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遭遇“囚徒式”困境

  • 来源:金融理财
  • 关键字:基金,囚徒,困境
  • 发布时间:2011-06-16 14:12
  看过《狼图腾》的人都知道,雪灾之后必有狼灾。因为突降雪灾往往导致食物匮乏,狼群会铤而走险侵袭牧区。而今的理财市场,6月或将有一场“雪灾”降临,包括货币市场基金在内的非银行理财产品将会发现自己陷入“狼群”——银行理财产品的围攻。

  “6月份起将考核银行的月度日均存贷比,为了不碰触监管‘红线’,很多银行把吸收存款作为6月份的头等大事。为应付高达21%的存款准备金率,不少银行也要通过加强本行理财产品发行变相吸收存款。货币基金既然不是‘亲儿子’,自然要给银行自己的理财产品让路。”某中小银行的一位相关部门负责人如是说。

  货基沦为“重灾区”

  在北京阜成门附近的一家国有银行网点,客户经理正在向退休的王大爷大谈理财产品的安全性和高收益。凭着对国有银行的信任,王大爷把几十万元的定期存款全都换成了一年期的理财产品。他一边办手续一边对记者说,银行理财产品是国家银行发的,应该不会有风险,再说收益还比一年期定期存款高了近一个点,也能抗通胀。对于基金,他既不会挑,又担心亏损,两相权衡,觉得还是银行理财产品好。

  王大爷的选择印证了基金与银行系理财产品苦乐不均的现状。社科院金融所金融产品中心最新统计显示,2011年银行理财产品呈爆发式增长:前四个月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数量达到5429款,同比增加3061款,增幅达到129%。据估计,新发理财产品的募集资金规模超过4万亿元,同比增长172.52%。这一规模已经远远超过2010年全年银行理财产品发行规模的一半。相比之下,基金发行则冷清得多。

  社科院金融所副所长殷剑峰认为,6月份存贷比指标从季度考核改为月度考核,对银行存贷压力的影响显而易见——行将更加积极地冲存款,以前每季度冲存款会变成月度冲存款。“由于之前存贷比按照季度考核,在3月末冲存款的时候,有的银行理财产品的年化收益率曾一度达到6%到8%。6月份理财产品也必将强势出击,货币基金等非银行理财产品须格外小心。”

  谈及理财产品对货币基金的冲击,摩根士丹利华鑫基金副总经理秦红连呼:“非常大!非常大!”

  “相较于银行理财产品而言,基金处于相对劣势地位。基金行业发展十年,截至目前管理规模为2.4万亿,而银行理财产品只花了短短两年时间就超过了基金。”华商基金市场开发部总经理王有十分感慨银行理财产品的来势凶猛。

  事实上,货币市场基金已成为重灾区。银河证券基金研究总监王群航掌握着这样一组数据:2008年货币市场基金总规模为3891.74亿元,占基金全部资金净值的20.07%;2009年,这两个数据分别下降到2595.27亿元和9.7%;2010年又下一个台阶,分别为1532.77亿元和6.08%。王群航分析,2008年和2009年基金公司大多利用货币基金“冲规模”,但2010年“冲规模”成了鸡肋,基金公司基本都不做了。即使剔除“冲规模”因素,货币基金持续缩水也是毋庸置疑的。

  “银行理财产品已经成了拉存款的替代性工具,照目前的势头看,今年会突破10万亿元。”社科院金融所金融产品中心研究员王增武分析,这些年基金的数量增长很多,但规模并未明显扩大,日日鑫、周周鑫和月月鑫类银行理财产品对基金稀释作用明显。

  在好买执行董事、总经理杨文斌眼中,货币市场基金和固定收益基金面临着前有“狼”后有“虎”的现状。“年化收益在4%到5%的理财产品是货币基金面前的‘狼’。明确的收益、流动性更强是理财产品的突出优势,这对货币基金杀伤力很大。而银行的信托产品一般年化收益率在7.5%到9%,主要瞄准的是存款在20万以上的高端人群,对固定收益类基金客户虎视眈眈。”

  缘何独占鳌头

  从数据上看,银行理财产品相对于基金、券商理财产品、保险投资产品和信托产品确实发展得好——规模上远远超过这些竞争对手的总和。银行系理财产品独占鳌头,是因为它比基金的财技更胜一筹吗?

  “银行理财产品现在占尽负利率已久、股市表现不佳、楼市日渐清淡、紧缩货币政策导致银行对客户议价能力空前强大等诸多天时之利。”国泰君安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分析认为,理财产品火爆与高通胀、紧货币有很大关系。一方面,通胀高企,客户通过理财产品来抵抗通胀的需求高涨;另一方面,在通胀压力下,货币政策从紧的态势有增无减——信贷规模控制不断加码,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双箭齐发,这在客观上提升了银行对贷款客户的议价能力,在利率没有市场化的情况下,借款方愿意支付更高的利率,银行的风险利差明显增大,能够确保理财客户也能分享一部分利差收入。

  独揽客户终端和销售渠道也是银行系理财产品突飞猛进的原因。记者拨通了一家上市银行的白金卡会员客服热线,电话中客服人员给记者推荐的几款都是该行自己的理财产品,其他的基金和券商理财产品都没有提及。

  “在销售上,银行理财产品和基金产品在不同的平台上,银行系理财产品的销售具有独特的网点优势,在信息披露方面也没有特别的要求。银行理财产品本身被很多老百姓视为代表国家银行的信誉,可以基本视同隐含保本。”秦红表示。

  “从销售渠道而言,银行的地位依旧不可撼动。目前基金产品75%的销量都来自于银行,对于银行自己的理财产品来说,更是近水楼台先得月,银行客户经理更有动力推荐银行自己的理财产品。”华商基金市场开发部总经理王有对此也深有同感。

  李迅雷分析,银行资产管理业务的兴起,与2008年起证监会推行客户保证金第三方存管制度有明晰的逻辑关系。券商的客户保证金存到银行,实际上等于把客户拱手交给了银行。

  那么,未来理财产品与基金的PK中,谁将最终胜出?殷剑峰预言:“在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之下,中国非银行业务的发展只能从银行内部产生。2010年到2020年是理财产品的黄金成长期,其地位难以撼动。管理层对存贷款业务限制越严,理财产品就越红火。”

  面对理财产品的攻城略地,基金业有没有御敌之术呢?嘉实基金市场营销总监钟俊杰表示,银行理财产品对基金所有的产品几乎都有影响,这种影响大小与投资者偏好和市场冷暖有关。一旦市场走出低谷,更多的投资者还是会选择基金。“实际上,我们基金业很多产品如果把时间拉长,平均收益率显著超过固定收益理财产品。以美国为例,两百年来,美国股票年化收益率为8.3%,债券为4.3%,黄金为1.5%,CPI为1.4%。”

  “如果通胀预期走低,紧缩政策放松的话,银行的议价能力会被削弱,理财产品的优势就不会像现在这么明显了。”李迅雷说。

  当然,光依靠货币政策放松、市场的好转等外部因素显然不够,基金业若想在这种理财多元化的时代不居人后,最重要的还是强大自己,特别是在低风险稳定收益端产品竞争上。

  统一监管势在必行

  《金融理财》走访了北京几家银行营业网点,发现银行销售的理财产品远不如基金规范。比如,很多银行理财产品的介绍仅A4纸那么大,有的甚至只有手写的名称、预期收益等几项简单信息,其信息披露规范度和透明度与基金不可同日而语。

  从随机采访的一些购买过银行理财产品的客户来看,多数人心态与王大爷类似,很少有人知道大多数固定收益类银行理财产品实际上属于非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也不清楚本金有面临损失的风险。

  “银行理财产品的火爆实际是一种‘虚胖’,产品同质化现象很严重。自监管层规范银信合作业务之后,信贷资产类理财产品迅速式微。目前在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中,组合类理财产品占据了较大的份额,而组合管理类产品对投资范围语焉不详。从去年情况看,多数产品的实际投资方向依然以发售银行的信贷资产为主,实际上是换汤不换药。”殷剑峰最担心的是,目前银行理财产品集发行人、管理人和托管人于一身,如果任由这种“三位一体”的制度安排发展下去,很容易产生道德风险。

  王群航认为,对银行表外业务应该加强监管,其中可能会蕴含风险,尤其是银行系理财产品的规模已经远远大于基金。这方面,银行业应该向证券业学习。否则,一旦爆发风险,影响的将不仅仅是银行业,有可能波及中国整个金融体系。

  在不久前的一个基金业论坛上,华夏基金掌门人范勇宏呼吁,对不同行业的理财产品实行统一的监管标准。他说,目前,同样的理财产品,由于属于不同的行业,导致监管标准完全不一样。对相似的理财产品,尤其是高风险的理财产品,应该实行统一的监管标准,主管部门也要加强对市场投资行为的监管。

  □ 本刊记者 程刚 l 文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