之后,由于利率自由化所带来的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会更加显现。信用风险主要体现在:资产结构的单一以及不良资本占比过大;流动性风险主要体现在:银行无法应对因负债下降或资产增加而导致的流动性困难,资产和负债之间出现不对称,流动性需求与供给的不匹配。目前,虽然一部分农合机构的经营情况有所改善,部分农联社正积极筹划组建农商行,但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对风险的把控能力还有待提高。

  客户行为

  在利率市场化中,客户是最大的受益者,客户对于银行风险、业务种类、金融创新等方面都有不同的行为反馈,客户需求决定银行生存。本文拟通过对微观主体(居民)的调研,分析其对于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以雅安市石棉县、宜宾市翠屏区为例)业务开展的反馈行为(不考虑贷款需求)。

  按不同的分类标准包括:年龄、居民年收入、工作类型、存款目的、是否购买理财产品、存款偏好等对客户进行划分。

  数据统计分析

  总共对1500人进行了调查访问,通过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得到以下结论:

  40岁以上人群,大都会选择银行存款作为理财方式,40岁以下人群较少选则银行存款进行理财。

  年收入越高,对理财产品的重视程度越高。

  农民、个体商户以银行存款占个人收入的比重较大,企业职工和公务员则相对较少。

  68.23%的调查对象进行银行存款的主要目的在于保障其安全性,其次才是流动性(方便取用),最后是收益性。

  在调查对象中有约56%的居民有购买理财产品的经历,41%则没有。购买理财产品的方式,银行依旧占主导,网络平台正在崛起。在选择存款时,绝大部分的居民更在意存款利率的高低,并会据此选择不同存款种类。

  相关建议

  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针对客户行为,应当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利率市场化必然造成利率的频繁变动,利率风险加大,这要求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要建立健全内部利率管理机制,针对市场利率风险进行有效规避和防范。对于以银行存款为主要理财方式的“存款型”人群,利率浮动对其影响较大。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应当在保障该部分人群利益的基础上,提高服务质量,多多加强与客户的沟通,紧密客户与银行的依存关系。这样在市场利率波动情况下,不会使银行存款数量发生大幅波动,也避免了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为了争取客户,盲目提高存款利率,扰乱市场秩序。

  数据显示,村镇居民进行存款的主要目的在于保障财产的安全性,其次是保障其流动性。在吸收存款的过程中,应当展示出自身保障财产方面的优势,存款保障制度的优越性,例如理赔范围,或其他补偿。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在村镇有网点优势,覆盖面较国有银行更大,在满足居民流动性需求上做得比较全面,但是,如果能在存取款手续和费用上实行方便优惠政策,效果更佳。

  农村金融市场是一块沃土,面对激烈的竞争,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必须根据市场细分的原则,确立自身在农村金融市场中部分细分市场中的优势,而后形成独特的品牌优势。综合调研的几个问题的数据,对于理财产品的需求与否,居民基本各占一半。这说明理财产品在农村金融市场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同时也说明了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在理财产品创新和推广上力度不够。在农村区域,多数人对理财产品认识不够,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加大理财产品种类的开发,按照客户人群的特征,制定不同种类的理财产品,创造自身理财产品的优势,保障新颖性。在产品研发的过程中,加大人才引进,提升科技竞争实力,独立出专门的市场调查部门,切实了解客户的理财需求。最后进行效率推广,为优质客户匹配专人进行理财产品的规划和打理。

  “互联网+”是当下新名词,网络成为一个新兴发展平台。数据显示,人们通过网络平台进行理财产品购买或者其他银行业务的比重正在增加。面对利率市场化的挑战,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应当坚守阵地,在资产结构调整转型的同时,加强科技应用力度。将金融业务摆上网络平台,致力于传统业务与网络金融的融合。现阶段,互联网在村镇的普及程度变高,农村网民数量剧增,这对于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是一个发展机遇。根据不同人群在各大网络平台的参与度,建立独立的网络运营团队,实现科技创新、产品创新,打破原有单一经营模式,实现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新常态转型。

  文|严寒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