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有一百种远征欧美市场的路线会不会迎来一道曙光?

  从比亚迪到万向Karma,甚至包括吉利LYNK & CO与宝沃,这些品牌定位新能源、共享化和智能化,似乎让人看见了自主车出口发达市场的另一道曙光。

  中国汽车远征海外的“战史”,最早可以追溯至1958年,最高销量规模曾经达到百万辆。然而以西欧与北美为代表的发达市场,却一再让自主品牌梦断。甚至连成功登陆美国的别克昂科威与沃尔沃S60L,也是属于合资车而非自主车。

  面对出口之路的终极关隘--欧洲与美国,自主车企何时梦圆?

  如今,自主品牌再度厉兵秣马,酝酿新一轮攻势,剑指美国与欧洲。其中一支“奇兵”绕开传统路线,以新能源、共享化和智能化的定位,同样在放眼欧美市场。这支生力军里既有万向Karma、NEVS这样的“重生”品牌,也有借助电动大巴成功立足的比亚迪,甚至以燃油车为依托的吉利LYNK & CO与宝沃,可以说完全具备了出口规划的“绿色化、共享化”特征。

  自古大军易拒,奇兵难挡。然则奇袭能否收到奇效?在争相追捧新能源、智能共享的今天,自主出口的新路线虽另辟蹊径取得效果加成,却也有不得不深思熟虑的问题。

  巴士开路:转道&领衔

  如果要问自主汽车品牌中有哪家已经在美国落户产能,倘若思路局限于乘用车,可能你会摇头:“出口不易,何谈建厂?”但是确实有这么一家车企已经将产能铺向美国与欧洲,这就是比亚迪。

  2013年对比亚迪而言,可谓在欧美市场立足的重要节点。1月份,欧盟向比亚迪颁发了“欧盟整车车辆认证”WVTA。这意味着凡是欧盟成员国,比亚迪均可在其境内销售电动大巴,而无需另外再获取该国独立批准。5月,比亚迪又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兰开斯特兴建其首个海外独资工厂,该厂部分生产线和模具引自国内,生产K9电动巴士,次年新车下线项目分为三个阶段实施,目前员工400人,达成年产能为300辆;三年内将扩建,员工总数增加三倍,产能1,000辆。2016年,比亚迪又决定在匈牙利建立其首座欧洲工厂,预计2017年第一季度上线,年产能为200辆,并逐步扩大到400辆。

  历数比亚迪新能源车这些年的战绩: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已经出口到美国、英国、芬兰、荷兰、日本、马来西亚、巴西、乌拉圭等48个国家和地区,200多个城市;并且屡屡创造电动巴士订单新高,如去年4月创美国纪录(60辆电动巴士订单),7月拿下欧洲最大订单(为伦敦提供51辆电动巴士),今年3月印尼的150辆订单创东南亚之最。其中绝大部分都是K9巴士立下功劳。

  电动巴士的全球领军角色、率先登陆欧美,比亚迪当真风光无限?如果再将视线向前拉几年,比亚迪出口规划并非一直顺畅,曾连续受挫。2010年,比亚迪计划在美国销售e6纯电动掀背车,次年将少量比亚迪F3DM交付洛杉矶住房局。不过在美国大量销售e6的计划最终宣告搁置。对此,比亚迪美国公司董事长李珂接受媒体采访时坦陈,“比亚迪2010年出口美国的规划准备并不充分。”

  转道新能源商用车路线,一方面电动巴士单车售价高达80万美元,利润不菲,且占据蓝海先机在握,另一方面商用车整体规模无法与乘用车相提并论,与普通消费者存在一定距离,对品牌影响力提升不及乘用车。这也是为何迄今谈到“中国车成功进军美国”,不少人会忽略比亚迪的缘故。

  重生品牌:回归&远征

  在刚刚过去的10月,美国市场有一款新车在并不浩大的排场中发布--2017款豪华增程式混合动力车Karma Revero,但这款车却与中国关联密切--来自于中国万向集团的旗下,另一个身份则是美国菲斯科(Fisker)品牌的复活。

  在特斯拉走红之前,菲斯科原先在美国本土电动车企业中更领风骚,而Fisker Karma这款车价格也比特斯拉Model S价格档次更高。不过由于经营不善,菲斯科被迫寻找金主。2013年鲁冠球的万向集团几经周折,击败李泽楷的收购团队,将菲斯科资产收入彀中,并就此开启了自己的“整车梦想成真之路”。

  万向将菲斯科品牌更名为Karma,先由美国加州莫雷诺谷工厂投产,目标年产能为3,000辆;同时还在推进国产化,今年9月13日浙江省政府批准了《万向集团公司年产50000辆增程式纯电动乘用车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在北汽新能源、长江EV、前途汽车、奇瑞新能源之后,万向Karma获得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几乎已是定局。

  另一家有望与Karma同时拿到资质发放的公司则是NEVS(国能电动汽车瑞典有限公司),这也是一个“复活品牌”,前身是来自北欧大名鼎鼎的萨博。较之菲斯科,萨博无疑影响力更大,命运也更为坎坷。2011年萨博破产被国能生物集团旗下NEVS购得资产,与Karma类似,NEVS先恢复了国外原有的生产,以凤凰平台为基础生产新萨博9-3,再徐图国产化大计。然而,联合青岛政府组建40万辆产能工厂的计划最终告吹,NEVS于是转战天津,其最新规划是打算兴建15万辆产能的新能源车工厂,而目标市场始终兼顾国内和海外,尤其是欧洲。

  同为“重生品牌”的宝沃,看起来定位并非以新能源车为主,但其实和上面两家一样:都打算在海外开拓市场,同样要借助新能源车进军欧美。宝沃为北汽福田所“救活”之后,凭借BX7风生水起,新近又宣布2018年在德国不莱梅建厂,将投产BX7电动版,未来在德国等欧洲市场销售。

  究竟复苏后属于中国还是故国?上述品牌的血统在业界仍然存在争议。但无论如何,这些根系在美国或欧洲的老牌汽车,较之纯粹的中国自主品牌,可能会让当地消费者多几分亲切感和认同。自然,面对其铁杆粉丝,则不再“纯粹”的血统也可能迎来满腔怒火。

  智能共享:前瞻&闭环

  当前汽车愈发智能化,而发达国家的汽车社会呈现越来越明显的共享化,单车的智能也是群体共享的基础,两者相辅相成。那么用智能化的汽车、共享化的模式去冲刺西方市场,结果又将如何?

  刚刚诞生不久的吉利LYNK & CO品牌,从问世之初就宣告将以欧美为目标市场,承担着吉利全球化的期望。根据规划,未来LYNK & CO将于2020年之前进入欧洲、美国,借助沃尔沃渠道网络进行推广,这与在国内市场独立建立渠道有所不同。吉利目前出口销量的收缩,或将通过LYNK & CO收复失地,现在预计新品牌国内外销量将占据吉利汽车总销量的30%至40%。

  LYNK & CO承认正在向特斯拉学习借鉴,渠道将打破固有模式,涵盖非传统的零售商店,以及类似特斯拉的汽车共享计划。而在海外宣传资料中,通过智能功能实现“共享”,是LYNK & CO推广重心之一。

  近几年,如果翻看传统汽车制造商巨头的自我定义,从大众到通用,都开始追求一个新的称谓:出行提供商。而共享正是出行提供中一种较“轻”的模式,更易于被年轻消费群体所接受。

  堪喜的是,自主品牌在这方面具有了前瞻性。LYNK & CO从诞生甫始便如是定位,无疑顺应了行业潮流。国内车企中,在海外市场注重非传统销售模式的并不止吉利,比亚迪在2012年便同全球最大的汽车租赁公司赫兹(Hertz)达成合作,目标是最终将电动乘用车投放到私人消费者。

  到2017年,中国汽车出口就将迎来第六十个年头。新一轮远征海外的号角已经吹响,各种创新路径各显神通。从商用车、新能源、超跑到汽车共享,新路线虽然难免新风险,却也带来了新希望。走入下一个甲子,中国汽车自主品牌在大洋彼岸又将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惊喜?的确让人翘首以盼。

  文/石劼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