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商VS基金:“蛇吞象”或将上演

  • 来源:金融理财
  • 关键字:券商,基金,蛇吞象,上演
  • 发布时间:2011-03-18 10:38
  “又输了!”比较完新基金与同期发行的某券商集合理财产品的销售数据后,上海某基金公司销售经理白桦(化名)发出一声叹息。

  这是白桦第二次向券商认输,而他的遭遇,在基金业内已非个案。从2010年开始,整个中国基金业都感受到了来自券商急速扩张资产管理业务的压力。

  尽管与基金业2.5万亿的资产管理规模相比,券商资产管理业务1500亿元的规模仍显弱小。但在诸多券商大佬眼里,基金业万亿“蛋糕”正是他们抢食的对象。而券商集合理财产品有望从审核制转为备案制的消息,或将拉开这场“蛇吞象”大戏的序幕。

  券商放手一搏

  欲望的种子一旦迎来和风细雨,便会如野草般疯长起来。伴随券商集合理财产品有望从审核制转为备案制消息的传出,券商对财富管理市场的觊觎之心,很快从蠢蠢欲动发展成为雄心勃勃。

  2010年底,证监会向各大机构下发了《关于调整证券机构行政许可的工作方案》,券商资产管理产品审批有望从审核制转为备案制,这一政策有望在两会后获得国务院批准并推行。这意味着,券商从2011年开始,就可以放手在理财市场上“大干一场”,而2010年96只产品、798亿份的首募额,不过是这场新盛宴的开胃菜。

  WIND统计数据显示,去年共有96只券商集合理财产品面世,超过了往年券商集合理财产品发行数量的总和。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券商加入到掘金理财市场的队伍中。去年就有浙商证券、渤海证券、长江证券等多达15家券商申请推出了自家的“1号”集合理财产品,这使借此杀入理财市场的券商数量扩充至53家。

  而令基金业侧目的是,仅去年一年,新发券商集合理财产品就募得了近800亿份,而且近四年来无论产品数量还是募集份额都呈快速上升趋势。这与基金业近年来虽不断发行新基金,但总规模却有减无增成鲜明对比。此消彼长之际,无怪乎某大型券商高管敢放出话来:“券商资产管理产品超越基金只是时间问题”。

  豪言的背后,是券商在推动资产管理业务上频现的大手笔。以目前集合理财产品数量最多的东方证券为例,凭借多年在资产管理业务上打下的家底,东方证券在去年成立了国内首家券商系资产管理公司——东方证券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其对资产管理业务的重视不言而喻。

  与此同时,更多的券商大量招兵买马,高调推出自己的明星理财团队,以求在市场竞争中占得先机,如第一创业证券仅在去年就成功从基金业中“挖”得三位基金经理,投资团队实力大增。此外,一些中小券商也将资产管理业务提升至战略高度,期望借此突破传统经纪业务网点不足的桎梏,如东海证券就表示,已将企业未来发展定位为“理财型券商”。

  当然,仅凭这些,券商资产管理业务还难以向基金业“叫板”。毕竟,与发展已较为成熟的基金业相比,券商资产管理业务还存在着产品线不完善等诸多问题。不过,记者调查发现,多家券商已开始着手解决这些问题,产品的高密度发行将成为实现野心的“制胜法宝”。

  银河证券副总裁齐亮就表示,银河证券正规划搭建全面的产品线,公司已有一套产品规划,未来计划形成“金木水火土”、银河99指数及北极星七个产品序列,风险收益各不相同,对应不同客户群体的需求。

  比较优势凸显

  渠道一直是基金业近年来发展的“软肋”,无论是销售政策、渠道影响力还是各方面的资源支持,多数基金公司相比券商都处于劣势。更重要的是,券商手中直接掌握数以百万计的客户,这正是基金公司“渴望而不可得”的重要资源。

  “在去年几次新基金发行中,除了北京、上海、广州等成熟市场,我们在其他省份的销售不止一次地败给了券商集合理财产品。这种情况今年还会延续。”白桦告诉记者。

  这背后的重要原因是销售政策的差异。在监管层三令五申之后,基金公司在新发基金过程中给予银行等渠道基层员工的一次性奖励政策被迫取消。但与此同时,券商对渠道销售集合理财产品进行一次性奖励却不受限制。此消彼长之下,各渠道基层员工向客户推荐券商集合理财产品的热情明显升温,这直接打击了新基金的销售。

  即便是在与银行的高层次合作上,券商也远较基金公司具有优势。某基金公司高管向记者表示,多年传统经纪业务上的合作,如资金第三方存管等,已经帮助券商在银行高层建立了深厚的人脉关系,尤其是一些大券商和受地方政府支持力度较大的券商。相比较而言,基金公司以“尾随佣金”为代价建立的合作关系就显得比较脆弱。

  更糟糕的是,如果说在银行渠道基金尚有机会与券商一比高下,但在另一个重要的销售渠道——券商营业部,基金则是有心无力。为数众多的券商营业部直接掌控庞大的客户资源,如果新基金发行与券商理财产品“档期”冲突,这些资源显然不可能“肥水流到外人田”。

  券商营业部的销售实力究竟有多强大?一家1月份刚刚完成发行的券商集合理财产品内部统计数据显示,该产品累计销售超过20亿元,其中公司各营业部累计销售额近10亿,公司总部直销1个多亿,合计占据该产品销售额的一半以上,实力可见一斑。

  “其实券商的实力并不止于表面看到的这些。”某基金公司专户总监感叹道,“每个营业部都有许多客户经理,这些客户经理大多在当地有一定人脉资源,这些人如果都能动员起来,带动的销售额会非常可观。而且他们还可以参与到银行渠道的开拓和维护中。这种人力资源上的优势,是基金公司所无法比拟的,也是券商的最大优势所在。”

  谁会最终胜出

  基金稳定持续的业绩,将成为基金业抗衡券商资产管理业务最重要的一道防线。不过,基金业的这道防线似乎并不足够稳固。面对券商的步步紧逼,基金业不断传出改革的呼声。

  以上种种优势,令券商对于在财富管理战场上抢食基金业份额信心满满。

  一位大型券商高管声称,“之所以近几年资管产品规模、市场认知度及业绩不如基金公司,唯一的原因就是晚发展了几年,错过了先发优势。”

  许多基金业人士对此颇感压力,因为券商此番袭来,盯住的是基金业手中掌控的万亿资产,而这却是基金业赖以生存的饭碗。不过,若将眼光放得长远一些,诸多基金公司高管依然坚信,券商资产管理业务的扩张对基金业不过是疥癣之疾,短期阵痛之后,基金业依然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在理财市场,近年来最明显的现象是,业绩对投资者的吸引力越来越强。而基金业有着券商资产管理部门暂时无法匹敌的投研团队,而且在与外部研究力量的合作上也比单一券商更具有广度和深度。我认为,基金稳定持续的业绩,将成为基金业抗衡券商资产管理业务的最后一道防线。”某基金公司副总经理表示。

  同时,目前券商资管业务还整体面临着门槛过高、客户认同度低乃至人才储备、薪酬水平普遍不如基金业的问题。记者采访时发现,即使是券商中最乐观的估计,也认为最少还需要3到5年,资管产品才能在规模和产品线上追赶上基金公司。“更何况,目前券商集合理财体现出的渠道优势,很多游走在监管的灰色地带,例如销售激励、公开宣传等方面打擦边球的情况很多。一旦引发舆论关注,势必导致监管力度的加强。到那时,大家又会回到同一个起跑线上。”该副总经理表示。

  实际上,对于基金业来说,无论是券商资管产品,还是银行理财产品或者阳光私募,都是财富管理市场上无法回避的竞争对手。而决定最终谁将在竞争中胜出的标准清晰且简单,那就是业绩和服务。

  不过,近两年来基金业在这场竞争中的表现并不尽如人意。朝阳永续统计数据显示,175只各类券商集合理财产品2010年全年平均收益率超过3%,其中前十位的集合理财产品平均收益率高达20%,这种表现与基金相比不遑多让。而在绝对收益产品上,基金公司2010年全年共发行超过140只“一对多”产品,但仅有一成取得正收益,较同等门槛的券商“小集合”产品落后一大截。

  面对严峻的考验,基金业正不断传出改革的呼声。某基金公司专户总监认为,基金业目前处于内外交困的状态,除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外别无出路,而且这种改革必须是全面性的体制变革,是触及行业根本利益的深度变革,甚至不排除通过大规模洗牌的方式来完成。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