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会计制度下的预算管理研究

  • 来源:时代金融
  • 关键字:高校,会计制度,预算管理
  • 发布时间:2015-09-10 13:38

  【摘要】预算管理是高校财务管理的重要环节,是科研和教学工作的有力保障。本文着眼于现有的预算体系,着重分析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分析该问题产生的根源。分别从预算编制内容的丰富、预算编制方法的创新、预算考核评价的突出以及预算执行控制的强化方面做了深入研究,使高校财务预算工作在教育教学中的杠杆作用得到最大限度发挥,充分发挥其在高校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高校 会计制度 预算管理

  一、高校会计制度的特点

  (一)会计报表体系完整统一

  现行的会计制度,从科学的角度出发对会计报表进行设计,并立足会计报表的通用性,以满足高校不同环境下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同时,会计报表的编制主体为高校,定期对外报送收支表、基数表、资产负债表等报表,其在兼顾国内高校特点的同时也接近于国外的会计报表。

  (二)会计科目设置完整规范

  高校会计要素一般分为五个大类,分别是支出、负债、收入、资产和净资产,同时根据这五个大类设置相应的会计科目,从而可以科学完整地反映高校的财务状况。其特点如下:①将会计科目分为支出、负债、收入、资产和净资产五类;②依据统一组织会计核算,以及大收入和大支出的相关要求,设置规范统一的会计科目;③将经营活动与事业活动分开,设立能够体现经营收支结余和经营收支及分配的会计科目;④设立无形资产会计科目。

  (三)会计平衡公式为:资产-负债=净资产

  高校的资金来源复杂,有捐赠、有拨款、有贷款等等,而资金的使用也是复杂多样。因此,在结合高校实际情况的前提下,参照国际惯例设立了新的会计平衡公式,即为:资产-负债=净资产。对负债与收入的界限也进行了严格的界定和区分,对高校法人地位的体现和有效会计信息的对外提供都具有积极的作用,同时也可以加强外界对高校偿债能力和资产结构的了解。

  (四)会计核算基础双重性

  为便于准确反映高校的收支情况,特将收付实现制作为高校事业收支的核算基础,将权责发生制作为经营收入的核算基础,从而实现对高校事业活动和经营活动情况准确全面反映。

  (五)采用国际通行的借贷记账方法

  借贷记账方法不仅是我国各行业使用的记账方法,同时也是全世界通行的方法。“借”代表支出与资产的增加而收入、负债和净资产的减少;“贷”则代表支出与资产的减少而收入、负债和净资产的增加。

  二、高校预算管理的现状

  高校财务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就是预算管理,是高校财务收支控制、评价和控制的有机体。一般由高校的财务部门牵头,围绕学校的党政工作来完成预算管理工作的。

  (一)预算编制的现状

  高等学校的预算编制必须遵循“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基本原则,支出预算必须在例行勤俭的基础上做到重点工作有保障,统筹兼顾、完整全面;积极稳妥则应该是收入预算所应遵循的原则。对于大支出与大收入的速算编制,预算管理则应包含所有支出与收入。

  高校的整体财务预算是建立在部门预算的基础上,也就是对各部门预算的汇总与细化,也就是二次分配。高校的整体预算编制遵循“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的原则。

  (二)预算控制现状

  高校的预算编制一旦确定,将对学校各部门的财务工作具有一定的约束力,同时具有较强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各部门应当严格按照预算编制执行,并由审计部门和财务部门对其进行实时检查和监督管理,对检查中出现的问题应及时进行分析和调整,从而达到预算事中控制,对于确实需要对预算进行调整的情况,学校财务部门必须向学校提出申请,通过后方可进行预算调整。

  预算控制包括两个环节,一是事后控制环节,也就是高校预算评价阶段的控制;另一个是事前控制环节,即就是预算编制阶段的控制。

  (三)预算评价现状

  对预算产生效果和执行情况的分析就是预算评价的职能。预算评价直接对下一年度的财务预算产生实质性的影响,而部分高校对预算评价的重视度不够,流于形式,对下一年度的财务预算起不到借鉴和完善的作用。

  三、高校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预算管理制度不健全

  我国大多数高校都没有设立专门的财务预算部门和机构,简单的将财务预算编制功能叠加于学校的财务部门,将其定义为一种财务行为。基本的过程是学校各部门提出下一年度的财务需求计划,汇总至学校财务部门,然后由学校财务部门进行汇总和分析,编制学校的整体财务预算,报学校党委会审议,通过后最终形成学校的财务预算。由于预算管理制度的不健全,专门预算部门的确实,导致在预算的过程中,学校各部门之间缺乏充分的沟通和整体的协调,使得部分预算数据冗余或者缺失,缺乏预算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二)预算编制存在的问题

  高校的预算应当是学校年度总支出和总收入的综合数据,决算结果应当和预算内容相一致。目前仍有很多高校,没有将所有基建资金和事业资金纳入学校的整体预算之中,造成了决算与预算的脱节,从而导致预算分析无法正常进行,直接导致学校决策机构对财务情况的把握。

  预算编制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缺失项目的收支预算;二是对收入的反映不够真实;三是支出信息不够完整。

  (三)预算执行存在的问题

  预算管理的严肃性在预算的执行过程中存在很大缺失,表现较为突出的一是执行时间滞后,高校中经常会出现在下一年度财务预算下达之前赤字运行的情况,这样一来,就导致在预算下达之前的财务活动缺少监管和约束,影响正常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二是约束力不强,由于缺少专门的预算编制和管理部门,往往会存在预算在执行的过程中缺少足够的监督力度和约束力,另外也由于学校的重视程度不足导致约束力的缺乏。

  (四)预算控制存在的问题

  预算控制在高等学校的整体预算体系中主要起纠偏和导向的作用,是保证学校预算工作顺利实施的重要环节,主要问题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事前预算控制不健全,也就是在预算的编制前期阶段缺少足够的重视程度,由于缺少专门的预算编制部门,导致各部门的预算缺乏足够的沟通和整体协调,使得预算结果缺少科学性;二是事中控制执行力度不够,一般情况下,在学校的整体预算编制下达后,各部门应当严格执行,而实际情况中,由于流于形式,致使事中控制没有发挥其作用,对于预算编制出现的问题也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三是事后控制不可靠,所谓事后控制也就是对当年的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整体分析,旨在及时发现上年度预算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加以整理和总结,对继续完善下年度的预算编制起到积极的作用。而现阶段仍有部分高校尚未建立预算分析机制,过于重视预算执行过程中的会计核算环节,而忽视了预算分析环节,从而导致预算分析工作开展困难,对预算管理的权威性造成了很大削弱。

  (五)预算评价考核存在的问题

  高校预算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预算评价,对高校预算执行情况可以进行有效评价和考核,在高校的奖惩中起到重要的作用。目前状况下,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预算评价体系缺少合理有效的监督机制,我们已经制定了相应的措施和规章制度可以实时控制预算收入,并监督预算支出的合法性,但仍然缺少对预算支出有效性、经济性和高效性的评价,资金的使用效益不高;二是预算评价缺少有效的考核体系,我国大部分高校仍然缺乏对预算执行情况的评价和考核,也没有相应的考评指标体系,致使办学资源的浪费,往往会出现资金使用率和使用效益较低的情况。

  四、高校会计制度下加强预算管理的措施

  (一)组织机构的建立健全

  组织机构的建立和健全是提高高校财务管理水平的前提,因此,学校应该成立专门机构负责学校的预算管理工作。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着手:一是组织机构人员构成,组织机构力求组成人员涉及面广泛且具有代表性,最好由学校各部门和各学院的代表组成。二是明确工作职责,预算管理部门应主要负责学校总体预算方案的设计,并对各部门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管理,同时应当对预算执行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并进行归纳和总结;三是要确立科学可行的预算管理组织程序。

  (二)完善编制体系

  现行状况下,各高校基本都采用将经费直接划分给二级学院,然后由各学院自行分配和掌握使用,在这种情况的预算管理的导向作用就会减弱,致使资金的浪费的和不合理使用。

  (三)严格遵循预算编制的原则

  “量入为出,收支平衡”是预算编制所应该坚持的基本原则,要做到支出预算没有漏洞,收入预算稳妥积极,坚持收入确定支出的原则,力求收支平衡,赤字预算必须避免。同时要坚持“保证重点、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在学校定量资金的前提下,对促进教学教育质量提高方面的资金必须要优先保证,对重点学科建设和优势科研课题要有所偏向,使得资金的导向作用和激励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同时还要坚持全面完整和成本核算的原则,高校的特殊情况决定了高校对办学成本意识的极度淡漠,学校办学资金的使用率也不高,缺少投资回报意识。因此,应成立专门的预算管理机构引进办学成本理念,同时加强事中控制,从而实现对办学资源和资金的合理有效使用。

  (四)科学设计预算编制内容

  学校层面的预算编制需要全面反映学校各部门各学院的所有财务信息,因此在设计和编制的过程中必须将学校所有的支出和收入纳入到一个体系当中,这样就可以完整全面地反映学校的财务信息。同时,将业务内容赋值、校内部门以及会计科目进行一一对应,这样就可以保证预算的及时下达,也就有利于对预算的评价、考核和控制。

  预算编制内容的设计可以从编制业务预算和编制财务预算两个方面入手。

  在编制业务预算时应力求反映基本的业务活动,比如说后勤服务预算、行政保障预算、科研预算等一系列业务活动的相关预算,具体可以分为支出预算和收入预算两个方面。

  (五)合理选择预算编制方法

  预算编制要紧密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以促进学校的发展为出发点,尽可能满足资源配置方案,预算编制不但要充分考虑学校未来的发展规划,同时也要考虑学校的发展现状。因此合理可行的预算编制在资金的安排、资源整合、收支测算以及实现陈本效益最大化等方面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六)加强预算的执行与监督

  1.强化预算控制的约束性。要依据预算管理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同时结合高校的会计制度设立“预算支出”与“预算收入”来实现对学校各部门预算编制的有效控制,其中“预算支出”可以对学校各部门预期产生的各种支出进行核算,并可以做出及时调整;“预算收入”可以对学校各部门预期的年度收入进行核算,并可以做出及时调整。这样一来,在学校的预算编制执行过程能够及时发现和反映学校各项财务活动的收支情况,极大增强了预算控制的约束力。

  2.建立预算执行预警系统。预算执行预警系统我们可以将其分为预算外和预算内两种控制预警,主要依靠财务软件系统,对往来的各项财务数据进行实时监控,对突破限额的财务数据进行及时报警提示,经核查审批后,方可进入正常财务流程取消报警。

  3.加大预算执行的监督力度。各项管理制度和政策是加大监督力度的保障,因此应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学校的审计部门也是监督预算执行情况的核心力量,学校的审计部门要采取定期检查和随机抽查的方式,对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从而保证学校各项教育教学工作有序合法地进行。

  (七)重视预算的评价和考核

  预算执行情况的评价和考核应当与学校的奖惩体系相结合,要充分维护预算管理的权威性,在设立评价考核体系是应采用定性和定量指标相结合的方式,力求真实反映预算执行情况,从而更好地促进学校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

  五、小结

  高校的预算管理是在国家的大政方针的影响下来进行调整的,不但要受制于国家的公共财政体制和国家的教育体制,同时,还要受制于高校的会计制度。现阶段,我国大部分高校在预算管理方面表现较为突出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制度不健全、预算执行缺乏约束力、预算编制不全面、预算评价考核体系不健全等等。

  参考文献

  [1]财政部.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s].2009-08-19.

  [2]王蕾.预算管理视角下高校会计制度改革初探[J].财会通讯·综合,2011,(3):70-71.

  [3]张宽.我国高校预算管理体系研究(硕士学位论文)[D].湖南:湘潭大学,2010.

  [4]王志雄,刘运国.基于双视角的高校预算管理问题研究(上)[J].财会通讯·综合,2010,(4):15-19.

  [5]郭银清.美国高校预算管理经验与借鉴[J].财会通讯·综合,2011,(3):120-121.

  [6]张静文.当前高校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财会研究,2004,(2):14-16.

  山珊 高宇璇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