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元区经济政策协调机制的绩效及启示

  • 来源:时代金融
  • 关键字:欧元区,货币政策,财政政策
  • 发布时间:2015-09-10 14:54

  【摘要】区域经济和货币一体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欧元区的诞生实现了重大的制度创新,但也带来了诸多问题。本文在此背景下,研究欧元区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协调机制,通过梳理分析欧元区经济政策,论证政策协调的绩效问题,并借鉴相关经验来应对我国近年来地方债务规模不断扩大的问题。

  【关键词】欧元区 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 协调机制

  2007年从美国开始爆发的次贷危机严重影响了全球经济稳定,并在随后的几年迅速蔓延至各国。2009年10月,欧盟以及欧元区成员国希腊公布本国财政状况后引起了席卷全欧洲的债务危机。在欧债危机大潮退去余波尚存的今天,我们可以发现:欧元区的债务规模不及美国、日本等国,但欧元区的债务危机却是最严重的。这起因于欧元区的制度设计弊端,特别是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矛盾和存在着不合理部分的协调机制。通过研究欧元区的情况,为我国因为近年来地方政府的潜在债务风险提供借鉴。

  一、欧元区经济政策的协调机制概述

  (一)欧元区的理论基础

  欧元区建立最重要的理论基础是蒙代尔提出的“最优货币区理论”,此后麦金农、凯南等经济学家又进行了补充。该理论要求“在此区域内,一般性的支付手段或是一种单一的共同货币,或是几种货币,这几种货币之间具有无限可兑换性,其汇率在进行经常交易和资本交易时相互盯住,保持不变,但是区域内国家和区域外国家的汇率保持浮动。”一般认为,如果某区域内的一组国家在具备一定条件的基础上可以组成货币区,在经济趋同的基础上使用单一货币。

  最优货币区的建立可以促进区域内的贸易发展、物价稳定、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减少摩擦、提高共同货币政策的自律性。欧元区目前使用统一货币欧元,而蒙代尔也被称为“欧元之父”。但统一货币的使用使各成员国必须放弃汇率政策和铸币税,丧失了一部分经济自主性,可能加深非对称性冲击的影响;统一的货币政策对各国影响不同,还影响到了各国的财政政策独立性。欧债危机中各国不同的情况正说明了这一点。在统一的货币政策下,货币区内各成员国只能通过财政政策来对抗非对称性冲击,这也是目前欧元区的现状。

  (二)协调机制的必要性

  协调机制的存在主要是因为各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溢出效应。在欧元区货币政策一元的情况下,货币政策有统一的货币政策在不同国家收效不同,从而造成政策效率减损的情况。

  1.货币政策。对货币政策溢出效应的研究主要有如下成果:

  ①货币政策溢出:库伯认为,经济全球化的加深导致大国之间的货币政策有溢出,而且在各自独立行动不进行协调的情况下,所有大国的货币政策效果都会大打折扣。莱文等人从对浮动汇率制发展历程的研究中指出,各国力图确保自身货币政策独立性的行为可能导致对世界经济的破坏,而国际货币合作则可以带来共同的福利增进,也就是说货币政策存在负的溢出效应。

  ②资本市场溢出:雷恩哈特等人认为,资本市场的溢出效应将削弱各国货币政策独立性的作用,所以建立共同资本市场,建立货币政策协调机制将有利于各参与者。

  ③霸权稳定:金德尔伯格认为,在国际货币领域需要一个霸主以杜绝政策和市场的溢出效应。它应该充当世界货币的发行者和全球的最后贷款人,并且为全球货币体系稳定起到作用。后霸权主义则认为,因为货币政策负溢出效应的存在,即使不采用设立霸权的方法,国家间也应该进行更深更广的合作。

  总的来说,货币政策的溢出效应为负,因此需要国际间的协调。上面三个研究不仅说明了货币政策负溢出效应,同时给出了货币政策协调后带来的良性后果。目前欧元区已经达成了货币一体化这一最高的货币政策协调层次,关于欧元区货币政策溢出效应在后面具体介绍。

  2.财政政策。对财政政策溢出效应的研究主要有如下成果:

  ①传统情况。劳尔森等人认为,在汇率固定、价格固定及资本不流动的传统假设下,一国财政支出的扩张,将增加本国产出水平,但通过对世界利率的溢出效应,将使其他国家的产出下降,财政政策溢出效应为负。

  ②修正情况。修正了资本不流动的假定后,专家们在溢出效应大小的问题上并未取得完全一致的结论,但一般认为财政扩张的溢出效应为负。

  ③蒙代尔——弗莱明模型。霍尔伍德和麦克唐纳通过使用该模型研究同一货币区中财政政策的溢出效应得出,一国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刺激经济增长时,也会引起区内其他成员国物价上升,货币区的汇率上升,出口下降。因为区内资源的自由流动,一国的扩张财政政策将引起整个货币区内的需求增加和利率上升,从而最终影响到整个货币区的物价与出口情况。

  总的来说,财政政策的溢出效应为负,因此需要国际间财政政策的协调。对财政政策协调机制产生的结果,在不同假设下很多学者的研究结果如下:

  一是一国状况。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加快了经济向稳定状态演进并趋同的速度。

  二是两国情况。当两国受到对称和非对称冲击时,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对于财政当局是有效率的,两个财政当局采取共同的政策倾向,会产生帕累托改进。

  三是宏观经济稳定。如果财政政策考虑到产出和通胀福利函数与货币政策协调,那么两个当局都会从合作中获利。

  四是货币联盟状况。货币当局作为先行者时货币联盟会得到帕累托效率改进的结果,而财政当局是先行者或财政当局的赤字融通受到限制时,货币联盟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能取得福利改进的结果。

  五是其他角度考察。另外还有一些学者从协调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产生的负面效应得出了如下结论:债务过大的情况下,欧洲中央银行会被迫采取相应的货币政策以治理通货膨胀,这样就会影响欧洲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预算权力的分散程度越高,就越容易引起过度的财政赤字;随意性财政政策是导致经济过度波动和长期增长率偏低的主要原因。

  二、欧元区经济政策协调机制的绩效

  (一)欧元区总体经济运行绩效

  欧元区运行以来,经济绩效、制度及经济行为都与欧元发行前政策制定者和学术界的预期相符合。欧元区消除了内部名义汇率的变动,建立了共同的以稳定为导向的宏观经济政策框架,加强了经济政策领域的合作。欧元区总体经济绩效的评估,因水平所限在此只简单列举。

  1.经济状况。欧元区运行以来的经济状况是,稳定但不是持续增长。基本上,宏观经济稳定的目标很好的达成了;但增长方面却没有起到太大的作用,特别是经过世纪之交亚洲金融危机、石油价格维基和伊拉克战争等一系列重大事件的冲击证明,欧元并没有为欧洲发掘出新的增长潜力,也没有很明显地加强欧洲从经济低迷中恢复的能力。

  2.框架状况。欧元区的宏观经济政策框架受到的褒贬不一,但绩效积极。对于欧元区的宏观框架一直都有不同的声音,但从框架本身的要求来看,在欧元区刚刚组建的几年中,欧洲央行出色地完成了建立合格货币政策战略的任务,实现了欧元区价格稳定这一基本目标。但财政政策方面却尚有缺陷,特别是德国、法国、意大利三个大国并没有完全遵循财政方面的赤字规则,而且也没有受到强制处理。

  3.经济一体化。欧元区加速了欧洲经济一体化特别是金融市场的一体化。欧元总体来说增加了对外国的吸引力,在欧元区内也消除了货币流通的风险。接下来欧元区将经历更深刻的金融市场一体化变革,包括金融中介合并、市场结构统一、金融产品创新等方面。

  (二)欧元区部分成员国经济运行绩效

  1.德国和法国。这两国在欧元区中处于核心地位,一直被认为是欧元区增长的发动机。但德国和法国在欧元区建立之后的增长状况都十分低迷,特别是德国在2000年的高增长后出现了连续三年下滑,甚至在2003年出现了负增长。这使得欧元区整体的经济增长也受到拖累。法国是顺差大国,而且最大的贸易伙伴就是德国,德国的经济低迷牵扯到法国,使得这两国的经济基本上步调一致,而且对整个欧元区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2.比利时。比利时是欧元区内中等规模国家的代表。在欧元区刚建立的两年,其经济增速都高于之前的水平,但之后也陷入低迷。直到2003年其增长率都低于1%,但04年开始反弹,经济增长率达到2.7%。

  3.荷兰。荷兰与很多欧元区国家不同,加入欧元区后其经济增长率反而低于加入之前。而且荷兰在加入欧元区后因此而实施了一系列的减税和工资调整计划,使得荷兰的经济波动也大于其他国家。

  4.西班牙。西班牙在加入欧元区之前一直保持着高增长率,在加入欧元区后增长势头依旧强劲,而且稳定性很好。但是西班牙特有的地下经济问题为其财政政策带来了隐患,这也是西班牙在欧债危机时率先沦陷的原因之一。

  总的来说,因为2001年开始出现的世界经济低迷,整个欧元区的国家也受到了较大影响。特别是从荷兰和比利时的境遇中可以看出,世界经济局势的变动对欧元区不同国家的影响也是不一样的。

  (三)欧债危机

  关于欧债危机的爆发、影响等,文献多如牛毛,不再赘述。下面将简述欧债危机爆发的制度性原因和一些事后的制度改革。

  1.欧债危机爆发的制度性原因。欧债危机的大背景是全球金融危机。在这个情况下各国为了刺激经济运行必须采取扩张性的货币与财政政策,但货币政策又已经丧失了独立性,因此只能通过扩张财政政策来渡过危机。这也是欧洲的经济危机集中爆发在债务方面的原因。

  根本上来看,克鲁格曼认为:本次欧债危机的深层次原因是欧元尚未拥有最优货币区理论所规定的运行的条件,财政政策的协调层次太低,欧元本身的灵活性也太差。从具体的制度安排来说,除了第三章论述过的货币与财政政策的溢出效应,缺乏对总体危机的防范和补救制度也是欧债危机迅速扩大深化的原因。

  《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约束力不足。早在2001~2003年时德国和法国就已经触发了条约中关于赤字达到GDP3%的红线,且不满足经济增长低于—0.75%的豁免条件。但这两国最终由欧盟财长委员会裁决并未接受处罚,这使得欧盟财政政策约束框架的公信力受到了很大挑战。

  缺乏危机对应机制和“最后贷款人”。欧元区为了约束各国的财政政策,一直没有建立救援机制,并且推行不救助原则。但在这次欧债危机中,正因此使得救援计划迟迟不能确定。而“最后贷款人”方面,不同于一般国家以中央银行为最后贷款人以全国资源为最后抵押物,欧洲央行并没有被赋予最后贷款人的职责和权限。欧洲央行维持物价稳定的第一任务使得欧洲央行不可能购买成员国债券,其自有资本规模太小,不能承担最后抵押物的职责。

  2.欧债危机后的制度弥补。2010年欧盟峰会上敲定了欧盟经济治理方案,强化财政纪律、深化经济政策协调、建立永久危机解决机制、完善配套机构建设和引入新的宏观监督机制。针对上面论述的两个问题,具体作出了如下改进:

  突破不救助条款。欧债危机后欧盟和IMF讨论后建立了临时的欧洲金融稳定机构和出台救助方案,并在2010年和2011年分别继希腊之后为爱尔兰和葡萄牙提供了数百亿欧元的救助资金。2010年欧盟峰会上,欧盟成员国领导人就建立欧元区永久危机应对机制达成一致。

  欧洲央行对成员国债券市场的支持。《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虽然禁止欧洲央行在一级市场上购买成员国国债,但没有禁止二级市场的交易。2010年5月,欧洲央行首次在二级市场购买欧元区一些国家的国债,这也成了一种救助方案。

  三、欧元区的运行对我国的启示

  尽管我国是一个主权国家,但地方财政较为独立、区域发展差异较大使得我国出现了类似欧盟的特点。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土地财政的难以为继,地方政府的债务开始增加。地方政府竞相举债和统一的中央货币政策对不同地区的影响与欧盟的情况非常相似。但比起欧盟,我国改善这种情况的手段要比欧盟只能从框架上进行修改要多得多。

  (一)缩小区域经济差距

  我国经济有明显的城乡二元和区域二元特征。这种二元差别导致货币政策在各地的效果不同,而我国长期以来一直没有改变这两种二元结构,这就导致货币政策经过长期的不同作用进一步加重了这种二元结构差异的情况。具体加强农村和中西部经济建设的措施,不再赘述。

  (二)注重货币政策协调的区域差异和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之间的协调

  我国不同地区不仅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结构也有很大差异。央行在制定统一的货币政策时,应该注意考虑进行微调,以适应不同地区的不同需求。而我国的财政规模庞大,财政政策相比外国更能起到大的效果,就尤其需要注意与货币政策的配合。2011年中央工作会议上我国提出要施行扩张财政政策与稳健货币政策,以期在维持物价稳定的情况下促进经济发展。

  (三)优化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和债务比例。

  我国地方政府的债务规模在2009年的国务院批准后开始急速扩大。但我国地方政府的决策和投资经常存在着透明度不够,盲目跟风,权责不明,监督与惩戒机制不完善等措施。目前我国地方债务总额已达到GDP的近20%,其规模大大超过了地方经济增长和财政增长的速度。这是潜在的巨大债务危机。

  参考文献

  [1]王爽爽.从债务危机看欧元区制度弊端[D].东北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11.

  [2]张然.欧元与国际货币体系[D].外交学院.硕士论文,2012.

  [3]刘宁宁.欧洲经济货币联盟政策协调机制研究[M].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3.

  [4]吴立光.欧盟一体化框架下的宏观经济政策协同有效性研究——以欧洲债务问题为视角[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

  杨晨丹妮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