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个习惯,每月中旬,我都会打电话问候几个不同的私募老朋友,一来了解他们的操盘动向,二来找牌搭子。
上海私募圈经常有不同类型的聚会。
今年我发现了一个规律,基本每打10个电话必然有一个私募告诉我:“我已经清盘了。”每当这时,我就摸下脑袋,心想,难怪你已经消失那么久了。
不过,消失的私募并非都是清盘,也有像混沌投资董事长葛卫东那种,一到二季度就抛下一句“我觉得今年行情就这样了”,然后去海边打鱼玩。
后来我才发现,原来今年是私募清盘高峰。
根据私募排排网数据中心统计,自私募教父赵丹阳清盘旗下两只基金后,截至2011年6月23日,可查询的历年清盘的非结构化私募证券基金共有47只,今年达到了一个小高峰。
他们为什么清盘呢?
事实上,私募清盘并非外界想象的业绩不理想。因为根据统计,从这些产品清算日的净值分布来看,48.94%的产品净值集中在1-1.5之间,净值在1.5以上的有4.25%,而净值在0.8元以下的产品有21.28%。正常清盘的产品有32只,非正常清盘的有15支,清盘的方式还是以正常清算为主。
我发现,有一部分清盘的私募不少属于自我定位的调整。比如现任易方达基金海外投资总监的刘震,2008年回国时,一腔热血创建了红星资本,做起了首个量化阳光私募。据说他们几个海归量化派的华尔街精英,曾一起乘风出海,驾着帆船,欲在国内大有作为。当时,该私募产品募集资金不大,大约3000~4000万元人民币,做了大半年,刘震就宣布清盘,跑到了公募,做得极其顺手,造就了首个国内公募量化专户,又风光得意起来。
还有一种是不适应国内私募环境的成本压力。原先智博方略董事长周贵银私下与我说,过去做代客理财时,并无那么多条条框框,如今政策规定,无法宣传,只好把大部分渠道费用都交给银行。原本私募要从绝对收益中提取利润,一旦市况恶劣,就难以应对渠道成本,所以当前很多私募都采取规模扩张的方法,然而,对于他们这类还没形成明显特色的小型私募而言,压力巨大。
另外,还有一些当属有为青年型。我曾经接触过三羊投资的林少立,此人极为低调,做事有一套自己的原则。他在2010年初清盘时,就表示,不看好来年市场。这似乎有些像当年名噪一时的私募教父赵丹阳。虽然他遭到了外界质疑,说有可能涉案,但华润信托已作出回应,确为林少立主动清盘。
当然,也存在一些被动清盘的私募,比如超过了警戒线,比如涉案调查。如好望角邓拓这类,他可能没想到自己从公募跑出来,还继续深陷公募期“老鼠仓”调查,让原本就岌岌可危的私募产品更加雪上加霜。
今年清盘的私募多是为了给自己留下一条“活路”,比如发现自己净值已经快到亏损20%的心理底线,索性赶紧退出,说不定哪天可以像“股托”赵笑云那样,重回江湖。
不过,真正做得不理想的私募,反而像是非得证明一些什么,死也不放。
诸如近期私募圈子也出现了神奇“仙股”———原先曾称作“三秦股王”的阮杰,掌舵的鑫鹏1期累计净值截至6月25日竟然只剩下0.3124,缩水七成,由此被称为阳光私募史上表现最差的产品。
还有一个是曾经被称作女股神的李雅非,她曾在2009年初陷入一场“内讧门”,公司内部清理告一段落后也没见产品业绩有所好转,至今净值仍在0.5元~0.6元上下徘徊。
不过,今年确实是私募命运多舛的一年。不消说明星私募基金经理李旭利、邓拓老鼠仓案进入行政处罚认定阶段,地下私募殷保华、胡益三等纷纷被立案调查。
6月5日,上海一个阳光私募大佬———上海金鳞投资董事长吴盛不到40岁因病去世。原先风光一时的私募明星基金经理———石波、常士杉、罗伟广、徐翔,姜广策等,都不同程度地遭到舆论压力,树大招风。
毕竟现在不像2008年大熊,私募都在默默潜伏,轻仓静候出击的机会。今年这样的震荡行情,反倒让不断试盘的私募伤了又伤,尤为严寒刺骨,更是一场深刻的考验。
据我了解,当前已清盘的私募中,不少人只想回避一时。他们希望等到政策环境成熟,市场有了长期走强的期盼,或是在自我修炼更上一个层次后重新回来。
或许,在未来的另一个私募重新沸腾的年代,已鲜有当年一拥而上的冲动,理性思维占据主流,行业有了新的秩序与提升。在他们回忆起今年集中洗盘的时光,留给他们的记忆中更多的,应当是一种休息的快乐,而非死亡。
好在,大盘开始反弹了。
仇晓慧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