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I荤素搭配影响因子与肉价维稳逻辑

  近期,猪肉、蔬菜涨价成为百姓普遍的认识。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CPI(居民消费物价指数)会出现哪些变化,会呈现何种趋势呢?众所周知,中国目前还是一个恩格尔系数较高的国家,也就是说,在居民消费构成中,食品类的消费所占比重较大,近三分之一,尽管这个比重近年来有所降低。而食品类的消费,在CPI统计时又细分为粮食、肉禽及其制品、蛋、水产品、鲜菜、鲜果六个方面,这六个方面荤素各半,其中粮食的价格国家从战略角度予以调控,猪肉的价格政府一般以补贴的方式进行调控,但仍以市场机制进行定价,其他四个方面依靠市场机制确定价格。

  纵观进入21世纪后中国CPI的情况,出现过两轮较大幅度(涨幅超过3%)增长,这两轮增长都呈现出持续、长期、幅度较大、周期发生的特征。按照国际惯例,当CPI增幅连续超过3%时,即意味着发生了通货膨胀;当低于1%时,则有通货紧缩的风险。

  从中国CPI月度同比增速数据来看,前一轮CPI较大幅度上涨始于2007年3月,止于2008年10月,持续20个月;后一轮上涨始于2010年7月,持续23个月。两轮上涨呈现出十分相似的周期发生现象,峰值出现的时间点也惊人相似,均在上涨后的第12-14个月,但后一轮趋势较前一轮缓和。

  两轮上涨中食品分类指数在整个期间均高于消费价格指数,且食品分类指数与消费价格指数具有加强的相关性。

  在前一轮上涨中,食品中蛋类和肉禽及其制品率先大幅上涨;随着时间的推移,蛋类在2007年6月到达最高值后走低,在2007年10月后低于食品分类指数,并于2007年12月低于消费价格指数;肉禽及其制品在期初虽然不是最大因素,但随后迅速攀升至期间最高值,并持续走高至2008年4月,2008年4月后走低,至2008年8月低于食品分类指数,但整个期间均大于消费价格指数;鲜菜在整个期间浮动最大,呈现出明显的季节因素;鲜果在整个期间的前段对分类指数有拉低作用,于2007年6月达到最低值,中后半段呈现较为明显的季节因素。

  在后一轮(2010年7月至2012年5月)上涨中,鲜菜是期初的主要拉升因素(122.30)并延续至2010年11月,在期末,鲜菜又成为主要的拉升因素并于2012年5月达到131.20,其间呈现明显的季节因素;在鲜菜后,鲜果成为了2010年11月后的第二段的主要拉升因素,期末,鲜果成为了主要的拉低因素;在鲜果后,肉禽及其制品成为了2011年5月后的主要拉升因素,该影响持续至2012年1月左右;其后,鲜菜成为主要的拉升因素;蛋类在期间的前三分之二段对食品分类指数有一定的拉升作用,但在后三分之一段与鲜果一同成为主要的拉低因素。

  因而可以说,食品因素是这两轮CPI较大幅度增长的主因,而食品价格的上涨,前一轮主要是因为肉禽及其制品上涨;后一轮中,鲜菜、鲜果、肉禽及其制品、鲜菜依次成为拉升食品分类指数的主要因素。可以说,前一轮上涨是“荤的”,后一轮是“荤素搭配”。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猪肉的供应一般都存在一个周期:猪肉降价——减少存栏——供应减少——猪肉涨价——增加存栏——供应增加——猪肉降价。这个周期中,有时猪农会以宰杀种猪的方式,减少存栏,这种情况下,要再增加猪肉供应,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在这段时间中,猪肉会较长持续在一个低供应高价格阶段。

  在猪肉涨价以及食品类其他因素的影响下,中国的CPI可能会进入另外一个上涨的周期。如果这个周期中,再出现因刺激经济而增加货币供应的情况,CPI的上涨将更加明显。因此,当前稳定食品价格显得更为重要。

  作者/刘辉,华南理工大学资产资源管理处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