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后:挑战代际冲突管理

  • 来源:人力资源
  • 关键字:
  • 发布时间:2017-07-02 16:06

  曾几何时,80后还是人们口中热议的群体。而今,95后已清流般地入驻职场。虽然我不知道你是几零后,但是我知道你为什么会看这个话题。以我们的专业经验来看,愿意花时间看这个选题的,不外乎是你正被一群“熊孩子”所困扰。他们可能是你的孩子、学生、员工、朋友。你深知95后这把“达摩克利斯之剑”的锋利,在你的心里,你可以接纳他们与你的不同,也相信他们可以承担起企业未来的责任,只是你还不知道如何用“B站”的语言与他们沟通,何时给他们一个“熊抱”或“举高高”。所以,面对这场代际冲突,你不要只想着发起战争,更不要想着改变他们。你要做的,是成就更好的自己。

  王为民

  ChinaSelect衡杰

  企业管理咨询(上海有限公司)

  95后,拒绝被标签

  “70后”、“80后”、“90后”乃至“95后”是对不同年龄人群的标签化称呼。从群体的角度,可能大家会联想到某些特定年龄人群的特点,比如70后踏实、80后自信、90后自我。这是否只是一种感觉?有没有数据可以支持?作为专业为企业HR提供人才测评工具和解决方案的ChinaSelect公司,选取了在人才选拔和发展中常用的智力能力测验、典型人格测评及风险人格测评的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

  ●智力推理能力方面:

  长达数十年的研究显示,在大多数工作类型和层级上,特别是对学习能力要求较高的复杂的工作或角色,智力能力测验能有效预测工作表现和培训成果。普遍使用的能力测验包括言语推理、数字推理和抽象图形推理三个部分。某公司上千名候选人的分数显示,95后左右的人群(24岁及以下)言语推理和数字推理分数都明显略高于24岁以上人群。

  ●典型人格方面:

  人格是影响一个人是否适合某个工作和组织的关键因素。ChinaSelect的一个与工作方式和工作绩效有关联的人格测评结果表明,95后人群与其他年龄人群在多项人格特质上有显著差异,95后与更年长的人群相比,最为明显的是更不乐群好交、被领导意愿更低、情绪上更不沉着冷静。

  ●风险人格方面:

  风险人格测评可以预测一个人是否容易有不良工作行为,比如不诚信、不合作以及难以承受压力。

  我们通过分析客户数据样本发现,95后左右年龄段的候选人在合规性上有风险的比例约为3%,抗压性上有风险的比例约占5%,这些约是较年长人群所占比例的2倍。

  从群体上看,虽然95后有上述特点,但依然不建议用“某某后”这样的标签来对个体进行区分。

  首先,落实到个人层面上,地域、家庭背景等因素对人的影响可能大于年龄因素的影响,比如,两个分别在北京、上海的95后之间的差异,可能大于同在上海的一个80后和一个95后之间的差异;

  其次,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年轻人的个性还没有完全定型,在成长过程中可能会有改善,变得更有责任、情绪也更稳定,所以不能用标签建立刻板印象;

  最后,从心理测量学来看,人的心理特质随年代不同的变化很缓慢。我们连续3年对同一年龄段数据分析发现没有明显差异。目前尚没有数据可以比较70后、80后和90后甚至是95后在相同年龄段时的特点差异。

  余群建

  浙江大学客座教授

  HR,请比他更懂他

  近三年来,笔者参加过许多大型招聘会,参会求职者问招聘单位或招聘官最多的问题是“我来你们单位工作,我可以得到什么”,而不再更多地纠结薪酬待遇、企业性质等问题,而且提问方式也是非常直截了当,不讳避任何心理问题。而HR面试新生代人时,经常被放“鸽子”,放“鸽子”的理由也很多,比如:前台太不漂亮、食堂饭菜太难吃、今天面试心情不好、今天面试和女朋友吵架了、今天来面试的路上遇到5个红灯……

  95后的面试观

  在很多HR和上司观念中,员工离职就被定义为“对组织的不忠诚”,但在95后员工的意识里面,组织和忠诚是两码事。曾经流行一个“词语填空”的话题,请60后、70后、80后、90后、00后对“牺牲,出卖组织”进行词语选择填空,结果这5个不同年代的人选择的词语均不相同,分别答案为“宁可,也不”、“害怕,所以”、“与其,不如”、“即使,也要”、“白白,忘了”。在组织里面谁代表组织?上司代表组织!许多企业的员工也许一年到头也见不到老板一面,而对上司是天天抬头不见低头见,因此,因为上司因素离职占员工离职理由的16%-30%,更无厘头的是,上司颜值太低居然也是95后员工离职原因之一。

  在职场中,95后员工与同事交流过程中,会真正体现“率真”的一面,但是他们自己却很在乎自己的心理感受,同事的一句“不合心意”的话就“裸辞”。我有一个做车间主任的朋友,有一次对一位95后女孩说话时语气重了些:“干活儿的时候,手脚利索点”,结果这个女孩子就受不了了,第二天上班的时候,她领着她妈妈来车间辱骂了我朋友一顿后,便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了。

  95后考验上司“功底”

  职场中,很多上司给95后员工冠名为“瓷宝宝”,但笔者并不完全认可。俗话说“响鼓得用重锤敲”,但是对95后的批评,就有点不适应了。对他们的批评教育,要做到以下几点:(1)在一对一的情况下责备,不可在大庭广众之下,尤其是万万不可当着他的下属批评他,“自尊”是他摆在第一位的;(2)选择适当场所,最好比较宽松的环境,挖掘他内心的真实一面;(3)清楚地说出责备的理由,就事论事,要描述事件不要判断性质,批评侧重行为表现而非性格的评论,批评的时候要具体谈论事情而非归类性,并讲出具体事实;(4)在批评沟通的时候,上司要花70%时间听他说,上司要学会倾听,在交流沟通中采用“开放式”而非“封闭式”;(5)在批评中,上司不可失于情绪,坚决避免带着情绪进行沟通,对事不对人,要有理性、感性地纠正,并且提出期望和要求;(6)在批评和交流沟通中抱着教导部属的心态,而不是上司的宣泄。

  马斯洛需求层次论告诉我们,人的需求是分层级的,当一个人部分满足当前的需求的时候,会主动、自然萌生上一个层级的需求。在“互联网+”时代,对95后员工的激励,则要用重叠型的马斯洛需求层次论去研究。比如,当小明和他上司说“隔壁公司小王和我在一个村,我们年龄一样大,同一个大学毕业,同一个专业,他每个月工资比我多500元”,此时上司要领悟到小明不再是简单要求增加工资500元,这个需求已经包含了最高层次“获得领导认可,实现自己价值的要求”。如何留住小明?需要上司打一套激励的“组合拳”了。

  95后在职场里,薪酬不再是唯一的需求,要求自我实现,成为“自己希望成为的人”,已是他们的职场渴求目标,这里有三个维度,第一个维度“职业认可度”,分维度有职业兴趣、职业价值、职业成就、职业归属;第二个维度“职业化成熟度”,分维度有职业认知、人格塑造、自我认知、职业行为、职业态度、职业动机、职业观;第三个维度“企业认可度”,分维度有企业文化认可、领导方式认可、团队认可、工作认可、企业归属感。

  企业员工管理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控制”管理,主要是上世纪到本世纪初,企业管理中运用得比较多,这个阶段规定员工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在绩效管理里面,企业追求是效率,不是员工的主观能动性。第二阶段“激励”管理,主要在本世纪初运用的企业比较多,激励有平台激励、愿景激励、股权激励、薪酬激励等等,这个核心是解决员工的“归属感问题”,要员工从“要我做”变成“我要做”,在绩效管理里面,企业追求还是效率。第三阶段是“赋能”管理,在追求效率的时代,“赋能”作为员工管理主流,“赋能”追求的是员工的“长板效应”。

  95后求“熊抱”

  其实,他们还只是个孩子,需要的或许只是一个“熊抱”。因此,首先要“懂他”,而后才能因势利导“育才”,去KPI进行“赋能”的“长板”管理。笔者总结七个关键点,供读者参考:

  【关键点一:“找共识”】找到95后和企业需求共同点在什么地方,“做什么”比“怎么做更重要”;

  【关键点二:“明需求”】除了本文上面所述的需求层次理论外,还要一个激励的重要模型就是“双因素理论”,即保健因子和激励因子;

  【关键点三:“激动机”】解决这个问题,人力资源界采用比较多的是目标期望理论;

  【关键点四:“促行为”】需要对95后采取行为强化理论;

  【关键点五:“心满意足”】主要是薪酬和平台的激励为主,这个激励又涉及了公平理论,内部公平与外部公平的解决,公平性问题解决不好,激励一定存在问题;

  【关键点六:“再燃激情”】给事业或“混”得比较顺利的95后以必需的、适当的挫折感,但是上司要能把他们从挫折的阴影中及时“解救”出来,“平步青云”对年轻人的成长并非是好事情;

  【关键点七:“管理需求”】上司要能激发95后工作动力,不断挖掘他们新的需求,并以此作为其职场动力的源泉。

  许奇峰

  我为95后代言

  面对95后,薪酬激励玩不转

  95后年轻,有想法,任性,追求享受,在择业时更看重公司软福利。对于95后而言,公司的发展空间、职业兴趣、人性化管理比薪酬激励更为重要。那么,这对以薪酬激励为杠杆的激励体系提出了什么样的挑战?企业组织应该怎样调整,才能留住这群泥石流?

  薪酬激励留不住95后

  对于激励体系而言,传统管理已经走过了两条路:员工思想教育和薪酬激励。曾经广泛开展的员工思想教育工作现如今在很多组织中难觅踪影。面对具有强烈自我意识的80后,绩效考核进入组织管理层的视野。组织开始建立起以目标管理为核心,以绩效管理为工具,以薪酬激励为杠杆的管理框架。然而现实中,绩效管理在国内已经进入了怪圈:做绩效找死,不做绩效等死。薪酬激励工具虽然花费巨大,但是并没有取得理想效果。面对95后新人类,传统的激励体系显得更加苍白。

  一家位列世界五百强的知名啤酒公司近年启动了一项名为“红星项目”的管理培训生计划,并承诺通过富有诱惑力的薪资和国内外的系统培训,对95后新人进行重点培养。这个计划吸引了很多95后新人类,入选者也都是百里挑一。公司在这些年轻人身上投入了很多,但是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人员流失高达百分之三十。公司管理层非常泄气,他们不明白:我们开的工资在业内来说已经非常高了,为什么却仍留不住人,而且公司还在培训上花费巨大。同样的情况不仅出现在传统实业公司,就连新兴的互联网公司也是如此。现在很多互联网公司由于获得了高额的风险投资,他们经常用数倍的薪酬从竞争对手那里挖人。然而有个问题却让这些互联网公司头疼:找人容易留人难。这些95后通常就职不到一年就会辞职。

  今年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公益专场招聘会上,来自南京大学金陵学院的张某则表示,公司的发展前景,以及所提供的软福利更吸引她。在这些软福利中,双休、工作餐、住宿、不加班都会吸引她。

  美国行为学家赫茨伯格提出的双因素理论认为,保健因素反映的是组织成员对外部条件的要求,而激励因素则是人们对工作本身的要求。要调动人的积极性,就必须在两者之间做平衡。对于95后的前代而言,由于其承担着巨大的经济压力,因此他们会把保健因素放在首位,诸如薪酬、福利等等。而对于95后来说,当外部条件的需求得到满足后,他们会立马转变态度,开始全力追求工作本身的意义,其中激励因素起着巨大的作用。

  转变激励体系吸引95后

  对于95后而言,职业兴趣、发展空间、完善的培训体系、人性化的管理显然都排在了薪酬面前。面对95后,有效的激励体系应该包括两部分:参与感、弹性奖励以及精准的激励目标。

  参与体现的是一种认可,而认可对于95后来说尤为重要,是提升他们短期绩效的最重要的推动力。参与的方式有很多:

  首先要赋予95后一定的话语权,不能让他们失语。虽然95后提出的建议并不一定成熟,但是一定要广开言路。比如可以在公司内部专门做一个吐槽黑板,让95后把自己对于公司的意见和建议写出来。

  其次,管理层要为95后创造与高层领导沟通的机会,95后内心不排斥领导,他们更喜欢与领导做朋友。比如可以安排那些表现优秀的95后与公司领导层一起进餐,多多创造交流的机会。

  更为重要的是,要为95后在组织内创造表现的机会,要大胆地赋权。比如公司管理层可以安排95后组织年会,让这些个性十足、创造力爆满的鲜肉们尽情挥洒。

  弹性奖励,管理层须转变固有思维模式,结合95后的实际需求而做决定。有一名95后的销售顾问,入职不到一年就取得了公司的季度销售冠军。公司总经理亲自为他颁奖,可是这名员工却不要奖金,希望奖励他以后上班不打卡。很显然95后对于自主的需求比以往任何一代都要强烈得多,他们希望掌握自己的时间和空间,对于他们来说,工作和生活是两码事。在不影响业绩的前提下,可以让他们自主选择工作时间和地点。虽然弹性奖励会在一定程度上损害组织制度的统一性,但是面对个性化的95后,要么墨守成规失去这批人,要么积极转变赢得人心。做好弹性奖励,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充分了解95后员工的差异化需求,设置差异化福利。大部分公司的做法是一刀切,忽视年轻员工的个性化需求。这样做,一方面出力不讨好,另一方面,福利成本居高不下。

  在为95后员工提供个性化奖励时,也要注意其他员工的感受,避免内部撕裂。面对95后员工的正常合理诉求,组织应当力所能及地满足。面对过分的要求,组织则要坚持原则。如果公司满足某个员工的不合理诉求,则会使其他员工产生心理不平衡,进而导致公司内部出现不必要的矛盾。

  弹性奖励给予不同的人以不同的自主权限,根本的目的在于建立一条畅通的管道,让员工在自我选择中实现自我激励。对企业而言,弹性奖励可以提升公司对于日常员工行为和绩效的激励;激励员工,挽留和吸引人才。对于员工而言,满足员工对福利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

  过分注重薪酬激励并不能留住95后,公司应当结合自身情况,完善奖励体系。以参与感为矛,以弹性奖励为盾的激励体系会赢得95后的青睐,会让他们觉得自己被需要,只有这样,公司才能留住这批新人类。

  策划/许奇峰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