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海富兰克林金哲非:锻造全球视野的投资专家

  • 来源:投资者报
  • 关键字:国海富兰克林,金哲非,投资
  • 发布时间:2010-11-29 10:34
  她和基金行业里众多脱胎于投资、销售岗位的公司领导者不一样,是唯一一位从风险控制主管的职位蜕变而成的总经理。

  在几乎都是男人扮演主要角色的基金圈里,她是几位屈指可数的女性总经理中的一员,追求完美的个性,让她赋予了自己和所在公司与众不同的特色。

  站在公司刚满6岁的新起点上,这位颇具传奇的人物——国海富兰克林基金公司总经理金哲非在接受《投资者报》记者专访时坦言,过去的6年,最大的成绩在于建立了一只成熟、稳健的投资团队,形成了追求长期、稳健的投资回报等有特色的投资理念和风格。

  在她看来,每家基金公司都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而国海富兰克林将是成为“具有全球视野”的投资专家。尽管基金行业里中外合资的公司过半数,但真正明确提出“全球化”口号、方向的公司并不多见,而国海富兰克林已为此绸缪良久,且已多管齐下推进。

  从计算机转行到金融业的女高管

  “巧合。”提到自己的从业经历,金哲非笑言充满巧合。

  出生于湖北武汉一个书香世家、祖上两代曾为晚清进士、曾曾祖父更登过榜眼之位的金哲非,名字包含着工程师父亲的殷殷教诲:哲者,智也,成功之道首推勤奋而非智力。

  在上世纪80年代全民学科学的热潮中,16岁的金哲非考入中科大计算机专业,毕业后赴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读计算机博士,随后又在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机构和哈佛大学开展人工智能领域的博士后研究。

  人生总是满富戏剧性变化。

  原本有望在科技领域一展鸿图的金哲非,由于家庭等原因离开哈佛大学,来到了富兰克林邓普顿投资集团总部所在地加州,应聘成为富兰克林集团一名普通的IT支持人员。

  在后台从事IT支持的金哲非逐渐对投研产生兴趣,她花了三年时间考过CFA,进入富兰克林旗下一家对冲基金,从事IT行业和亚洲股票研究。1997年到1999年,亲历亚洲金融危机的她,认识到资本市场的风险控制尤为重要。

  亲身经历这一过程,并已考到FRM资格(金融风险管理师)、有深厚数据分析背景的金哲非随后受命组建集团风险管理部门。在回国担任国海富兰克林基金公司总经理之前,她还是集团全球产品管理委员会成员。

  15年,是个不短的年份,也是金哲非在富兰克林邓普顿集团勤恳工作的年份,她见证了集团不断壮大与发展,也见证了它的辉煌成绩。也就在这时,新的挑战来临。

  在谈到为何派遣她担任国海富兰克林总经理时,金哲非表示,她的本土背景较符合集团要求;同时,作为合资公司总经理,需要较强的综合业务能力,而此前她担任风险管理部门负责人时,对集团的主要业务都有参与。

  最大成绩是培养了一支好投资团队

  “虽然我知道从一个部门的环球总管到一家公司的总经理,是非常大的、质的飞跃,但这个挑战让我觉得非常兴奋,我觉得应该接受挑战。”

  在金哲非的感受中,和国外比,中国基金业变化的速度很快。比如上一套客户管理系统,在国外可能得两三年,国内3个月就可以完成。“不管做什么事情都比国外节奏快很多很多,这也应该,毕竟我们还处于发展和创业阶段,所有人工作都非常努力。但节奏快,压力也非常大。”

  对于金哲非而言,2008年初正式担纲国海富兰克林总经理的那段日子,太不寻常。受金融危机冲击,A股市场自那会儿起,坠入持续暴跌期。这与短短几个月前她刚回国还在适应期时,上证综指高居6000点历史高位之上,基金业动辄发行一只产品就能达到数百亿规模的狂欢期相比,简直是天上地下。

  “我刚回来的前6个月,是最困难最低潮的时候。因为公司更换了总经理,这6个月没有新基金可发,而当时其他一些公司的产品大规模募集,规模迅速膨胀,我们的规模排名受到很大影响。”

  庆幸的是,外部环境的复杂变化,没有干扰金哲非从一开始就决定要在内部打基础的计划。

  “我们把很多精力放在内部管理上,如绩效考核、后台和中台、前台的支持等等。所以那半年,虽然心情很受外界影响,但同时,我们埋头练了内功。”

  2010年11月,国海富兰克林基金公司成立整整6周年。回过头看,金哲非向《投资者报》记者坦言,过去的日子里,“最大的成绩是我们培养了一支自己的、非常成熟、稳定的投资团队。”

  “不知道投资人是否注意到,我们旗下的很多基金经理都是自公司成立以来一直服务于我们公司和我们的投资人;另外,除国富收益基金外,其他所有基金的基金经理都是从基金成立以来一直管理着,从未更换过。”

  这在人才流失严重、基金经理频繁跳槽的基金行业,实属难得。

  而且,不仅投资团队稳定,国海富兰克林还形成了非常有特色的投资理念和投资风格,如追求长期、稳健的投资回报,如一切研究投资都从基本面出发,这都承袭了外方股东——富兰克林邓普顿投资集团的投资理念和风格。

  “我想,这是公司成立六年来最大的成绩。还有就是基金运营部门等后台, 因‘0差错’率而表现出众。”

  此外,由于风险控制出色,国海富兰克林旗下基金的整体波动性都较低。

  “投资的风险控制究竟与投资人有怎样的关系?”金哲非反问。她解释说:“如果基金业绩波动大,投资回报的可预期性就比较差。如某只基金这个季度涨20%,下个季度跌20%,对于普通投资人而言,根据这个季度的20%的收益做下个季度的投资预期和计划,就很容易犯错。而波动率小的基金,做投资预期时就比较稳定,比较有把握。”

  首创行业特色“配对”制度

  不可否认,对于任何一家基金公司总经理而言,最近三年的挑战都十分巨大——基金行业整体规模自2007年之后持续原地踏步,60余家公司在没能变大的“蛋糕”中奋勇拼抢;更为凸显的另一现实困境是,这个行业的人才流失似乎成了家常便饭,每家公司不走一批投研人才仿佛都不正常。

  要在这样的行业格局和现状中领军一家公司,并非易事。

  “基金行业过于注重新基金发行,是投研人才流失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国内还有一个现象就是,如果基金公司股东发生变更,其管理、经营甚至投资团队都可能发生变更,这也是造成人才流失的一个原因。”

  金哲非向《投资者报》记者坦言:“在国外,股权变更后的第一要务就是稳定经营管理团队,以各种方式挽留各类人才,保障公司业务的平稳发展。我认为这种以人为本、尊重人才的基本点也是国内基金业能长久发展的基石。”

  两年前,金哲非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明确提及“更倾向于自己培养人才而不是去‘挖’人”,两年后的今天,她依旧持有这个观点不变。

  金哲非向记者介绍,目前,国海富兰克林的人才储备庞大而深入。“公募基金这边,目前我们共有6位基金经理,同时,还有3位基金经理助理,都是资深的行业研究员出身,随时可以胜任新基金的基金经理。”

  记者同时注意到,国海富兰克林在行业研究员的培养上格外下工夫,并创造了一个行业“特色”制度。

  “我们今年创立了基金经理和研究员的配对制度,就是基金经理带几个研究员,做他们的‘导师’,基金经理有责任对研究员进行辅导,研究员也就自己所研究的行业与基金经理保持密切沟通,让基金经理能深入了解并跟踪一些行业的发展状况。”

  谈及此,金哲非十分自豪:“我们公司在研究业务模块中配备了行业主管、资深研究员、研究员、助理研究员、研究助理5个层级,后备队员很多,并都在不断的培训和充实中。这为整个公司的长久、稳健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管好老基金能让行业业态更加健康

  由于长期坚持对公司基本面的挖掘,减少短期投机行为,使得国海富兰克林赢得了机构的极大认可。在晨星的评级榜上,旗下明星基金富兰克林国海弹性市值基金连续三年被晨星评为最高五星基金,旗下富兰克林国海潜力组合、富兰克林国海中国收益也被晨星评为三年期四星级基金。

  在基金业内部,国海富兰克林另有一个很不错的行业纪录——在基金从业人员购买非本公司基金的一个不完全榜单上,该公司名列第二。对于金哲非而言,能得到同行的认可无疑对自信心是一个巨大的促动。

  “我想,名列第二的主要原因与我们公司的一个特征——追求长期稳健的投资理念有关。另外,我们的风控系统,包括后台运营也非常严谨。”

  在她看来,每家基金公司都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而国海富兰克林的核心竞争力是“全球视野”,“我们公司在投研、产品开发、市场等各方面都和外方股东有非常近距离的接触。同行都明白投资视野的全球化目前已很重要,且今后会越来越重要。”

  “一家基金公司的成功,我觉得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一定会有厚积薄发的时候。基础打好了之后,首先是业内人士认可,然后是更广泛的投资者认可。”

  站在公司成立6周年的新起点上,金哲非坦言,未来还将着力去完善品牌和销售两个方面。“比如市场推广,尽管我们拥有非常优秀的长期业绩,但市场知名度不够高。我们在未来会投入更多,让更多的投资人了解我们的好的产品业绩和我们的品牌。”

  在销售上也是如此,“未来我们会不断的完善销售团队的建设,也为渠道和投资人提供更多、更个性化的投资理财服务。”

  作为一位在海外基金业巨头工作多年的资深人士,金哲非向记者表示,她希望国内基金行业、基金公司及销售渠道能把重点从新基金发行转到管好老基金上来。“业绩好的老基金规模自然增长,这样行业的业态会更加健康一些。”

  记者注意到,目前基金行业的一个现实状况是:业绩好的老基金很难靠持续销售来增加基金管理规模,而没有任何历史业绩的新基金,却能每年数以百计地发售着。这驱使基金公司和销售渠道都把销售新基金作为最重要的任务。

  “这也就造成了市场上不断发新基金,需要更多的基金经理,也引起了更多基金经理跳槽以及基金经理年纪越来越年轻的业态。这会制约整个行业的发展。”

  不过金哲非也观察到,目前国内有些银行渠道已在与国际接轨,在基金销售中更加注重老基金的持续营销,而降低对新基金的热衷度。

  “这是非常好的开始。他们选择那些有业绩支撑、经历过熊牛市而持续表现良好的基金推荐给银行客户,帮助投资人理性地投资。我相信未来这样的基金公司和银行渠道会越来越多。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