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银行理财产品血拼CPI

  • 来源:金融理财
  • 关键字:银行,理财产品,血拼,CPI
  • 发布时间:2011-07-13 08:36
  一边是负利率,一边是收益相对较高的银行理财产品,在通胀居高不下的现实中,无疑,纷纷加入资产保卫战的个人投资者必然会选择后者。与此同时,在连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加息、日均存贷比等一系列政策的叠加效应下,商业银行面临日趋紧迫的资金压力,通过发行银行理财产品来吸引客户,增加存款,自然备受银行青睐。

  由此,在今年上半年,银行理财产品上演了一波火爆行情,不仅是发行数量前所未有,收益率也节节走高。我们预计,在各种因素的驱使下,至少中长期或者说今年以内,理财产品发行、销售火爆的趋势不会改变。作为个人投资者,通过对资产进行组合配置,选择适宜的银行理财产品,或许可实现抗通胀的目的。

  上半年火爆上演

  今年可谓是“银行理财产品年”。据统计,截至6月30日,今年上半年银行理财产品发行数量达7539款,发行规模估计超过8万亿元,去年全年仅为7.05万亿。

  究其原因,存款负利率状况持续而居民投资渠道有限,存款准备金率一再上调令银行流动性紧张,共同促使银行理财产品爆发式的增长。

  据了解,今年的理财产品有几个特点:一是期限都比较短,基本上都是十天、一个月、两个月这样的产品;二是大部分都是预期固定收益的理财产品,一个月的期限,差不多在4.2%-4.3%的年收益率水平,两个月的可能达到4.8%。

  据普益财富统计显示,今年上半年,1个月期以下的银行理财产品发行数量为2367款,占31.8%;1-3个月期发行数量为2225款,占29.9%。这意味着3个月内到期的银行理财产品占比超过60%。

  专家表示,目前的通胀水平比较高,利差倒挂的现象导致了客户对个人金融资产缩水有所担忧,如果是长期产品,会担心跟不上加息的脚步,所以今年发行的短期理财产品非常多,量也比往年大。

  与此同时,银行之间为争夺存款而展开的理财产品价格战亦愈演愈烈。进入6月份后,随着半年末考核时点的临近,银行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水涨船高,1个月期以下的产品预期收益率在4%以上几乎已成常态,临近月末发行的2-7天期产品预期收益率甚至高达6%-7%。

  市场热度将持续

  火爆仍在持续,近日,某股份制银行发行的一款3天产品,年化收益高达7%,半个小时即被抢光。理财师表示:“以前发产品,都是银行发宣传单、打广告,后来变成给客户发短信告知,现在是客户主动询问,现在很多产品提前预订都不一定能买到……就是这么火!”

  业内人士分析,随着银行日均存贷比考核的实行,今年下半年银行理财产品发行规模或将出现更大幅度增长。一位银行业高管表示:“日均存贷比考核开始后,中小银行通过将理财产品设计月末到期变为存款的方式可能不再管用,还是得通过吸收存款的方式才能保证存贷比达标,银行对存款的争夺会更加激烈,而发行理财产品,尤其是滚动型短期理财产品将成为银行吸收存款的日常方式。”

  “至少中长期或者说今年以内,理财产品发行、销售火爆的趋势应该会保持。这主要跟今年的货币政策有关,在巨大的通胀压力下,央行频繁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以收紧流动性,这一举措使银行短期资金紧张,银行会继续通过发行理财产品来缓解流动性压力。”西南财经大学信托与理财研究所研究员方瑞表示。

  选购需量力而行

  在负利率盛行、通胀压力不减的现实情况下,选择收益相对较高的银行理财产品,对于个人投资者来说,或可实现资产增值保值的目的。

  然而,由于理财产品的专业性较强,投资者在确定购买前要三思而行,根据自己的经济情况、风险承受能力以及对理财知识的了解程度进行谨慎选择。尤其是一些缺乏金融知识的消费者、风险承受能力低的低收入消费者和中老年消费者,更要慎重购买理财产品。

  “虽然后期仍有加息预期,短期理财产品看似更加灵活,但并不适宜资金量小的投资者购买。”理财专家也表示,与中长期产品相比,短期理财产品收益率本就偏低,加上投资期短,投资金额少,实际收益更是微乎其微。如果投资者资金闲置时间较长,不妨选择投资期3个月以上,收益率相对较高的理财产品,这样能获得更多实际收益。

  我们建议,投资者可通过对资产进行组合配置,因人制宜地选择多种理财投资方式达到资产保值增值的目的。

  □ 本刊记者 张萌萌 l 文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