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淘金,韩国汽车足以做本土汽车的老师
- 来源:市场周刊•汽车公社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6-12-06 09:48
就汽车出口数量而言,在“走出去”的早期阶段,韩国汽车足以做中国人的老师。
对于中国本土汽车来说,凭借性价比和外观路线发展起来的韩系车,无疑是距离自己最近的目标,本土品牌对标韩系车,也更容易把后者挤掉。不过,当国内汽车公司海外出口业务频遇挫折、不断萎缩时,同样不妨看看邻居韩国汽车“走出去”的历程。
从三四十年前起,蔚山广域市的现代工厂就开始向全球各地源源不断地输送汽车,如今现代起亚的生产基地遍及全球,印度、巴西、中国、美国和欧洲几大市场都有它的身影。现代起亚不仅早已站稳了脚跟,其销量和市场份额也是有增无减,在中国汽车制造商垂涎已久的国际舞台上如鱼得水。
以今年最新数据为例,在其境外最大市场美国,前九个月现代起亚销量达1,054,170辆,同比增长2.4%;而在欧洲,1~9月销量为714,595辆,两个品牌分别同比增长9.4%和14.4%,远高于欧洲7.7%的平均增长率。
凭借新潮的外观,恰当的营销方式和“高性价比”的战略定位,韩国汽车受到全球消费者的欢迎。尽管目前仍面临着过度销售导向、品牌号召力不足和核心研发技术欠缺等问题,但就汽车出口数量而言,在“走出去”的早期阶段,韩国汽车足以做中国人的老师。
被动出口与主动出击
某中国品牌汽车制造商告诉记者,“最早国外那边是看了中建、中铁带出去的车子,才联系我们要货的。”这并不是个例,相比于中国以内部消费为主,出口为辅,呈现“撒胡椒粉”式的无序被动出口格局,韩国汽车从行业起步开始,就有强烈的出口动机。比如早期现代起亚与通用、福特、马自达的合资代工,就已出口至欧美市场。
韩国狭小的本国市场决定了出口对实现规模经济更加有利,这一动向也受到了韩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为了解决制造业产量和实现规模经济的发展预期不匹配的矛盾,韩国政府于1973年提出了出口导向战略,制定了《汽车工业长期发展计划》,从组装国外汽车转而生产自己设计的汽车,并对出口汽车采取一系列优惠措施。
1979年,韩国政府再度把汽车工业确定为十大出口战略产业之一,并采取了扩大扶持政策的措施。随即,汽车厂家都大幅度增加了设备投资,建成批量生产体系。
面对国际汽车市场日益激烈的竞争,韩国用补贴的办法帮助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立足,给予大汽车厂商卖方贷款,减免税收,优先分配外汇和进口限额,减化出口审批手续,向出口企业提供紧缺原材料,提供低息贷款和长期贴息贷款,对主要汽车厂家给予出口补贴等。
到1995年韩国正式加入WTO时,韩国的汽车产业以400万辆的产业规模居世界前列,现代起亚利用有利条款继续扩大出口。而汽车关税的降低导致韩国国内竞争越发激烈,也导致了起亚、双龙和三星相继被兼并,大宇汽车破产,更坚定了现代起亚走出去的决心。
“廉价”是块“万能”敲门砖
一般来说,市场的新来者都不受待见,无论是曾经万国博览会上的“德国制造”,如今的“中国制造”还是30年前的“韩国制造”。而“廉价”在多数市场上,基本都是“万能”敲门砖。
无论是现代80年代在美国推出的Pony和Excel,还是起亚从为福特代工过程中学到的Pride车型,通过“借道”合资方的经销渠道,喊着“日本二手车的价钱买辆新车”的口号,现代起亚以高超的“性价比”,敲开了美国入门级汽车市场的大门。
不过好景不长,到80年代末期,随着其在美国的业务出现了停滞,现代开始加大在欧洲、埃及、津巴布韦、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地的出口规模,以分散经营风险。
在这一阶段,车辆主要在韩国生产,再出口到美国和欧洲市场,用低廉的成本优势与美国当地车辆竞争。现代初步选择有丰富汽车行业经验的当地人为其总负责人,慎重地挑选了少数经销商,然后逐步扩展至西部11州,避免了一次性投入成本太高。
与此同时,在销售下滑的美国市场,现代的投资主要集中在营建相关销售设施和汽车金融公司方面。另外在西欧,现代建立了汽车销售公司以独力掌控销售渠道,在该地区的销量从1994年的96,251辆增长到2015年的130,576辆。
在扩张争夺市场份额的过程中,现代起亚也遇到了质量信任危机。为了打消一些既对价格敏感、又担心质量的消费者的顾虑,与欧美本土汽车企业以及日系车竞争,现代在北美市场推出了“十年或十万英里”的质保服务,在欧洲市场推出“5年质保”,远高于当时一般汽车制造商2~3年的质保期。
在2008年金融危机前后,美系三强元气大伤,现代趁机上位。联合保险公司推出了一系列诸如“买车一年内失业可以退货”、“顾客失业,代付3个月的分期付款”等服务,招招直击人心。时至今日,在进入北美市场的30年间,现代起亚总销量已突破千万辆。
客场作战的艺术
而在韩国本土市场以外的庞大“客场”作战,现代起亚靠的策略不单单是“性价比”。
在遭到欧美国家贸易保护抵制时,现代起亚顺势开始兴建工厂,聪明地将工厂建在低成本“边缘区域”,如建在反对工会的美国南部阿拉巴马州,减轻了工人医疗保险等问题的拖累;把欧洲工厂建在斯洛伐克、捷克和土耳其地区,既处于大欧盟区内,避免了进口配额等问题,又能将成本控制在合理水平内。
多地建厂带来的供应链全球化也击退了欧洲新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2012年,法国经济振兴部长阿诺·蒙特堡再次把矛头对准生产成本较低的韩国汽车制造商,表示要“严查”韩国汽车销售。但是考虑到现代在欧洲出售的90%车辆均在欧洲工厂生产组装,欧盟委员会批评了蒙特堡,法国的“保护主义”最终不了了之。
虽然现代起亚建立了完善的全球营销网络,并击退了欧洲某些国家“反倾销”的进攻,其最大的挑战,仍然在于如何树立并强化消费者的品牌认同感。有行业分析师表示,如果有价格更低的竞品,现代起亚将面临被价格敏感的消费者摒弃的风险。
韩国汽车公司当然不会坐等,为了提升产品形象,这些年现代起亚先后聘请了原大众、奥迪设计总监彼得·希瑞尔和原兰博基尼、宾利的首席设计师卢克·唐克沃克负责产品设计。此外2015年还开发了高端品牌捷恩斯等,并致力于为原有车型提供更好的动力、开发运动版等,以提升售价。
但是,“对现代起亚的消费者来说,他们更在意的恐怕是价格,而不是GT版,或者所谓强烈的个人风格。如果涨价太多,没有抓住用户感兴趣的‘卖点’,其原本的用户根基也会动摇。”IHS Automotive的分析师Tim Urquhart对现代起亚的高端策略是否有效表示怀疑。
韩国汽车虽然“走出去”了,但主要是依靠高性价比和恰当的营销手段。在核心零部件和技术研发投资不足方面,短板也很明显,在日渐崛起的全球其它国家品牌的竞争之下,虽然现代起亚最大的风险还没有到来,但对于正在“走出去”的中国品牌,真正要引以为戒。
文/张玉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