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后勤管理工作
- 来源: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事业单位,后勤管理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6-08 08:23
事业单位后勤管理是一项综合性工作,集行政事务管理和后勤服务保障于一体,它为事业单位完成职能工作提供必要的物质和服务保障。事业单位的后勤管理水平直接影响职工队伍的稳定和单位工作效率。事业单位建设对事业单位后勤管理提出了全方位的新要求,建立新型事业单位后勤管理体制和服务保障体系,才能更好地保障事业单位职能工作的顺利开展。
事业单位后勤管理现状
事业单位后勤具有特殊体制和结构形态即“小机关、多实体、大服务”,“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种模式的产生与存在和我们的社会制度、经济制度、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状况紧密联系。事业单位后勤具有供给制、福利型的性质和封闭式的自我配套服务运作方式。这些特征具体表现在3个方面:后勤服务方面的设施均由事业单位投资,不折旧,不进入后勤部门的成本,全部或部分转化为职工生活补贴;后勤部门职工的工资、奖金和补贴全部由事业单位承担,其费用部分转化为职工的生活补贴;事业单位在行政经费中按一定比例提取集体福利基金用以开办浴室、商店、医务室等,并以低于市场的价格给职工提供服务或产品,集体福利基金全部转移到职工实际收益中去。
后勤部门隶属于开办的事业单位,作为事业单位的内部机构来设立的,占用事业单位编制,使用行政事业费用,接受事业单位的领导,向事业单位负责,后勤工作的计划、方式和人事安排都受事业单位的制约,依据行政命令履行服务职能。在财产物资上,后勤部门的资产投资由事业单位提供,归事业单位所有,为事业单位服务。在管理方式上,主要依靠行政手段管理,用指令性计划和行政命令来推动工作。因此,后勤部门对开办单位的依赖性相当大,开办单位对后勤部门的行政干预也相当大。
现行后勤管理体制存在的弊端
现行事业单位后勤管理体制受到传统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影响,形成了“大而全、小而全”的运行模式和管理体制,它曾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也给事业单位职工带来过一定的方便和好处。但随着商品经济和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对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不断提高,它的弱点和弊端也愈来愈明显地暴露出来。
机构重叠,设备利用率低,重投入,轻产出,不讲经济核算,经济效益低下。长期以来,后勤部门一直被当作福利或消费部门看待,对它们在劳务服务中创造的价值及资金运动中回收货币的功能重视不够。
事业单位后勤部门长期存在劳动效率低、服务质量差的问题,和社会同行业相比差距比较大。其根本原因就是后勤管理体制缺乏内在动力机制。一是缺乏自主经营的机制,事业单位后勤部门的服务对象、范围、任务等都由事业单位决定,实行比较严格的行政控制,缺乏必要的经营管理自主权,不能独立自主地根据实际情况灵活经营,人力、财力、物力的浪费现象比较严重。二是缺乏利益制约机制,后勤部门作为事业单位的一个部门,其服务经费由单位补贴或实报实销,其管理办法主要依靠行政手段,由于后勤部门和事业单位的政务部门一样实行固定工资制,一般在任务上没有硬性规定,这就容易造成责、权、利脱节,工作缺乏动力,发展没有活力,严重影响了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的提高。经营的好坏与后勤部门、工作人员关系不大,这就使后勤部门既无外在压力又无内在动力,难以激发调动职工挖掘潜力、降低内耗、提高服务质量和经济效益的积极性。三是缺乏竞争机制。后勤部门的“产品”市场是相对固定的,“产品”需求量也是相对稳定的,而且大多处于“仅此一家”的地位,既无竞争风险又无倒闭的压力,易导致后勤人员服务的质量难以改进。由于后勤部门缺乏必要的经营管理自主权,分配上实行平均主义,经营的好坏与部门、个人利益未很好地挂起钩来,加之它“独此一家”的经营地位,和社会横向联系、比较很少,因此,部门和职工的积极性未能充分调动起来,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不高。
由于长期以来后勤服务工作皆由单位自己的后勤部门来提供,把单位办成了小社会,导致单位庞杂臃肿,增加了对单位职能工作的干扰,分散领导精力,继而影响整个单位工作效益和效能的提高。虽然在国家有关部门的主导下,确定了事业单位后勤部门的改革方向,也进行了实质性的改革探索,例如自1995年开始,在部分试点城市的事业单位遵照国务院相关部门如原国家教委、财政部、卫生部、原劳动部制定和下发的《关于若干城市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分流富余人员的意见》(国经贸企〔1995〕184号)精神,用多种形式分离事业单位社会职能。2000年,根据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精神,全国事业单位又在国务院相关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工作的意见》指导下,将分离事业单位社会职能工作由城市试点转向全面推进,逐步将事业单位所办的中小学校、医院等公益型机构、后勤服务等福利型机构与事业单位的职能工作相分离,使事业单位能集中力量做好核心业务。
对事业单位后勤管理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积极推进事业单位后勤服务社会化。根据业务性质,后勤工作的职能可分为两部分:一是行政管理职能,主要包括财务管理、房产管理、物资管理、后勤服务经营实体管理、其它行政事务管理等。二是服务保障职能,主要包括单位的水、电、气管理、伙食管理、车辆的使用和安全管理、医疗卫生管理、接待服务管理、生活服务管理、其他服务管理等。
在实现后勤行政管理职能和服务职能分开的基础上,将后勤服务工作从事业单位行政工作中分离出来,事业单位通过服务外包,将本不属于自己职能范围的各类内部服务交给社会专业机构去做,将现行后勤服务由供给型、福利型、封闭式的自我服务,逐步转化为建立在专业分工协作基础上的商品化、市场化、企业化服务。后勤服务社会化的最终目的就是让事业单位能够专注于核心业务,充分发挥自有职能,真正为社会服提供优质服务。
文|陈露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