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用人“干什么”

  • 来源:人力资源
  • 关键字:企业用人
  • 发布时间:2017-07-02 16:13

  为什么要招人、用人

  如果有人问:企业为什么要招人、用人?你可能觉得这个问题不言而喻——当然是用来干事的。但要是让你回答企业用人“干什么”的时候,恐怕一下子也很难说清楚。

  从大的层面来说,“干什么”是通过提供产品或服务,为解决顾客问题,满足顾客需求,也就是为顾客创造价值。这是企业所有员工,要通过分工协作一起干的事情。企业的所有生产经营活动,所有员工所要完成的工作任务,都要围绕着创造顾客价值这一核心展开。

  从中的层面来说,“干什么”是担负起自己岗位的职责,完成岗位所需承担的各项工作任务。企业围绕创造顾客价值这个核心,所要开展的生产经营活动,必须分解归类为部门职责或者团队工作任务,再把这些职责或者团队任务,分解为岗位职责或者团队成员工作任务,才能落到每个人的肩上。而所有员工要把肩上的职责和工作任务圆满完成,顾客价值才能得以创造。

  从小的层面来说,“干什么”是接受上级的指令,完成上级主管交办的工作任务,实现上级下达的工作目标。企业的宏观战略目标和规划,要经过层层分解,成为各个层级的具体工作目标和工作任务,然后通过工作计划,有条不紊地逐级落实,才能最终得以实现。在实际工作中,接受上级工作指令,完成工作任务,实现工作目标,是每位员工在日常工作中最基础的责任和义务。

  厘清企业“价值清单”

  企业所有的生产经营活动,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价值创造类活动,一是支持保障类活动。

  价值创造类活动,就是为顾客解决问题、满足顾客需求的过程中所需付诸的行动。价值创造过程中的各个相互关联的环节,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价值链。通用的价值链包括构思创意、研究开发、产品和工艺设计、采购供应、生产制造、市场销售、售后服务。

  支持保障类行动,就是为创造价值提供条件,并保证创造价值的活动能够顺利高效完成所需付诸的行动。通常包括人力保障、物力(环境)保障、资金保障、信息保障、管理保障等等。

  商场如战场。竞争对手之间争夺顾客,与两军之间争夺阵地、两国之间争夺核心利益,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价值创造就是在前方攻城掠地,支持保障就是在后方补充给养。前方将士再勇猛精进,粮草供应不上也必败;粮草供应再充足,前方将士软弱无能也白费。所以,二者缺一不可。

  企业要想准确地把“干什么”回答清楚,必须从这两个方面入手,首先把价值链列好,然后把价值创造过程的各个模块,各个模块的工作流程,各流程环节的工作任务和工作内容,不断分解,最后就可以把与价值创造相关的工作任务和工作内容列出清单;同样,再把支持保障类工作的各个模块,各个模块的工作流程,各流程环节的工作任务和工作内容,也不断分解,然后把与后勤保障相关的工作任务和工作内容列出清单。

  这样,就把企业所有需要做的事情和工作基本上罗列清楚了。

  整合部门“任务包”

  企业把创造顾客价值所需做的所有事情和工作罗列出来以后,就可以把这些事情和工作按照特点和性质分门别类,把相近的事情或工作归结在一起,成立一个部门,这些事情就交由这个部门来承担。每个部门就相当于一个大盒子,企业要像装盒子一样,把所有工作任务和工作内容分门别类地装到各个大盒子中。于是,部门就出现了,部门的职责和工作任务也产生了。根据工作需要划分出部门,并把所有工作都分配到部门里,企业就建立了组织结构。

  部门有了,每个部门又有了自己应该做的事情或工作以后,还要把部门内的这些事情或工作再次细分和归类,把特点和性质相近的事情或工作归结在一起,成立一个岗位,再把这些事情交由这个岗位来承担。每个岗位又相当于更小的盒子,把大盒子中的工作任务和工作内容再装在这些更小的盒子中。于是,部门的岗位设置就形成了,岗位的职责和工作任务也明晰了。最后,根据每个岗位的工作量,来确定岗位需要的员工人数,企业的岗位编制就作出来了。

  至此,创造顾客价值的所有生产经营活动,就分解落实到了每个岗位及其任职者的身上。于是,企业所有的员工,就都清晰地知道自己的职责,哪些事情是自己应该做的,哪些责任是自己应该承担的。这样,一个公司的组织设计的第一阶段就完成了,输出的工作成果包括公司组织结构图、部门职责和部门工作任务表、各部门的岗位结构图、岗位职责和岗位工作任务表。这个过程就是责任分工的过程,责任分工就是体制。其中有两个最重要的原则,一个是盒子外面不能有工作,也就是所有工作都必须有明确的部门和岗位负责;另一个是不能把一个工作任务同时放在两个盒子里。

  可以看出,科学的组织建设程序,应该是先有工作后有部门,而现今大部分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却是先设部门,然后再为部门分派责任和工作。

  分工完成后,企业的组织建设还有一项重要任务:建立一套运行机制,保证各部门、各岗位之间能够相互协调配合,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并且要不断对运行机制进行完善和调整,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保证公司的经营目标和各项总体安排部署,能够顺利得以实现和落实。这就是公司的机制建设。

  一句话概括,体制就是分工、机制就是协作。体制、机制建设,就是企业从宏观角度解决“干什么”的问题,这也是企业配置使用人力资源的基础性工作。

  需要强调的是,公司组织扁平化,打破部门壁垒实施团队化管理,实施项目制,推行阿米巴模式,都是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具体形式,其本质都是分工与协作,都是为了在明确“干什么”的基础上,激发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更好地提高运营效率,减低运营成本。

  不管什么样的组织形式,必须与公司的业务相匹配,目的是有利于高效率、低成本地为顾客创造高价值。因此,企业组织的形式,也就是体制与机制,或者说分工与协作,是由公司业务决定的,要随着价值创造过程和环节的变化而变化。尤其是随着科技进步的不断加快,会带来产品或服务的快速升级迭代,会使顾客需求、动机和行为不断快速变化,企业必须防止组织僵化,一定要成为具有超强变革能力的学习型组织。

  明确责任分工

  企业明确了部门职责或团队的工作目标,又明确了岗位职责或团队成员的工作任务和责任分工,企业里的所有员工,也就明确了自己的日常工作,以及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更加重要的是,明确的责任分工,是有计划地实现公司总体战略目标的基础。因为有了责任分工,企业才可以把公司的总体战略目标,按照责任和义务的划分,通过层层计划的制订和实施,具体落实到每个员工的具体行动之中,企业的战略意图才能得以最终实现。

  具体地说,就是企业要把总体的战略目标和规划,首先分解为年度经营计划;然后各部门或者团队,再把企业的年度经营计划按照责任分工,分解为部门或者团队工作计划;各岗位的员工或者团队成员,再把部门或者团队工作计划,分解为自己的工作计划或者具体行动。这样,企业的总目标,就变成了具体行动,落实在了每个人的肩上。每个人的岗位日常工作,加上分解到自己肩上的战略行动,再加上根据责任分工临时分配的工作任务,就是企业需要员工做的事情。

  总之,只有建立了科学的体制和机制,实现了高效的分工和协助,并能够通过分工协作把企业的战略目标转化为每位员工的具体行动,企业才能够清楚地知道需要员工“干什么”,员工也清楚地知道了自己应该“干什么”。

  文/孙航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