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珠三角一带的民营企业普遍面临融资难的问题,不过相当一部分中小板、创业板上市公司通过IPO所募得的资金并未投放到承诺募投项目中,而是挪作金融投资,由此带来一个议题,即产业资本到底是自身出了问题,还是被日渐膨胀的金融资本所稀释?深圳电台先锋898(FM89.8)上午9点至10点播出的《创富赢家》节目主持人孙小美与特约评论员孙立坚就此展开了讨论。孙立坚表示,中小企业产业资本受限于其弱势的盈利模式,基于逐利需求,大量转作金融资本,参与民间借贷;而在人才、资金等诸多瓶颈的压制下,产业投向国家重点扶持的新兴产业难度极大。
孙小美:产业资本到底出了什么问题?金融资本对产业资本是否会造成冲击?
孙立坚: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金融危机之后,我陆续调研了江浙等中小企业云集的沿海地区,我发现了一个很大的问题,即这些中小企业虽然规模不大,但其数量却是惊人的,解决了中国的绝大部分就业问题。
2008年以来,中小企业长期以出口为导向、以制造业为本的盈利模式受到了金融危机的冲击。当时我们强调,“船小好调头”,希望他们寻找新的商业模式创造新的商机,进而寻求利润的增长。但我们很快发现,全球范围的另一波冲击使这些中小企业再度面临艰难的选择,而此处的“冲击”指的是成本推动型的物价上涨,具体就是工业原材料绑架了全球金融资本,使得中小企业如果要进行工业生产,就必须高价引入原材料,这就不可避免的给中小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在金融危机和物价上涨的双重压力之下,产业资本让步于金融资本。
这当中分为两个阶段,08年沿海省份有一批中小企业退出了实体经济领域,将巨额资本投向当时受国家政策扶持的房地产业,但现在银根收紧,资金成本骤升,中小企业为此需支付大量利息,造成资金链断裂。于是,部分中小企业抛出楼盘,套现还贷。值得一提的是,随着货币政策的进一步收紧,沿海地区高利贷现象盛行,而融资一方多是前述存在资金链缺口的中小企业。另一个阶段,部分中小企业当时并未置换其产业资本,而是坚守阵地,期待“春天”的来临,不过就目前的情况而言,这个冬天有点漫长,民工荒、人民币升值等众多问题相互叠加,这部分中小企业难以找到自己的合理定位和良好的盈利模式。为此,坚守多年的理念随之发生改变,产业资本逐步淡出,换来的是金融资本,寻求高利贷市场上的高额回报。
孙小美:如您所述,市场资金依旧充足,只不过结构不尽合理,参与民间借贷的资金为何不选择受国家政策扶持的产业,如新能源、生命科学等?有什么顾虑?
孙立坚:我们刚才说道,“船小好调头”。理论上,中小企业应尽快抛弃此前“三高一低”的制造模式,转向国家重点扶持的六大新兴产业;但实际上,中小企业在转型的过程中面临诸多的瓶颈。其一则是人才瓶颈,中小企业以前只是做标准化的制造业,过程相对简单,劳动密集程度较高,对人才的需求并不迫切;但新能源、生命科学等产业是知识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高端人才,而不是简单的劳动力叠加。然而问题是,中小企业对人才的吸引程度远不如央企及大型外企等,缺乏必要的人才,中小企业“掉头”谈何容易?
第二是资金瓶颈,目前知识密集型的企业有相当一部分资金属于风投性质,由于特定的优势,容易获得资金。而传统的中小企业想要获得资金就比较难了,其抵押能力有限,即便拥有受政策扶持的项目,若无地方政府提供信用担保,银行也不会轻易放贷的。退一步讲,有些中小企业为了顺利获得银行贷款,便想方设法揽到上述项目,得到政府支持进而获得资金,可这些企业拿到资金后却发现对所谓的新项目根本无能为力,充其量只是参与其中的一些较为低端的制造环节,对技术要求较高的环节,他们望而却步。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