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主义在中国

  • 来源:股市动态分析
  • 关键字:结构主义,中国,政策
  • 发布时间:2011-07-12 14:10
  当中国的经济周期结束了黄金十年,同时又遭遇1978年以来制度周期的黄金三十年末端,造成的结果就是一个大趋势的结束,而一个新的趋势尚未确立。应对旧有趋势的惯性以及探索新趋势的迷茫,使得新的投资环境异常的纠结。有人说,格林斯潘用模糊的语言传递了清晰的信号,伯南克用清晰的语言传递的是模糊的信号,但这对成熟的经济体似乎都不是问题,而对于中国的经济、政策及投资环境,似乎任何表述都有其合理性,任何表述却又有其局限性。我们的问题就是,在没有趋势的形势下,如何去判断短期的方向。

  牛顿力学的研究方法,是以质点为对象,着眼于力的概念,在处理质点系统问题时,须分别考虑各个质点所受的力,然后来推断整个质点系统的运动。通俗点说,就是通过研究影响趋势的各因素,最终判断合力的方向与力度。对于目前的中国,一定时期内或许体会不到新的制度方向,一波传统的周期衰退也不能给我们中短期以趋势上的指引,而在这个纠结的资本市场中,在年度为考核周期的投资者眼中,这种中短期趋势恰是投资决策的基本,所以,为了应对模糊的趋势,新的投资框架———结构主义分析法派上用场。这就是,长期看我们都将死去,这是长期趋势的问题,可是明天我们如何生存,则是结构主义可以解决的问题。

  结构主义之所以能适应现在的资本市场,实在是因为结构转型期,任何一种结果都是有结构性因素共同合力促发而成,过去由一种单一而又强大的力量主导方向的时代似乎已经过去,任何经济或政策决策,简单的单因素主导论所引发的所谓一刀切、xx挂帅等决策行为,都将成为过去,无数的结构性因素面临群龙无首的状态。这意味着任何一种因素所扮演的角色都应得到重视,这就是结构主义的用武之地,在一个模糊的趋势下,哪种力量会成为主导中短期趋势的力量,同时相应制衡的力量又有哪些,并且,何时会有一个转化,由附属的力转化为主导的力,就是辩证法所谓的量变到质变。特别是在结构性转型时期,新的主导力量逐渐孕育,当时机来临,结构性的宽松就会成为主导,成为新一轮经济与政策周期的主导。

  结构主义的力量恐怕超乎我们目前所能感受到的,依然需要一些时间与经历加深我们的印象,理论性的暂且不提,我们先列举几个目前的体会,来分析我们所面临的短期趋势,同时也借此体会结构主义框架的力量。

  1、整体性的政策紧缩与结构性的政策宽松

  在我们的政策调控语录中,最常听到的就是“有保有压”这个词,这应该是结构主义在中国的特色体现,一方面体现了政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科学态度,另一方面也为趋势上的模糊不清、令出多门、朝令夕改提供了环境。2010年底开始,通货膨胀就已成为宏观调控的第一要务,在此指导下,整体性政策紧缩作为主要基调持续至今,以货币的数量调控与价格调控为主要武器,力度甚至强于历史上的任何时候,由此还引发准备金率有没有顶的争论。整个经济面与资金面都面临着极大的压力。从这些描述上看,按传统思维,似乎目前正是治理通胀挂帅,各种手段来一刀切的通胀治理方式。应该说这在一定时期内是正确的,在问题的前期往往都会这样,政策本身对事件的滞后效应,导致其必然有调控过度的冲动。但在后期,同样是由于滞后效应,负面效果逐渐显现,而这时,一刀切的步伐逐渐慢下来,同时,其他辅助性政策开始出现。比如,水利、高铁、核电、七大新兴产业等领域开始不断得到政策与资金的支持,与整体性的经济冬天相比,行业的结构性春天似乎才刚刚开始,宏观的一刀切转化到“有保有压”,这时,就已经孕育着新的方向的到来。比如到现在,通胀问题在政府心中的重要地位,必然是逐步下降的,而伴随着实体经济的逐渐滑落及硬着陆声音的再次复燃,可能很快就面临着“保增长”对“防通胀”的替代,对于资本市场而言,这样的转折无疑具有拐点性意义。

  2、整体性的资金紧张与结构性的资金宽松

  存款准备金率的拉高不断刺激人们的神经,高度的刷新,不停地提示投资者市场中资金紧缺。6月底,各个资金市场的利率都维持了很高的水平,银行间、交易所、Shibor等,都达到甚至超过10%的水平,还导致投资者抛售一些其他长期限品种,来搏取短期的拆借收益,资金成本之高可见一斑。同时,一直作为拥有强大谈判能力的商业银行,为吸收存款而付出的疯狂努力,更加提示着人们这种资金的冻结程度。

  而这时,令人惊异的是,在一些其他的结构性领域,竟然面临着充裕的流动性。比如银行的理财产品,用其高昂的利率吸收了天量的活期资金,虽然没看作是银行吸储的结果,但却能为银行间市场的流动性紧张提供一个反证。

  再比如,本意是打压地产的各类货币调控,却在一定时期之后,发现地产价格并没有下降,而地产商的资金面,似乎没有按预期的降下来,然后我们会发现,各类地产信托层出不穷,原来,地产商不能进行地产变现而导致的现金流紧张,已经由银行间的流动性补充进去了。这里,特别凸显出结构性的威力,这足以让本来理所当然的政策效果发生了转向。目前,实体经济的流动性已经异常紧张,M1已经接近历史低位,这时,是考验政策由一刀切向结构性转变的时候了。

  3、整体性的地产调控与结构性的保障房推进

  对目前的状况而言,房地产调控是一个政治问题,而保障房则是一个经济问题。在一个经济、政治大周期过去之后,地产原有的经济支柱地位必然被替代,这曾经是一个经济问题,但现在已经成为一个政治问题。但这是一个需要时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地产由于其占GDP的份额,使得我们只能接受地产的缓慢退出。这时,就需要保障房这个结构性因素予以突出,来解决政治问题中的经济问题,这同样是结构性主义在实际经济中的体现。目前最新的消息是,地产企业通过发行中票等渠道筹资进行保障房建设已经得到许可,投资者最为担心的保障房资金问题得以解决,作为结构性因素的保障房力量进一步增强,量变与质变之间的转换,又更进一步。

  4、整体性的货币通胀与结构性的猪通胀

  通货膨胀归根结底是货币问题,这已成为资本市场广泛接受的金科玉律,也是目前我国大规模回收流动性的理论依据。但出乎意料的是,在大规模资金回收进行几个季度后,CPI指数却不断的超预期,甚至预计6月份会超过6%的幅度,这时候,货币作为短期通胀的解释,似乎无能为力。其实我们会发现,在今年以来,造成CPI不断超预期的,正是作为CPI指数中结构性因素的猪肉价格导致,原本正经的货币通胀,却在一段时间之内诙谐的转变成猪通胀,这让我们刚刚接受的传统分析框架情何以堪?这确实是结构主义框架的经典演义,相信很长时间内,我都不会忘记猪通胀给予我们的警示意义。

  5、整体向上趋势下的结构性牛市与结构性熊市

  经济周期的角度看,中国从2008年开始就已步入衰退的区间,到现在已经接近三年,逐步迈入复苏的步伐,应是确定的。而在大趋势确定的形势下,从2008年的单边下跌,2009年的单边上涨,2010年的结构性牛市,2011年以来的结构性熊市,向我们演绎了周期转变过程中资本市场的路径。最有代表意义的是2010及2011年,在单边、明确的货币政策方向,逐渐转为退出,而新的方向尚未明确的形势下,资本市场的反应是这样的纠结,如此的结构性。

  以上五个方面,向我们清楚地表明了,结构主义在中国已经成为最适当有效的分析框架,先前的任何一种单边的、一刀切的、武断的经济或政策决策已不能行之有效,任何原因所导致的结果,可能也由于结构性因素的存在而多元化,从而,简单的分析框架也不能适应需要,结构性的分析框架必然得到有效利用。

  最后,既然是结构性,就意味着弱平衡。可以想见,如果央行对表外资产如理财产品、信托等进行清理,那么目前的结构性弱平衡会打破,是不是这些表外流动性会很快回到资本市场呢。如果猪肉价格会很快回落,那么结构性的猪通胀会不会再回到货币通胀呢。

  在经济、政治结构转型的时代,我们在一个较短时期内,依然要掌握结构性因素的转变与转化,这对判断中短期的方向具有极大意义。

  李文杰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